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北京建外SOHO東區B座地下二層的垃圾臨時中轉站,大量的外賣餐盒垃圾充斥其中
外賣飛速發展致塑料製品消耗增加;專家建議制定餐盒準入標準,逐步淘汰不可降解塑料
自2007年12月31日「限塑令」實施以來已近10年。10年後「限塑」效果如何?塑膠袋使用情況是否減少?在近幾年外賣和快遞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塑料製品帶來的染汙問題是得到了遏制還是出現了新的變化?
記者近日探訪發現,部分超市、市場仍免費提供塑膠袋,除此之外,隨著近年外賣、快遞業迅速發展,塑料製品的需求也開始出現抬頭趨勢,而新增的大量外賣餐盒多採用不可降解材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垃圾處理的成本。「限塑令」似乎陷入了新困境。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呼籲,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等應優先選擇可降解塑料製品,國家也應制定外賣塑料餐盒執行標準,通過準入機制逐步淘汰不可降解塑料。
部分超市仍免費提供塑膠袋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明確規定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同時,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限塑令雖實施至今已近10年,但記者走訪發現,在一些本該有償提供購物袋的場所,店家仍免費提供塑膠袋。
昨日,記者來到一處鄰近社區的小商超內,商家在收取塑膠袋費用時並不會「一視同仁」,對那些經常光臨的老顧客,一般都是直接贈送。當記者表示政府部門有相關規定要求「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時,這位老闆告訴記者,一到了夏天,很多老年人來給家裡的小孩兒批冰棍兒,本來就是圖便宜。「我們做買賣的,不就是圖個好人緣嗎,3、5毛錢還計較太小氣了。要是不免費送塑膠袋,這些上年紀的顧客真就該嫌你摳門了。」
在一些農貿批發市場,更是隨處可見手提透明塑膠袋的市民。顧客將選購的菜品稱重後,店家順手便將其放入一旁透明的塑膠袋內。在豐臺區石榴莊附近的一處批發市場內,對於這樣的情況,消費者和商販並未覺不妥。一位商鋪老闆反問記者,「不提供塑膠袋,東西怎麼拎走?」據他介紹,一天內至少要消耗數百個塑膠袋。
外賣餐盒成塑料垃圾新「源頭」
「限塑令」不僅在超市和市場幾近形同虛設,近幾年隨著外賣及快遞業迅猛發展,承擔大部分包裝功能的「塑料」迅速成為「香餑餑」,成了擺在「限塑令」面前的新難題。
美團外賣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目前美團每日訂單量達1200萬份,累計用戶2億。如果按照每份訂單至少消耗1個塑膠袋及1個塑料餐盒來計算,那麼,每天至少有2400萬個塑料製品被消耗。這還不算「精美」包裝中提供的塑料餐具等。
除外賣行業外,快遞也是塑料製品的一大消費領域。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312.8億件。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郵政局發布的「2016年北京市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北京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9.60億件,同比增長38.59%。同時,2017年1-7月,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1.71億件,同比增長13.06%。
外賣和快遞龐大的訂單量背後,是大量消耗的塑料編織袋、塑膠袋等塑料製品。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國快遞總量將達到500億件,包含200億件塑膠袋和70億件氣泡袋。
「限塑令」實行3年之際的2011年曾有調查顯示,商場、超市塑料購物袋銷售量大幅遞減,降幅達75%-85%。如今塑料製品消費又開始出現增長趨勢。《中國塑料製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整理數據顯示,2017年5月我國塑料製品產量674.6萬噸,同比增長3%,1-5月累計產量3047萬噸,累計增長3.8%。
焦點1
如何分辨外賣餐盒是否環保?
可降解餐盒非單色,顏色不純且質地較軟
點一份外賣,接過層層包裝在塑膠袋和塑料餐具內的食物,已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然而,看似相同的各種塑料餐具,卻存在著是否環保可降解的區別。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介紹說,從大類來看,塑料餐具主要分為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兩類。
埋在土裡或者在一些初級場所內可自然生物降解,如果這樣(可降解)的成分達到60%以上便可稱為可降解塑料製品。彭應登說,這樣的塑料製品並非純塑料,可能混合了可降解的紙、澱粉等純天然材料。
不過,可降解塑料也並未達到100%可降解。彭應登說,在可降解標準下,剩餘40%以下為不可降解成分。例如,一個塑膠袋或塑料餐盒,分解後變為塑料碎片。理論上,這些碎片至少50年不可降解。
彭應登進一步解釋說,從感官和觸覺上可大略分辨塑料製品是否可降解,可降解餐盒並不是單色,顏色不純且質地較軟。
焦點2
餐盒為何較少用可降解材質?
可降解餐盒成本是普通塑料餐盒的2、3倍
新京報昨日曾報導,目前絕大多數外賣餐具均使用PP材質,而非可降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彭應登認為,可降解塑料含有的天然成分越多,加工成本也會越高。「可降解塑料成本至少為普通塑料的2-3倍」。
成本較低意味著外賣行業中多數餐盒均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劉家窯附近一處售賣桂林米粉的商家說,一次性餐盒一般都選PP材質,既耐熱也比較便宜,一天下來大概消耗100個。
記者檢索採購網塑料餐具發現,是否可降解成為價格高低的「分水嶺」。以安徽一家店鋪售賣的一種PP材質餐盒為例,300個750ml的餐盒賣105元,平均每個0.35元;另一家商鋪「可降解紙漿」餐盒價格則為50個850ml的共60元,相當於一個賣1.2元。二者價格相差了近4倍。
上述安徽店鋪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其所售塑料餐盒均為PP材料,多數是外賣送餐使用。「一般外賣、飯店或夜宵店都會買我們的塑料盒」。根據網站信息,90天內這家商店已銷售PP塑料餐盒681箱,如以每箱300個計則至少已售出20萬個。
除PP餐具外,曾被禁止使用的一次性發泡塑料也是外賣餐具來源之一。2013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明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典型的綠色包裝產品,這意味著其被禁14年後又重返市場。彭應登解釋說,解禁說明發泡材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汙染較少,但其仍為不可降解塑料。
焦點3
焚燒處理外賣餐盒是否可靠?
建議制定準入標準,逐步淘汰不可降解塑料
對於如何處理大量外賣塑料垃圾,北京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外賣垃圾不會單獨進行二次分揀,而是統一焚燒。
在彭應登看來,外賣塑料垃圾與生活垃圾一道焚燒算是「比較好的出路」。如果不轉運至焚燒處理設施,被隨意丟棄在路邊和河道會造成「白色汙染」,堵塞河道、影響土壤性質,還會對動植物生存造成威脅。彭應登舉例說,他在江西考察時曾看到這麼一幕,河道內堆滿了塑料餐盒、塑膠袋等,「觸目驚心」。
儘管如此,焚燒處理大量外賣垃圾仍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會治理成本。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今年曾發布《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社會成本評估報告》,報告披露,假定所有焚燒廠排放均達標,按成本計算,焚燒處置全過程需4000元/t,加上運輸成本即6000元/t,焚燒60%的垃圾相當於北京GDP的1.3%。
最好的辦法是減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彭應登呼籲,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等應優先選擇可降解塑料製品,國家也應制定外賣塑料餐盒影響標準,通過標準介入逐步淘汰不可降解塑料。
(責編:徐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