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個發的文,大家對珠子古董不怎麼感興趣,倒是有不少讀者對裡面的那張長沙老地圖很有興趣,因為我本來是學地質的,所以除了找珠子,找地圖更在行。這個要求必須安排上。
上一篇推文請戳這裡
美國史密森學會所藏長沙出土珠飾器物與子彈庫《楚帛書》的孽緣
根據前面引用地圖的那份文獻《The Early War of Resistance and the Changsha YMCA, 1937-41》的引用來看,這份地圖是當時湖南聖經學校所繪製的。根據這個線索,先是在挪威的一個教會學校的網站上下載到一份1M的低解析度版本的完整地圖,而後根據更詳細的信息,在洛杉磯聖經學校大學(the Bible Institute of Los Angeles (BIOLA).)的在線資料庫中找到了更高清的地圖,並了解了「湖南聖經學校」的前世今生。
地圖下載地址:https://digitalcommons.biola.edu/hbi-photos/60/
這份地圖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長沙文夕大火毀城之前所留下的可能是唯一一份相對詳盡的長沙城市地圖,相對於後來20世紀40年代戰後武漢新亞地學社出版的《新長沙市實測詳圖》來說,這張由湖南聖經學校繪製的地圖則更忠實的記錄了文夕大火之前長沙城區的基本面貌。
這張地圖其實也曾在別的出版物中有過引用,比如說由沈小丁編著的《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一書中就收錄過這張地圖。、
————————————
首先介紹一下這張地圖的繪製者—湖南聖經學校。
湖南聖經學校的前身是美國傳教士葛陰華(Frank A. Keller)在1909年於湖南傳教的時候突發奇想,租用一條大船搭載有教士、學員等人員沿著湘江兩岸傳教,從1911年到1916年,他們共走訪了總計363767戶人家,並贈予了17837本《新約全書》。
圖片引自©️BIOLA
到了1917年,葛陰華決定在長沙成立湖南聖經學校(當時的名字就叫Hunan Bible School)培養中國教士。同年,湖南聖經學校受到美國洛杉磯聖經學校共同創始人Lyman Stewart的資助。到了1922年,湖南聖經學校已經有117名學生。1927年,美國人Milton Stewart,也就是Lyman Steart的哥哥贊助了湖南聖經學校美金$355000元用於擴大校舍面積和建設校舍。
相對於前面殘破的民房,遠方的湖南聖經學院顯得格外壯觀,圖片引自©️BIOLA
湖南聖經學校(HBI)主樓 圖片引自©️BIOLA
湖南聖經學院正門 圖片引自©️BIOLA
經過遭遇了1929年開始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洛杉磯聖經學院無法按時資助湖南聖經學校,但後者依然堅持下來。
經濟蕭條中HBI的傳教活動,圖片引自©️BIOLA
到了1933年,湖南聖經學校的英文名稱,由Hunan Bible School易名為Hunan Bible Institute,並附註「Bible Institute of Los Angeles in China」即「洛杉磯聖經學校中國分部」,而湖南聖經學校的中文名字,雖然沒有正式更改,但是後面的一些文檔中已經稱為「湖南聖經學院」。彼時由耶魯贊助的雅禮大學英文名也稱為Yale In China,原來20世紀30年代的長沙人在家門口就能讀耶魯了。
圖片引自©️BIOLA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湖南聖經學院成為了臨時的難民營和醫院,而學校的主體建築在空襲中盡數損毀。
圖片引自©️BIOLA
抗戰結束9年後,湖南聖經學院復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新政權沒有立刻停止湖南聖經學校的運作,最後一批學生於1950年6月30日畢業。到1951年,湖南聖經學院結束辦學,原先的工作人員遷移至香港。
圖片引自©️BIOLA
相應的圖片、影像和文檔資料,可以瀏覽洛杉磯聖經學校大學的在線資料庫:https://digitalcommons.biola.edu/hunan-bible-institute/
再回到這張地圖,地圖上左上角和右上角均以英文標註領事館、各宗教場所等地,所以這張地圖應是當時湖南聖經學校主要提供給當時來長沙各路外國人士以及商賈紳士之用,藉以同時宣傳湖南聖經學校。由於這張地圖繪製於文夕大火之前,所以其中很多細節非常有意思。
————————————
