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者收藏30張日軍繪製長沙地圖 部分至今仍準確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即將走上長沙會戰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士兵。

  1938年,侵華日軍印製的長沙(湖南省湘江道長沙縣)即今長沙城區地圖的一部分,其圖中類似粗柱部分為湘江。 範亞湘 翻拍

  長沙會戰中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巷戰的情形。

  長沙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在長沙城外戰壕裡狙擊日軍的進攻。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本版撰文/記者 範亞湘

  長沙東、北部重點鄉鎮和關隘都專門單獨繪製了地圖,連一條鮮為人知的羊腸小道都可以在地圖裡找到,「日軍70多年前繪製的長沙地區地圖,那樣精密、詳盡,有些地圖至今還很準確」。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8年前,愛好收藏的市民成洋先生在一家古玩市場淘得30張侵華日軍長沙地區地圖。

  涉及戰略要地的地圖都有編號並特別註明「軍事機密」字樣

  30張發黃的老地圖上大多有些水漬的痕跡。說起這30張地圖的由來,成洋告訴記者,8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古玩市場轉悠時,看到一位老人在兜售侵華日軍使用的軍用地圖。「我想著這些地圖不僅具有收藏價值,而且有警示和教育意義。我就硬纏著那位老人,最終買下了這些地圖。」

  30張地圖中,有17張地圖的背面有某測繪局收藏的印章和收藏文件的編號。「這些地圖當時既可以作為民用地圖,也可以作為軍用地圖使用。」成洋淘得這些地圖後,曾經找到湖南省測繪局有關專家鑑定,專家們都稱這些地圖繪製真實可靠。「可見當時日軍為了侵略中國,在偵察和勘測上下足了功夫。」

  這30張地圖主要涉及長沙城區和長沙、寧鄉、瀏陽、湘陰、益陽、沅江、平江、湘潭等周邊地區。有長沙城區、青山市(今長沙縣青山鋪鎮)、金井(今長沙縣金井鎮)等戰略要地等10張地圖特別註明了屬於「軍事機密」字樣。同時,這10張地圖也有編號,長沙城區地圖的編號為「長沙九十一號」,寧鄉縣地圖編號為「衡州一號」。

  每一張地圖上都註明了測圖、製版和印製時間,如長沙城區地圖就標明了是中華民國8年(1919年)測圖,昭和13年(1938年)製版等字樣。測圖時間最早的為中華民國8年,最晚的為中華民國26年(1937年),時間跨度為18年。其製版和印製時間最早的為中華民國9年(1920年)5月印製,最晚的為中華民國34年(1945年)6月印製,時間跨度為25年。其中,大部分地圖在1936年至1938年印製。

  「待地圖印製完畢,日軍發動了長沙會戰。1939年9月,日軍突破汨羅江和新牆河兩道防線,從東、北兩個方向直撲長沙而來,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成洋認為,日軍前後發動3次長沙會戰,絕對不是打到哪裡是哪裡這樣簡單,而確實是依據早前準備好了的地圖有備而來。

  日制老地圖用五萬分之一的比例尺標明橘子洲頭東邊對岸的碼頭

  30張地圖上清晰地標示了不同區域的等高線、標高以及戰略要衝和交通要塞,就連散落的村莊、獨居的農舍、山間羊腸小道、平地小溝渠及其通向何處等也無一不在標註之列,足以說明早在長沙會戰前,日軍就對長沙及其周邊地區的資源、文化、兵要地誌進行了大量細緻、隱蔽的偵察。

  「長沙九十一號」地圖標明了水陸洲(橘子洲頭)東邊對岸所有的碼頭,其中,連接長沙東西兩岸、位於橘子洲頭上遊(當時此段叫牛頭洲)的渡口作了特別註明。地圖用的比例尺竟然是五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地圖上的1釐米等於實地的500米。「在作戰地圖當中,這是20世紀最精密、最實用的了。」湘江東岸的重要街道都作了標註,湘江西岸的一座山丘、一條小溪、一個村莊、一塊水田、一條小路、一座廟宇、一片樹林……都在圖上畫得清清楚楚。地名一律用漢字,山頂制高點和山腰等高線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標明了若干米,所有的道路也都標明了分段裡程……

