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人家的老師」把課堂搬到了海邊
最近,青島的一場海邊音樂會,火上了熱搜。青島大學的音樂老師譽博,帶領學生們把課堂搬到了海邊在漫天飛舞的海鷗的映襯下,舉辦了一場浪漫的音樂會。同時,在海邊唱給海鷗聽,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學們的歌聲,可以為初冬帶來一些暖意,把校園文化和青春活力帶給這個季節,同時也把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輻射到市民的生活中來。除了唱,跳也是老師們的拿手好戲。
-
小課堂遇見大海洋 蓬萊海洋極地世界海洋科普知識進校園
海洋科普知識進校園 | 這個夏天,在「小」課堂遇見「大」海洋! 水母網6月5日訊(通訊員 隋新)今天海洋像一個神秘的世界深藏著世界上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美人魚、鯊魚、水母、海豚、海獅…… 來海洋世界的小朋友對所有生物都充滿了好奇而一堂生動好玩、深層次了解海洋生物的課堂更是受到小朋友的熱捧。
-
浙江海洋大學探索移動思政課 思政課堂搬到螞蟻島
近日,浙江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生,把思政課堂搬到舟山螞蟻島精神紅色教育基地。螞蟻島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令學生們肅然起敬。如何讓思政課更有趣,讓「高大上」的理論接地氣?實踐是最好的課堂。除教師的現場講授之外,學生們通過學搖櫓、挖紅薯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這樣的教學,有理論有實踐、有問題有思考,太接地氣了。」
-
仰恩大學:把英語課堂搬到企業一線
原標題:仰恩大學:把英語課堂搬到企業一線 探索實施邊教學、邊實踐的教改模式 仰恩大學:把英語課堂搬到企業一線 本報訊(記者 龍超凡 通訊員 陳章祧)「學校把英語課堂搬到企業一線,給我們提供了純英語學習、實訓與實戰的平臺,直接促使我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
-
漳州地區首家海洋科普館
這是漳州地區首家海洋科普館,也是國內首個以中國古代海洋生物圖譜——《海錯圖》為主題,融歷史教育、生物知識於一體的海洋科普館。 「海錯」是我國古代對於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海錯圖》由清代畫家聶璜所繪,深受歷代清朝皇帝喜愛,全書四冊,分藏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
感受海洋魅力增進保護意識 海洋三所鯨豚展館上周末對外開放
記者 蔡櫻柳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蔡櫻柳)「爸爸,這是真的鯨魚嗎?它怎麼會在這裡呢?」「小朋友,這是一件灰鯨的標本,它在海邊擱淺了,被製作成了標本,用來科研和科普宣傳哦。」小遊客的發問,得到了講解員耐心的解說。 上周末是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三所鯨豚展館開放日,吸引了近200名市民遊客前來參觀。
-
廈門大學開設潛水選修課 把課堂搬到海底
本報訊 10月29日下午,「高校新課密集上線,廈門大學開潛水選修課」登上熱搜榜,網友的熱議使廈門大學的特色體育課再度被「推」進了大家的視線。其實,廈門大學開設潛水選修課並非新聞。2014年,應海洋與地球學院海底考察的需求,廈門大學專門開設了潛水課。剛開始,潛水課只對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學生開放。隨著課程逐漸成熟,潛水課每學期開兩個班,每個班有20個名額,兩名教師輪流負責岸上教學和水下指導。學生們的熱情很高,每次選課系統一開放,潛水課的名額都會被瞬間「秒」光。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普協會:用網絡助推「海洋強國夢」
海洋科普視頻課走進貴州煎茶中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普協會成立於1988年,以「宣揚海洋,保護海洋」為宗旨,長期致力於海洋科普宣傳和海洋文化建設。近年來,為順應網絡時代發展潮流,弘揚壯大網絡正能量,協會的海洋科普之路也從線下走到線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普協會長期經營科普微信公眾號「OUC浩海」,藉助專業背景優勢定期發布海洋科普推文,截至目前已發布300餘篇,累計獲得瀏覽量近40000人次。
-
高校教師將音樂課搬到海邊:把歌唱給海鷗聽
高校教師將音樂課搬到海邊:把歌唱給海鷗聽 2020-11-25 11:40:36 來源:時間視頻
-
把海洋文化展示給西北的孩子 廈門大學海洋文化創意空間在寧夏落成
廈門網9月6日訊(本網記者 沈偉彬 通訊員 梅康)8月24日至9月1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山海之約」師生實踐隊前往寧夏隆德縣開展教育扶貧社會實踐,自主設計並於好水鄉中心小學建成「山海之約-海洋文化創意空間
-
廈門大學海洋文化創意空間在寧夏隆德縣好水鄉落成
臺海網9月4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為拓展學習教育資源、大力宣傳海洋科學文化知識,讓山區學生了解、激發對海洋科學的興趣,8月24日至9月1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山海之約」師生實踐隊前往寧夏隆德縣開展教育扶貧社會實踐,自主設計並於好水鄉中心小學建成「山海之約-海洋文化創意空間」。8月29日,空間揭牌儀式在好水鄉中心小學舉行。
-
全國科技周中的海洋科普活動:走近海洋科學 感受海洋魅力
該衛星裝載了中方研製的微波散射計和法方研製的海洋波譜儀,將在距地520公裡的軌道上24小時不間斷工作,首次實現海風和海浪同步觀測,獲得的探測數據將由中法兩國科學家共享。在新材料展示區,波浪能發電設備也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
-
昆明周邊再現「海洋研學」遊,夜宿海洋,開啟海底奇妙之夜!
