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通常是一些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
「拖延症」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家長們普遍對孩子冠以的標籤。從上面的定義來看,家長們也不要擔心,它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文墨認為孩子們所謂的「拖延症」只是孩子對不喜歡做的事情一種抵抗而已。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拖延症」現象有很多,比如該做作業了,孩子要拖,要起床了孩子要拖,要刷牙洗臉了,孩子也要拖。經常是家長催促了無數次,孩子還是在那裡一動不動,最終將家長氣的要直接動手。
文墨將這些情況歸為兩類:一類是要做某件事情了而遲遲未做,一類是正在做某件事情卻停不下來。第一類,就如我前面所說的,該做作業卻拖著遲遲未做。第二類就如孩子正在玩著手機,你要他停下來,他卻遲遲不能放下手中的手機。
那麼我們從這兩類情況來分析怎麼去消除「拖延症」:
1、循循善誘,付諸行動。當我們的孩子需要做一些固定性工作時,比如每天要完成作業。那麼我們的家長應該準確的給孩子講述及時完成作業的重要性。及時完成作業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及時完成作業,會使我們的生活井井有條,不至於手忙腳亂;及時完成作業,我們可以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出去玩樂,等等及時完成作業的好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之後,就是付諸行動。剛開始孩子自覺性不高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進行監督,讓孩子能夠及時的去完成。到一定的時候孩子養成了做作業的習慣之後,家長就可以放鬆讓孩子發揮自己積極性,自行去完成。我這裡只是舉完成作業的例子,觸類旁通,其他事項也可參照執行。
2、制定計劃,逐步完成。當我們的孩子需要完成一項大工程時,孩子一再拖延,到最後想要去完成,或者說被迫要去完成的時候,卻發現時間已經不夠了。所以我們的家長在這方面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制定計劃。我們可以將這一大工程分解成若干項內容,每一項內容需要多久去完成,最終需要多久去完成。制定計劃之後,我們可以讓孩子去逐項的完成。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全程陪同,但我不建議全程陪同孩子完成。我們可以分項檢查的方式進行,當某一項快要到時間截點的時候,檢查其完成情況,沒有完成的再督促他完成。
3、克服困難,積極投入。其實很多孩子不能去完成一件事,是一開始對這件事抱有恐懼的心理,認為這件事困難,乏味,沒興趣去做。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往往這些事情一旦投入去做了,我們會發現這些事情也是很有趣的,也是能讓人投入精力去認真完成的。因此各位家長,各位同學,不管你一開始對你要做的事情抱有什麼樣的態度,文墨請你先去嘗試一下,你嘗試了之後,你會對這件事的態度有所改觀,甚至會產生興趣。
4、獎懲分明,不斷激勵。孩子們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永遠不會完美到讓家長滿意的,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行動要有一些激勵手段。當按預期完成了,或者超預期完成了,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讓孩子今後做事情更加有勁。但如果按計劃沒有完成的話,卻是要給予一定的懲罰的,不能讓孩子覺得不完成也沒什麼不良後果。視嚴重程度給予一定的懲罰,也是為了讓孩子對計劃的尊重。陟罰臧否,以敬效尤!
1、約法三章,有言在先。當孩子需要做什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為了不至於沉溺其中,我們家長可以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對他約法三章。比如說我們的孩子要玩手機,那麼我們可以跟他有言在先,給個規定的時間期限,到了這個期限就要主動交還手機,不能再玩了。這樣子孩子也會有個準備,時間差不多了,就會有意識的去少玩或者不玩了。
2、提前警示,到期驗收。在完成第一種措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在時間快要到的時候提醒孩子,還有多久就要到時間了,讓孩子注意時間。然後到了時間點,就可以讓孩子完成事項了。我們繼續以孩子玩手機為例,當離孩子規定交還手機的時間還有五分鐘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只有五分鐘了,注意時間。他肯定會答應的,這樣到了時間截點,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回手機了,孩子也不會有牴觸情緒,皆大歡喜。
3、適當調整,逐步推進。當孩子對某件事情確實情有獨鍾,傾心去完成的時候,以上兩種措施家長就是酌情進行調整了。假如能再給孩子更多一點時間,他能很好的去完成,那就不要拘泥於這規定的時間了。可以適當的放寬時間。我們還是以玩手機為例,比如孩子正在玩一個遊戲,但在規定時間內這個遊戲是結束不了的,可是再多給他幾分鐘,他就能完成,那麼我們多給他幾分鐘也是無妨的。這樣子,孩子也得到了滿足,家長也控制了孩子玩手機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各位家長是否還在為孩子的「拖延症」而苦惱,不妨試試文墨的方法,我相信一定會讓你得到不錯的效果。
以上是關於如何解決「拖延症」的一些個人觀點,喜歡文墨的可以加關注,互相交流,歡迎常回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