  在這張地圖上,現在位於金源大酒店南邊的小林子衝路的東端連接著梓園路。4月30日,記者依據這張地圖,很快就從小林子衝路走到了梓園路。「可以說,長沙老城區的主要格局與當年沒有什麼變化,一些老街老巷都在這張地圖裡有標註。」成洋多次依照這張地圖在長沙老城區穿行,「幾乎沒有失算過,不得不驚訝日制『老地圖』的精密」。

  1942年1月1日凌晨5時,長沙東郊失守,日軍開始集結兵力攻擊阿彌嶺陣地。戰況非常激烈,激戰中,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只能向侯家塘、小林子衝邊打邊撤,在撤退中,日軍居然從一條小巷奇襲抄了國民黨軍隊的後路,致使一個營的國民黨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與國民黨守軍在長沙城區的開福寺、上潘家坪、唐家巷、上大壠、湖積渡、陳家山、杜家嶺、袁家嶺、窯嶺、油鋪街、湘雅醫院、陳家山、清水塘、韭菜園、識字嶺、回龍山、白沙井、沙河街、楚湘街、長嶺、侯家塘、掃把塘、冬瓜山等處發生了激烈的拉鋸戰和巷戰,而這些地名在這張地圖上一眼就可以看到。

  在這30張地圖中,有一大部分都是緊鄰長沙東、北兩個方向的重要關隘和鄉鎮詳細地圖,如瀏陽市的鎮頭鎮、永安鎮,長沙縣的金井鎮、安沙鎮、

  梨鎮等。三次長沙會戰,日軍都是從長沙東、北兩個方向進攻長沙,幾乎每次都是從這幾個鄉鎮狂奔而來。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一路從金井鎮駐紮到了長沙東部永安鎮,另一路從安沙鎮打到了撈刀河鎮。1941年12月31日正處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白熱化階段,日軍第3師團一路急進,到達

  梨鎮後,就直接徒步從磨盤洲渡過了瀏陽河,兵臨長沙城下。「這些都說明日軍是依據長沙周邊鄉鎮的地圖後而發起進攻的。而且,每次戰敗後,他們也是依據這些路線有條不紊地後撤。」成洋說,他看過三次長沙會戰的不少資料,發現日軍進攻和撤退的路線「驚人的一致」。

  日軍是如何繪製長沙地區地圖的,至今還是一個有待破解的謎

  據離休老軍人章明回憶,抗戰時期,由於國民黨對八路軍等部隊限制提供地圖,而且國內繪製的地圖遠沒有日軍地圖精良,因此,從抗戰時期起,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使用的作戰地圖,多數都是從日寇手中繳獲來的。每次戰鬥打敗日軍,首先是搶佔他們的電臺,然後就是搜繳他們的地圖,繳槍倒是其次的。「當時,繳獲的日本軍用地圖範圍非常廣,可以覆蓋整個中國領土;數量也非常大,幾乎每一個團都可以配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

  長沙地區處於中國的腹地,為什麼日軍能夠弄得一清二楚?日軍的這些軍用地圖到底是怎樣繪製出來的?這項龐大的工程是怎麼完成的?成洋說,這至今還是一個值得研究、有待破解的謎。

  當時偵察衛星還沒有發明,飛機高空攝影技術也十分幼稚。成洋猜想,日本人應該是主要靠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測繪。這就必須派遣大批特務間諜,收買大批漢奸,窺探五湖四海,竄遍中華大地,收集資料,竊取情報,年復一年,才能「大功告成」。

  那時,國民黨當局關防不嚴,國內護衛不力,也給了日寇可乘之機。「這種處心積慮、不惜一切的狂熱,恐怕在世界間諜史上也是空前的,或許日本特有的『武士道』和『忍者』才有這股邪勁兒。」成洋說。

  「作戰地圖本身就是日軍的侵略武器,有了它們,日軍才會對我國地形了如指掌,長驅直入,如入自家庭院。」時至今日,大批軍用地圖肯定還整套地在日本珍藏著,只需借用最新的衛星偵察手段加以修正完善,就可以製成符合我國現狀的新版本了。

