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你有沒有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明明知道作業的要求和內容,卻總是拖著,直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忙忙趕交。
明明知道領導交待的任務若能提前完成,便有助於留給領導好的印象,卻經常到最後截止日期才能完成。
經常用手機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情況,以為這樣能夠提高時間效率或者更好的利用時間,但是往往效果並不怎麼樣,堅持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放棄了。
上一周做好的計劃,這周很多事情卻經常不能按時完成。
這段時間我就經歷了類似的情況。
上周我給自己制定的計劃主要有三個:
1.備好下一周的課時。
2.完成兩篇文章。
3.學習劉嘉老師的心理學課程。
完成第一個目標——備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現在網課主要是上複習課,不需要重新學習新知識,只是整理回顧一下就可以。但是我依然拖到上課的前一天晚上才完成。總認為這些事並不太難,只需半天時間可以完成了,心裡並著急。
完成第二個目標——寫文章,就比較難了。雖然文章中心點已定好,但是素材並沒有想好,也沒有找到,需要上網查閱。
當我在用手機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時不時就看到一些很吸引我的信息。比如我感興趣的熱點新聞,微信上的一些精彩文章,網上的一些搞笑視頻,時不時彈出的一些微信信息、QQ信息等。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不怎麼想點開看,但當我查資料查的不滿意或心煩的時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隨意點開感興趣的內容看。
其實看看也沒什麼,無非是娛樂一下、消遣一下時光而已。但是有些信息卻能夠影響我的心智,或者說我的認知,認為它說的很有道理,說到我心坎去了。於是我內心裡感到興奮,情緒也激動。
然而更要命的是看到最後我發現它還提供了一個產品,能夠幫助我解決問題,解決痛點。但價格有點超出我現今的生活水平,這讓我猶豫不決,陷入糾結狀態。
哪怕最終我並沒有購買,沒有金錢的損失,但我的注意力,我的心思已被它佔領了一段時間,有時甚至久久不能釋懷。
等我回過神來,才發覺原來自己的最初目標還沒有完成,寫文章的素材還沒有真正找到滿意的。試想一下,這個時候,你的心情會不會挺煩躁?會不會自責自己拖延症怎麼會越來越嚴重?意志力怎麼會那麼薄弱?反正我當時是就是這樣的。
當我完成了第三個目標——學習了劉嘉老師的心理學基礎課程之後,我才明白:
並非是自己意志力薄弱,而是用意志力對抗拖延症是最不靠譜的,因為意志力是一個非常有限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竭一空。
有個心理學實驗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心理學家把一群大學生叫到實驗室,在讓他們禁食之後,去做一個非常難的測試,看他們能堅持多久才放棄努力。
這些學生被分成兩組,第一組直接做題;而第二組旁邊放著餅乾,但是不能吃。
第一組堅持了20分鐘才放棄,而第二組只堅持了不到10分鐘。這是因為第二組的意志力,為了抵抗餅乾的誘惑而被消耗一空,於是他們沒有意志力來完成測試了。
大家仔細回想一下,在現代生活中,你身邊有多少需要意志力來抵抗誘惑和幹擾?
打遊戲、朋友聚餐、刷微博微信,還有家人、小孩時不時的打擾等,我們需要極強的意志力才能抵抗這些外界幹擾而靜下心學習工作。所以,不是我們意志力薄弱,而是誘惑、幹擾太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拖延症越來越嚴重,行動力和執行力越來越差的原因。
第一步是把大目標化整為零。把一個大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後實現一個個小目標。比如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先寫其中的一兩段。
第二步是優化環境。把工作桌面上所有有誘惑的東西清除掉,只留下工作內容。例如把你的手機關機,放在一個不是觸手可及的地方。在桌子上放一個便籤,用於記下與當前內容不相干的想法。只是記下來,等你完成了當前的小任務之後再去幹這件事情。
第三步破除完美主義,直接行動。所謂先完成,再完美。請記住:只要行動了,不管幹什麼,都是好的。那怕抄寫歌詞或者抄一段語錄。只要開始行動起來,心便開始平靜下來,慢慢就能進入工作狀態了。
第四步及時反饋和獎勵。我們知道玩遊戲之所以上癮,是因為我們時時刻刻能得到獎勵和反饋。當我們認真完成一個小任務後,意志力也消耗了不少,這時候伸幾個懶腰,運動一下或者聊聊天,看看幾個短視頻,就能夠讓注意力回血了。
當然,克服拖延症,提高行動力和執行力,還有更終極的方法。
正如李笑來一向認為的:
執行力這個東西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只是「想明白」這個動作的自然結果。
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強的執行力。
執行力強的和執行力差的,他們不是同一個物種,他們並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很多事情,你覺得累,別人可能樂此不疲;你覺得辛苦堅持不下去,別人可能放棄才覺得辛苦;你覺得無聊,別人可能興趣盎然。
想要提高執行力?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就可以了。也就是平時我們就要不斷的打磨自己的價值觀,不斷的問自己: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有了更好的價值觀,行動力和執行力自然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