「海洋研學」,這是一種新的研學種類當它具體化,可實施化這將讓每一個孩子和家長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好處昆明·花都海洋世界海洋科普教育課程全新起航>它將幫助孩子深入了解海洋、探究海洋讓孩子換一個有趣、新穎的「課堂」學習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昆明花都海洋世界,研學起航了這是一個具體化,規範化的研學之旅研學課程設置非常合理
-
海洋科普(638)| 海洋的清潔工——江蘺
本文來自 海洋世界傳播(ID:oceanworld1975)今天要介紹的主角也許你不知道它的學名但你一定吃過~拌菜或用作食品加工它都是一把好手江蘺被稱為「海邊石頭上的植物」。大多數江蘺的家分布在有淡水流入、養分豐富、風平浪靜的內灣的潮間帶中,它的房子(生長基)是由貝殼、瓦片、石塊等築成的,在泥沙地質中建造的房子會使江蘺住得更加舒適,也生長得比較良好,顏色亦會相對較深。當然,在同一片海區,生長在水深處藻體的顏色也會較濃。
-
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啟幕 精彩活動不斷
造景與生態保護結合 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位於翔安區同安灣核心地帶,預計於明年6月全部建成,屆時將成為全省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開館迎客的四大主題展館——「公園展示館」「紅樹植物館」「紅樹林生態館」「紅樹林攝影館」,是廈門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四大主題展館展陳各有千秋,市民到此,可通過圖文介紹與實物展示,直觀、全面、深入地感受紅林碧海嶄新顏。
-
@廈門人,住在海邊,除了吃海鮮,你和大海有哪些故事?一起來聊聊~
該片以70年的大歷史跨度為背景,以「海」為主意象,以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廈門故事為載體,講述廈門從一座孤島到一座大海灣城市的嬗變,以及對閩西南、內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並主動對接「一帶一路」、融通世界。繼去年2018年,廈門一中海滄校區,科技中學翔安校區開辦。2021年、2022年外國語學校的集美校區、實驗小學的翔安校區、雙十中學的翔安校區也將相繼開辦,那麼未來幾年,我們還將推動廈門六中、廈門二中島外校區的建設、招生。
-
科普巡展活動走進思明區各小學 為孩子們帶來海洋知識盛宴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許曉煜 )「原來鯊魚睡覺都在遊泳,我等不及要告訴我的朋友們。」在聽完一場有關海洋意識教育的公益講座後,松柏小學三年(2)班的陳彥儒同學意猶未盡。 昨日上午,由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思明區教育局、廈門市市教育基金理事會、廈門帆傳航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帆樂海洋,走進校園」科普活動在松柏小學舉行,為松柏小學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海洋科普的盛宴。
-
「科普實踐課堂」讓未成年人長知識
參加「科普實踐課堂」的固安縣小學生宋嶽波興奮地說。近日,固安縣科協組織社區未成年人深入到楓林莊園科普示範基地,開展科普實踐教育活動,將課堂從室內搬到了戶外。在科普體驗基地,孩子們紛紛動手為植物培土、澆水、施肥,親身體驗播種、栽培的過程,促使他們更關注科學探究的過程,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求實、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
-
以青少年為重點 加強海洋科普教育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海洋國土意識、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環境意識和海洋參與意識普遍薄弱,大多數高校未開設海洋類通識教育課程。從海洋科普投入看,科普設施及基地建設投入不足,科普事業發展的政策激勵尚不到位,社會資源有待進一步拓展。縱覽國外,自21世紀以來,部分發達國家制定了很多與海洋教育相關的政策,激發了國民對海洋的興趣。
-
「小魚」「遊」進國家海洋博物館
2020-09-29 來源: 金華晚報 作者: 董金姣 朱曉婧 字號:[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