  「收藏地圖就是收藏歷史的瞬間,妄改歷史也罷,篡改教科書也罷,地圖會原原本本地圈點出歲月的痕跡,戰爭鐵證白紙黑字,這些地圖為駁斥當前一些日本人否認日本侵華歷史,又提供了一件歷史鐵證。」成洋如是說。

  1882年日軍就繪製了《清國湖南省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日本繪製中國地圖、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始於1872年,即明治五年。日本學者小林茂的《外國地圖——日本帝國的亞洲地圖》、牛越國昭所著《對外秘密軍用地圖的潛入盜測——外國測量和村上筆記研究》對此有非常詳盡的記錄。

  1872年,日軍池上四郎少佐潛入中國東北進行秘密偵察。包括地理、兵備、民政、人心傾向、語言、貨幣、物價等內容。1873年—1874年日本派樺山資紀、「漢學家」福島九成等對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測量,繪製了《清國渤海地方圖》和《陸軍上海地圖》。1875年—1882年,日本軍方完成了《清國北京全圖》、《清國湖南省圖》。1878年5月,「漢學家」島弘毅第三次到中國,具體校正日本軍用地圖中的謬誤之處。

  1883年,日軍參謀本部少佐梶山鼎介潛入中國繪製了鴨綠江至奉天(今瀋陽)沿途地形圖。甲午之戰前的1893年以藥商為掩護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到北京、內蒙古、張家口、大同、煙臺和晉、豫、陝、鄂各省的主要城鎮進行軍事情報搜集,並測繪軍用地圖和兵要地誌以及《遼東半島沿海水深潮汐的資料》。1895年—1897年日本臨時測圖部對遼東半島和臺灣進行測繪。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等時期,日本更是大張旗鼓地對中國進行秘密測繪。

  由此可見,從1982年日軍派人到中國東北進行秘密偵察至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進而走上了侵華的道路,日本為侵華進行的準備有近60年。

  長沙會戰的日軍總指揮

  岡村寧次是偷地圖的「高手」

  除了偷測,侵華日軍地圖的另一個來源是偷竊。日本在侵華戰爭時期使用的軍用地圖只有極少量是日軍自行測量、繪製的,絕大多數是利用偷竊、繳獲中華民國測繪的地圖翻版印製的。成洋收藏的30張侵華日軍印製的長沙地區地圖,基本上都是根據中華民國當局測繪的地圖而來。

  日本侵華的最後一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三次長沙會戰的日軍總指揮岡村寧次就是偷地圖的「高手」。

  侵華戰爭爆發前,岡村寧次曾18次進入中國從事情報工作,收集到大量兵要地誌資料。他在其回憶錄中說,當時中國各方都極珍視為數不多的軍用地圖,按極密文件保管,嚴禁出售,因而極難獲得。在他給孫傳芳當顧問時,孫及其手下的大部分指揮官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留學生。由於岡村寧次曾擔任過他們的區隊長,因此他們稱岡村寧次為老師,極為尊重。1926年秋,蔣介石率軍北伐。孫傳芳在九江、南昌地區布防攔阻,連遭挫敗。儘管孫傳芳身邊的人一再向岡村寧次諮詢作戰事宜,但軍用地圖卻從來沒給過他。

  但是,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天,岡村寧次去最前線的南昌。當地的指揮官把華中中部地區1∶5萬比例的地圖全部借給岡村寧次,委託岡村寧次制定作戰指導方針和計劃。岡村寧次按其要求提出了計劃方案,卻把地圖徑直帶回到九江的司令部。不久,孫傳芳軍節節敗退以致全軍覆沒,倉促間,岡村寧次丟棄了所有的行李,卻未忘記帶上這套1∶5萬比例的軍用地圖。回國後,岡村寧次把地圖交給參謀本部,為此獲得了一筆巨額秘密賞金。

  此外,日本戰犯佐佐木1923年在中國任顧問時,曾藉機偷走200餘張十萬分之一廣東、廣西地形圖。

  30張侵華日軍繪製的長沙地區地圖一覽  

  1.長沙(湖南省湘江道長沙縣),軍事秘密級;

