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七七事變」75周年紀念日。濟南一位藏家向記者展示了一張70多年前日軍侵華時期製作的濟南地圖,這張地圖製作很精密,是當年日軍侵華的一份罪證。
日制「老地圖」很精密
為侵華下足了工夫
收藏這張地圖的是濟南煉油廠退休老幹部張化文先生,記者在張化文家見到這張70多年前的老地圖,這張地圖已經有些發黃,上面還有些水漬的痕跡,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盧溝橋事變為藉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張圖上標註於「昭和十五年」(1940年)印製,地圖長約80釐米寬50多釐米,圖上標題為《大濟南新區劃明細地圖》,比例是1:10000,為雙面三色影印,標題兩旁分別是濟南大明湖、千佛山、商埠、二大馬路等景觀照片。
在右下角和左上角有兩張附圖,分別是「北支關係圖」和「北支鐵道略圖」,圖下還注有日偽各機關、官署,教育及文化機關,娛樂機關的信息以及廣告等。背面印著城市概況、街道、交通以及工商業及金融機關、貨物集散地的文字信息。
記者注意到,這張地圖是由日偽「滿洲日日新聞社」發行印刷的。在正面的右上角還印著「山東省陸軍特務機關」、「日本憲兵隊濟南隊」等日軍侵略機構許可出版的字樣。
據張化文講,這張圖當時既可以作為民用地圖,也可以作為軍用地圖使用。他曾找到濟南市規劃設計院的專家鑑定,他們稱這幅圖繪製很準確、精密。「可見當時日本為了侵略中國,在偵察和勘測上下足了工夫。」張化文說。
50年前淘到老地圖
見證日軍侵華罪行
「這張圖我保存整整半個世紀了!」張化文說,他有20多年的收藏經歷,雖然地圖不是他收藏的主項,但是他卻對這張早年無意中收藏的地圖格外珍視。
據張化文講,1962年,20來歲的他在濟南市館驛街街道辦事處工作,經常配合轄區派出所進行治安巡邏、查戶口等工作。當時,他接到一個任務,為了加強對辦事處轄區的管理,要求繪製一份轄區內的地圖。這可給年輕的張化文出了一個難題,當時剛剛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各方麵條件很差,也沒有合適的地圖參照,這可怎麼辦?一天,他去逛山水街舊貨市場,無意中發現了一大兩小三張地圖,這三張地圖都是日軍侵華時期的,這讓張化文眼前一亮,「頓時覺得解開難題有門了!」他用一元錢買下了三張舊地圖,依據這些地圖,他繪製出了轄區內的地圖,完成了任務。此後,他一直保留著這些地圖。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多次搬家,兩張小地圖找不到了,只剩下這張大圖被他珍藏著。
有些藏家得知張化文藏有這張老地圖,找他希望能轉讓,均被他謝絕。張化文覺得這張價格並不算昂貴的地圖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這張日本人精心繪製的地圖,不僅具有收藏價值,而且有警示和教育等意義。它見證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罪惡行徑,記載著一段國人不能忘記的歷史,警示著國人一定要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張化文說。
日軍為侵華
準備了60年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日本繪製中國地圖、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始於1872年,即明治五年。日本學者小林茂的《外國地圖——日本帝國的亞洲地圖》、牛越國昭所著《對外秘密軍用地圖的潛入盜測——外國測量和村上筆記研究》對此有非常詳盡的記錄。
1872年,日軍池上四郎少佐潛入中國東北進行秘密偵察。包括地理、兵備、民政、人心傾向、語言、貨幣、物價等內容。1873年—1874年日本派樺山資紀、「漢學家」福島九成等對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測量,繪製了《清國渤海地方圖》和《陸軍上海地圖》。1875年—1882年,日本軍方完成了《清國北京全圖》,《清國湖南省圖》。1878年5月,「漢學家」島弘毅第三次到中國,具體校正日本軍用地圖中的謬誤之處。1883年,日軍參謀本部少佐梶山鼎介潛入中國繪製了鴨綠江至奉天(今瀋陽)沿途地形圖。甲午之戰前的1893年以藥商為掩護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到北京、內蒙古、張家口、大同、煙臺和晉、豫、陝、鄂各省的主要城鎮進行軍事情報搜集,並測繪軍用地圖和兵要地誌以及《遼東半島沿海水深潮汐的資料》。1895年—1897年日本臨時測圖部對遼東半島和臺灣進行測繪。
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等時期,日本更是大張旗鼓地對中國進行秘密測繪。由此可見,日本為侵華進行的準備不是8年,而是近60年。
侵華日軍對中國的航空攝影測量製圖,始於1928年。當時由出兵山東的日軍第3師團司令部根據飛機航測製作膠濟鐵路沿線1:2.5萬地形圖。
除了偷測,侵華日軍地圖的另一個來源是偷竊,侵華戰犯岡村寧次在其回憶錄中說,侵華日軍在武漢作戰時所用的華中中部地區五萬分之一比例地圖,大部分是他秘密搞到的。那還是岡村寧次為軍閥孫傳芳當顧問的時候,曾利用制定作戰方案之機,把孫傳芳部的一套華中中部地區五萬分之一比例地圖偷走。此外,日本戰犯佐佐木到一1923年在中國任顧問時,曾藉機偷走200餘張十萬分之一廣東、廣西地形圖。
相關連結
如何收藏老地圖
一張老地圖中蘊含了豐富的信息,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收藏地圖的年份並非古老才有價值,近代很多手繪的地圖都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老地圖反映了當時行政區劃、地形以及地名等,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史料。就地圖本身來說,它的用紙、印刷、色彩、格式等,同時彰顯其文物價值。地圖能反映出測繪技術、印刷技術等。
地圖收藏有三忌:忌收藏盜版、粗製濫造的地圖。忌貪多求全,沒有明確的收藏方向。忌只追求藏品的年代,而不關注發行量和版別。有的地圖年代雖近,但印量少,或是獨一無二的手繪地圖,其收藏價值很高。
延伸閱讀
日軍地圖令人「毛骨悚然」
廣州軍區一位叫章明的離休老軍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用「毛骨悚然」來形容侵華日軍地圖的精密和準確。1950年,他隨部隊在湖南宜章的大山裡行動,用的就是一張侵華日軍軍用五萬分之一地圖。當行至一座大山前面時,地圖上顯示一條小道可以直穿大山。但怎麼也找不到路口所在,問遍路過的幾個人,都說沒有路。最後找來一位當地老人,才在荊棘灌木叢中砍出一個路口,現出一條濃蔭蔽日、藤蔓纏繞的崎嶇小路。連許多當地人都不知道的道路,在日軍地圖上竟繪製得如此精密,而這張圖是抗戰爆發9年前的1928年繪製的。
1974年1月,我軍收復西沙群島的戰鬥打響,章明隨艦隊海上巡邏。他在艦上看到新舊兩份海圖,舊的那份是幾十年前日本軍用海圖,不但準確地標明了各主要島嶼和水井、錨地的位置,畫出了各個海域的主航道,而且密密麻麻地在遼闊的海面註明了各處水深。據船上的艦長講,舊海圖上標出的水深和當時新圖測到的一模一樣,航道也標得非常準確,儘管已經過了幾十年,這份舊海圖也仍然可以在海戰中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