首先就是上一篇公眾號裡面寫到的,關於柯強1935年-1937年間盜掘長沙古墓的位置,之前的地圖清晰度不高,我誤認為所謂的「長沙北門」外,很可能就是興漢門和湘春門之間,當時雅禮協會、湘雅醫學院和醫院的一片地方。但是現在獲得了高清的地圖,赫然發現有「市政公所」的標記,這與英文Changsha Municipal Center應該是對應的。所以,根據柯強的回憶,他當年在「長沙北門」外盜掘古墓的地點應該就是這一片地方,現在這裡大約對應的是長沙芙蓉中路「華遠華時代」樓盤或者更遠一點的某個附近。
為什麼要死摳這個地方呢?因為如果柯強沒有胡說的話,長沙北門外的漢代墓地出土過和合浦一模一樣的玻璃碗,這個信息應該是相當重要的。
柯強在「長沙北門」外漢墓盜掘得玻璃碗 圖片引自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民國時期湘春門舊照
湖南聖經學院的地址,現在應該是在韭菜園的南面不遠處,韭菜園是湖南文物一條街,湖南文物商店和眾多古玩城的聚集地,也是不少朋友經常去混的地方,那麼對應現在的位置,就是韭菜園省政府機關二院三辦公樓(長沙市芙蓉區五一大道351號)。我曾經在那附近住了一年半。
湖南聖經學院舊址
在不遠處的粵漢鐵路長沙火車站舊址
從韭菜園和天心閣的相對位置,可以大致推斷出湖南聖經學院的位置。
長沙天星閣舊照
瀏陽門、瀏城橋以及定王臺一帶。
瀏陽門舊影
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PKKHWwBmyVoG_1ZOLgu.html
1904年定王臺就建立了湖南圖書館,時至今日定王臺依然是長沙最大的圖書批發集散地。
有意思的是,定王臺南面有一條路叫做「平地一聲雷」,平地一聲雷位於長沙市芙蓉區,西起古家巷,東至建湘南路,原在定王臺後面,1997年拆建為住宅區和解放中路立交橋。清光緒《善化縣誌》載:高井,城東牆根,定王臺左,井可見底,水注旁穴,投甕入汲,滃然有聲,俗稱平地一聲雷。」所以所謂的平地一聲雷,應該就是一個很淺的井,每次打水的時候把水罈子丟進去,都會驚起咚的一聲,聲大如雷,故得名。
平地一聲雷拆除前的舊景。
此外還有不少地名奇奇怪怪
羊風拐角
廢病院
粑粑街,看這個名字我都快聞到味道了。旁邊還有個牛皮巷
另外就是外地的遊客到長沙一定不會錯過的地方
大名鼎鼎的化龍池
還有坡子街的火宮殿 吃吃吃
一些現在已經消失的地名在老照片裡面也還能找到痕跡
紅牌樓附近的商業街區
喜歡看老地圖是一種病,而我無藥可救。
在這份老地圖中,我非常意外的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地名——「古稻田」
古稻田位於桂花井和桃花井之間,靠近都正街北側,現在都正街已經被打造為一個旅遊打卡地,桃花井被放在靠近人民西路的路邊,其實查看老地圖以及查閱資料就能知道,真正的桃花井原址已經被人民西路的高架橋所遮蓋,現在的桃花井假景點比真的桃花井可能差了至少得有100米,很可能就在我經常停車的人民西路停車場下面。不過這並不影響遊客在人造景點打卡。
自從建湘路和人民西路之間的高架橋通車以後,曾經的「古稻田」就變成了現在的「古稻田巷」,而由於城市建設,以前的古稻田的東側部分,也成了現在四喜富橋的大樓。而古稻田則向西縮短了一定距離。馬王街還是那條馬王街,都正街還是都正街,只是桃花井沒有井,古稻田沒有田。
但是好消息是,得益於古稻田裡一家新開的叫做「發寶氣」的酒吧,感謝兩位老闆能借出寶貴面積,「大都不會博物館」在長沙終於有一個線下能搞事情的地方拉!!
這家酒吧叫做「發寶氣 Von Buchi」在百度地圖上都能搜到,我知道發寶氣的意思就是發神經。Von Buchi是啥意思也不明白,可能就是個音譯。
以後長沙本地的朋友,就有線下搞事情的地方了,再次感謝酒吧的兩位老闆大恩大德提供的寶貴場地。但是要來找我的話,必需提前預約我要不然我是不會在店裡的。當然平時各位也可以到店裡喝一杯,據我所知這家酒吧的消費不高,但質量不低,100塊錢就可以喝醉。熱烈歡迎大家來搞事情。
為了感謝酒吧老闆的關照,大都不會博物館在過了農曆新年以後,準備把湖南聖經學院的這份地圖,重新加高像素,並ps掉摺痕,按照原比例印刷10份作為禮品送出。
如果想要這份地圖複製品的小夥伴可以在本公眾號裡回復「我要地圖」,我會聯繫你,數量有限 ,先到先得
因為現在快過年了,印刷廠都快要停工了,所以這事肯定是過了年以後跟我約時間來店裡取地圖,在下還請你喝一杯酒,當然,拿到地圖的小夥伴是需要在大眾點評或者小紅書上給這家酒吧寫評價的。
所以,不能親自到長沙,不能親自來拿地圖的小夥伴就不要回復了,直接按照開頭的地址下載高清掃描件就行了,一定要到店約了本人的小夥伴才能拿到地圖高清複製品,加一杯酒,可能還會加一塊化石。
所以快快回復起來吧!!!!大都不會等你來,也歡迎各位平時到店幹酒。我不在,酒在
短短窄窄的古稻田巷,已經不是100年前的古稻田了,因為沒有田
看見兩根電線桿就到了「發寶氣」酒吧,記住不要從水泥階梯上去,因為這邊不是門,再往前面走一點才是真正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