  2.寧鄉縣(湖南省寧鄉縣長沙縣),軍事秘密級;

  3.新康(湖南省長沙縣),軍事秘密級;

  4.青山市(湖南省長沙縣湘陰縣),軍事秘密級;

  5.神鼎山(湖南省平江縣湘陰縣);

  6.喬口(湖南省長沙縣湘陰縣寧鄉縣益陽縣);

  7.靖江(湖南省長沙縣湘陰縣),軍事秘密級;

  8.株洲(湖南省湘江道長沙湘潭縣);

  9.梨市(湖南省長沙縣);

  10.路口畲(湖南省長沙縣瀏陽縣);

  11.安沙(湖南省長沙縣);

  12.金井(湖南省瀏陽縣長沙縣)、軍事秘密級;

  13.鎮頭市(湖南省長沙縣瀏陽縣);

  14.永安市(湖南省長沙縣瀏陽縣);

  15.湘潭(湖南省湘江道湘潭縣);

  16.石迥嘴(湖南省長沙縣瀏陽縣醴陵縣);

  17.平江縣(湖南省平江縣);

  18.白兔潭(湖南省醴陵縣瀏陽縣);

  19.白馬市(湖南省湘陰縣沅江縣益陽縣);

  20.瀏陽城(湖南省瀏陽縣);

  21.相公市(湖南省平江縣瀏陽縣);

  22.大託鋪(湖南省長沙縣湘潭縣);

  23.棖市(湖南省瀏陽縣醴陵縣);

  24.江(湖南省長沙縣平江縣湘陰縣),軍事秘密級;

  25.湘陰(湖南省湘陰縣),軍事秘密級;

  26.大屯營(湖南省寧鄉縣湘鄉縣湘潭縣長沙縣),軍事秘密級;

  27.沱市(湖南省湘江道寧鄉縣長沙縣益陽縣),軍事秘密級;

  28.銀田市(湖南省寧鄉縣湘鄉縣);

  29.昭山(湖南省長沙縣瀏陽縣湘潭縣);

