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打球最怕的是什麼?首選第一肯定是崴腳。激烈的對抗、急停跳投、急速變向等隱藏高度風險。如果曾經有過崴腳並且沒有經過加強訓練的話,很容易再次出現損傷。所以籃球鞋的防護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威少1代戰靴
防護性方面,威少1代搭載的CMP一體式後跟、鞋幫魔術貼,堪稱保護腳踝神器。一體成型的造型帶來更出色的包裹性和支撐力,魔術貼天生的無極調整結構配合鞋帶和內靴結構,可以動態的把腳鎖定在鞋底與鞋面之間,腳踝被緊緊束縛,有效避免了過度變形導致的崴腳情況。
威少1代採用Phylon泡棉中底+NIKE zoom配置,氣墊置於肥龍之下,可以感受到飽滿的氣墊,並且啟動過程中不會洩力,也就是俗話說得有緩震並不失場地感,對於大體重的小夥伴來說,這樣設計還可以通過肥龍分散氣墊壓力,腳感正好。
二、HD2016
HD2015飽受詬病的腳踝支撐性方面,到了HD2016有了質的飛躍。高出腳踝的鞋幫設計,熱熔材料結合厚實海綿填充,配合後跟內置的環形TPU穩定片,可以地帶來一定的支撐能力並且鎖住後跟,簡直是腳傷者的福音。
HD2016鞋面搭載NIKE Flywire動態飛線編織技術,帶來出色的包裹能力。前後ZOOM+Phylon中底的配置放到現在依然很能打。
三、詹姆斯11士兵
詹姆斯11士兵在防護性方面也是很突出的。大面積編織鞋面結合四條彈性綁帶,實戰中可以感受到牢固的包裹感,針對腳側向的施力點還進行了設計加強,提升防側翻能力。鞋底配置了TPU抗扭轉撐片,安全性更進一步。
前後zoom air+Phylon配置的中底,8mm左右的前掌氣墊,肥龍填充略薄,腳感彈中帶韌。後跟氣墊約14mm,緩震出色。鞋底菱形底紋,抓地力表現不錯,基本可以做到即走即停。
四、AJ32
講了這麼多新生代球鞋,再看一下老牌選手AJ方面有沒有突出的實戰款。
對腳踝的防護性方面,AJ32的表現足夠搶眼。後跟外置TPU+環抱模塊+內置TPU+內襯的組合設計,對於後跟的鎖定性與包裹性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加上延伸到腳踝側片的系帶系統,拉緊後支撐力十足,在進行一些較大的變相動作時配合抗扭轉系統可以更穩定,給你十足安全感。
前後掌分離式NIKE zoom,Flight Speed中底,整體反饋不錯,彈而不洩力,加上老牌O記鞋墊又厚又軟,腳感柔和又不失澎湃感,不過這麼多配置也導致了鞋底略厚,場地感欠佳,不適合速度型後衛,但卻很適合跳投黨。
五、AJ巴特勒2
又是一雙不為人知的AJ。比較冷門的實戰好鞋,酷似AJ15的外形,包裹真的是超級緊實。複合材質鞋面+一體式內靴+動態鞋帶帶來超強包裹性。前掌防側翻設計,後跟內置TPU固定雙腳,在急停變向中發揮優秀。
前掌扇形NIKE zoom air +後跟六角形NIKE zoom air的配置,配合肥龍中底,反饋很棒。中底內置TPU抗扭轉穩定片,Xdr大底再拇指紋路設計,塑膠場地也可以hold住。
六、adidas Rose 8 羅斯
羅斯8鞋面採用熱熔工程網,材料覆蓋了整個一體式外靴,聽起來很牛逼的樣子,其實就是一整塊大塑料,哈哈。這樣的鞋面提高了整體鞋面支撐性,耐用性也得到提升。鞋幫採用高幫開放式,相較於上一代的羅斯7去掉了提環與外置的TPU,更好解放腳踝,加上從後跟延伸到前足的TPU面板,提升突破的穩定性。
全掌BOOST配置,實戰中有明顯的反饋感,外底上翻設計,專門為變向、急停而設計,防側翻效果是這個。大底全朝向坦克鏈條紋理以及更硬的材質,適合外場。
最後,小編再說一句,如果腳踝曾經受傷導致心理陰影,建議選擇護踝搭配籃球鞋,防護性絕對是全方位了,另外球鞋只是輔助,日常更要注意鍛鍊自己的腳踝力量,從源頭上下功夫才能保障身體健康。
原創歸所有,未經允許勿引用!
這裡是球鞋愛好者的聚集地,尋找你志同道合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