  30.社港市(湖南省平江縣瀏陽縣長沙縣)。

相關焦點

  • 邯鄲市民收藏日軍侵華地圖 標註各地物產資源
    各地物產均以簡筆畫形式在地圖中繪製出來。河北新聞網訊(見習記者孫青)近日,邯鄲市一位紅色收藏愛好者展示出一幅日軍侵華時期的資源地圖。在這張彩色圖紙上,不僅詳盡標註了中國各地物產資源分布狀況,並在背面附上大量圖片,以圖文形式對盧溝橋戰鬥、轟炸重慶等「侵華戰果」進行了介紹。石家莊學院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溫小勇認為,該地圖可以作為日軍侵華的證據。據收藏者貢延紅介紹,自己於今年5月在北京藏品交流會上「淘」得這張藏品。
  • 濟南老地圖見證日軍罪行:為侵華準備了將近60年
    記者注意到,這張地圖是由日偽「滿洲日日新聞社」發行印刷的。在正面的右上角還印著「山東省陸軍特務機關」、「日本憲兵隊濟南隊」等日軍侵略機構許可出版的字樣。  據張化文講,這張圖當時既可以作為民用地圖,也可以作為軍用地圖使用。他曾找到濟南市規劃設計院的專家鑑定,他們稱這幅圖繪製很準確、精密。「可見當時日本為了侵略中國,在偵察和勘測上下足了工夫。」張化文說。
  • 眉山現日侵華時期軍用地圖 疑特務繪製 蓄謀侵華已久
    原標題:眉山現日侵華時期軍用地圖 疑特務繪製 蓄謀侵華已久 近日,記者在市檔案局見到了該局徵集到的3張侵華日軍詳細繪製的眉山地形地貌軍用地圖的複製件,其中兩幅《眉山》,一幅《新津》。兩張眉山地圖一張明確標註了眉山中心城區位置,並用紅線劃定範圍;一張明確標註眉山的地勢情況,用等高線明確標註丹稜地區的山丘情況,還明確用紅筆將從成都浦江到眉山的公路情況標註清楚;新津地圖則明確標註了丹稜的地形地貌。
  • 南京展出3張日軍侵華時軍事地圖
    南京展出3張日軍侵華時軍事地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5:1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6月19日電 (記者 蔡玉高) 3張日軍侵華時期發行的軍事地圖近日在南京民間抗日史料館展出。
  • 看看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一目了然
    隨後野心膨脹的日本開始為侵略作出最重要的準備——「繪製中國地圖」。日軍的情報員以平民的身份進入我國獲取情報,在日軍的眼中,僅繪製山川河流顯然不能滿足其侵略要求。在地圖上,每一條街道都清晰可見,每一條進攻路線都計劃詳實。日軍為了全面佔領中國,在地圖上清晰地標註出每一處最佳進攻戰略點,對於城外駐軍分布的地理方位也都了如指掌。
  • 看看日軍繪製的地圖,讓人頭皮發麻!
    更重要的是,在這張地圖上所有重要的戰略要塞,以及政府的重要的職能部門,都有明顯的標註。戰爭一旦打響,靠著地圖,日軍就佔據極大優勢,能夠很快佔領城市的戰略要地,控制全城。 在日本人收集的中國每個省的地圖上,每一個重要的城市,連接城市和城市的主要道路和捷徑都有標註。本來,中國自己的地圖上沒有這些細節,這些細節,都是日本情報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勘測之後,畫到地圖上的。
  • 日軍地圖精確詳細,讓國軍感嘆仗沒法打,韓戰美軍仍然在用
    日軍在二戰期間侵略了亞洲許多國家,在軍事方面尤其是軍事地圖繪製方面處於絕對領先水平。在日軍侵華戰爭期間,使用的軍事地圖標註比中國軍隊自己的地圖還詳細,日軍知道的山間小道,許多附近村民都未必知道。日韓合併以後,日軍曾在1918年進行過一次國土調查,繪製了朝鮮的五萬分之一大比例地圖,該圖在1945年被美軍翻印,直到韓戰中美軍仍然在用。
  • 無錫達人收藏3萬多張老地圖
    無錫達人收藏3萬多張老地圖 2018-08-03 00:08:03來源:江南晚報 有些人愛收藏古董文物有些人愛收藏珠寶首飾在江陰有個愛收藏老地圖的達人
  • 八旬老人60年不懈收藏 百張地圖講述郴州巨變
    中新網郴州9月29日電 題:耄耋老人60年不懈收藏 百張地圖講述郴州巨變  作者 朱若葵  「茫茫九州縮於一張輿圖。」家住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委的83歲老人袁均林,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一共收藏有100多張各類地圖,包括行政、交通和旅遊地圖等,將這些地圖依次鋪開,展現在筆者眼前的,是郴州的成長與變化。
  • 日軍對中國軍用地圖的盜搶測無所不用其極,但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古今中外,軍用地圖都是軍隊作戰的重要依據。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罪惡之手先伸向東北和臺灣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軍用地圖,大多是戰前竊取我國測繪的大、中比例尺地圖複製的,也有部分是戰前秘密派遣人員測繪的。
  • 湖南師大學生手繪長沙地圖 風景名勝栩栩如生
    在手繪長沙地圖(局部)上,長沙的風景名勝都由栩栩如生的手繪圖案來顯示,山川道路也由手繪而成,生動親切。 記者 王斌 攝  11日,長沙市第一張手繪藝術地圖正式出版發行。該地圖由湖南師大學生團隊手工繪製,由湖南地圖出版社設計和出版,在長沙市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高鐵站、報刊亭和全國各大省會新華書店公開發行,首印一萬張。  據介紹,湖南師大美術學院麥克手繪團隊歷時半年多,完成長沙市區主要景點和標誌性建築的手繪創作,由書法家譚彭劍題詞。
  • 看完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清晰明了
    當時,日軍在中俄戰爭中打敗俄國,日軍取得俄國,佔領了我國的遼東半島,但它的野心遠不止此。日軍派出大量的情報員進入我國,假借旅遊和探親的名義在我國四處走動,查探每個城市的情況,並且繪製出地圖反饋給日本,這些地圖非常詳細,明確標註了中國每個城市的駐軍力量、人口密度及城市每個巷道的名稱,日本根據他們的描述掌握了中國真正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
  • 侵華日軍盜測中國地圖,結果畫成這樣讓人震驚
    歷史上日本出於侵略的目的對中國進行過秘密軍事測繪,這個秘密一直深藏於日軍參謀本部和北支那方面軍當年編印的《外邦測量沿革史》和《外邦兵要地圖整備志》等史料之中。1873——1874日本派樺山資紀、福島九成等乘春日艦赴臺灣,同時對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測量,繪製了《清國渤海地方圖》和《陸軍上海地圖》。1875年——1882年,日本軍方完成了《清國北京全圖》,《清國湖南省圖》。1883年,日軍參謀本部少佐梶山鼎介潛入中國記述了《鴨綠江紀行附圖》,繪製了鴨綠江至奉天(今瀋陽)沿途地形圖。
  • 30年收藏5000多張地圖5000冊圖書 他把書屋打造成老重慶文化客廳
    老重慶愛好者苟軍,過去的30年間,跑遍四方收藏了5000餘張地圖和5000多冊圖書。他花兩個月,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詩意的棲居」——軍哥書屋。在這裡,你能讀到各行各業的志書,還能在地圖中欣賞不同時期的「老重慶」。  3月25日,記者來到黃桷坪鐵路四村三角道的軍哥書屋,感受苟軍和他的「老重慶」世界。
  • 長沙老地圖及其故事
    地圖下載地址:https://digitalcommons.biola.edu/hbi-photos/60/ 這份地圖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長沙文夕大火毀城之前所留下的可能是唯一一份相對詳盡的長沙城市地圖,相對於後來20世紀40年代戰後武漢新亞地學社出版的《新長沙市實測詳圖》來說,這張由湖南聖經學校繪製的地圖則更忠實的記錄了文夕大火之前長沙城區的基本面貌
  • 100多張日本侵華圖片 成都老人設展還原歷史
    在這裡,他精心收藏的100多張日軍侵華史料圖片,將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展出。  一幅幅還原歷史的震撼性圖片,一張張泛黃的珍貴地圖......早上9點半,郫縣二中2000多名學生在這些展品前駐足觀看,場面十分壯觀。「活動讓更多的青年了解這個重要的日子,時時保持對歷史苦難的痛感!」
  • 古代是怎麼畫地圖的?沒有衛星沒有高科技,只靠兩招就能準確繪製
    眾所周知,地圖繪製是一項極為繁雜的工作,繪製者不僅需要知道自己所要繪製區域的輪廓、內部山河地形走向,還得準確測量山脈輪廓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雖然這些工作在現代科技和衛星的幫助下,很容易就能完成,然而在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地圖繪製無疑難於登天。那麼古人究竟又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
  • 民航聯盟:全球數百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發布
    民航聯盟據日內瓦綜合電: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周一發布,這是全球30個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耗時20年,對400多萬個星系以及類星體進行分析後共同繪製而成。新地圖呈現「宇宙膨脹完整故事」據航盟聯盟了解,這張地圖是基於1998年的原有數據,以及「斯隆數位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簡稱SDSS)項目的最新六年調查結果,該「延展重子振蕩光譜調查」(extended 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 古代沒有衛星,也沒有飛機,是如何準確繪製地圖的
    古代沒有衛星,也沒有飛機,是如何準確繪製地圖的文/馬熊熊說歷史在現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出行可以靠著地圖精確的找到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因為地圖的精確度足夠高,我國通過北鬥衛星可以對位置進行精確的定位
  • 藏書票中的雙瓣心形世界地圖
    在16世紀上半葉,歐洲人繪製的地圖上關於遠東及其海域還沒有實質內容。 從墨卡託這張雙心形地圖上可以看出,遠東的海岸線仍然是任意繪製的,陸地上標有一些名稱,如Cathai、Tangut、Thebet、Mangi、Singui、Quisai、Sucai等等,仍是託勒密(Claudius Ptolemy)加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混合,它們的方位也是被隨意安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