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建議父母試試這三個方法

2020-09-15 大頭心理

上一講,我們與大家分享了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那就是(詳情請戳藍色字體)。今天這一講,我們將再和大家分享三個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控制感的方法。


01 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壓力

為什麼父母管理好自身的壓力,就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呢?

第一個原因是,不焦慮的父母可以避免對孩子造成二手壓力。

壓力情緒就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一旦父母自身感到有壓力或者有焦慮情緒時,這種情緒病毒就會像感冒或者瘟疫一樣在家庭中傳播,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焦慮情緒就像病毒一樣,會在家庭中傳播


這種由父母帶來的二手壓力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由孩子自身產生的一手壓力。當孩子屬於那種「易感體質」,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的時候,這種情緒的傳染性和影響力會更加明顯。

但是,這個時候孩子並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很好的解釋自己感受到或者觀察到的情緒,反而會編出一些比真實原因更可怕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看到的現象,尤其是當父母有意想要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情緒時。

比如,爸爸最近工作不順利,壓力有點大。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總是說「沒什麼事,不用擔心」。儘管爸爸努力在掩飾自己的壓力,但是孩子依然可以通過爸爸緊鎖的眉頭、晚睡、失眠等表現感受到爸爸的壓力。並且,孩子會胡思亂想,爸爸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和媽媽吵架了?是不是爸爸和媽媽準備要離婚?是不是爸爸對自己哪個地方不滿意?......

總之,「孩子是偉大的觀察者,同時也是糟糕的翻譯官」。也就是說,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卻不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父母會有這種情緒,甚至可能對父母的情緒產生誤解,從而讓自己陷入恐懼、驚慌、焦慮等失控的狀態中。

第二個原因是,不焦慮的父母會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焦慮症的父母往往很難傳遞溫情和關愛,更喜歡雞蛋裡面挑骨頭,而且常常表達出對孩子能力的懷疑。他們也會更多的控制孩子,不願意給孩子主動權。

一般來說,父母越焦慮就會替孩子做得越多,從而讓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機會。父母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可能就越叛逆、越不自覺。然後父母的焦慮感又會繼續飆升,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講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問,那如何才能成為不焦慮的父母呢?你有哪些好方法推薦?

其實這是一個情緒管理的問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畢生的功課。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解決焦慮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因人而異。

可以是認知調整,比如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告訴自己「還有半杯水」,而不是「只有半杯水」。

認知調整: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也可以是行為調整,比如運動、閱讀、聽音樂、繪畫、做園藝、逛街、品嘗美食、找朋友傾訴、書寫、放鬆訓練......

在這裡,我想推薦給大家一個認知調整的方法,那就是「自我設問練習」

通過自我設問練習,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內心最大的恐懼/擔心到底是什麼?
  • 這件事情對於我的意義是什麼?它真的值得我如此擔心嗎?
  • 如果這件事情失敗,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
  • 假如是那個最糟糕的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 現在,我能做些什麼?哪些是我改變不了的?


除了自我設問練習之外,還有一個很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那就是正念或者冥想練習。正念或冥想練習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壓力,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自己相處。關於這一點,我們接下來會進一步說明。

02 允許孩子有一個「什麼都不做」的時間,給大腦一個「徹底停工期」

什麼是「徹底停工期」?為什麼允許孩子有一個「什麼都不做」的時間可以提升他們的控制感呢?

其實,大腦的「徹底停工期」指的是大腦處於一種不需要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帶什麼目的,單純的無所事事的狀態。比如,當我們在做白日夢、發呆或者冥想的時候。

當大腦處於這種「什麼都不做」的「停工期」時,會激活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這個時候,大腦會處於「離線」狀態。此時,人們也不再關心外界的紛紛擾擾,而是會進入一個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狀態。

這種暫時與外界隔離,讓人回歸到與自己獨處的佛陀狀態非常珍貴。它可以幫助大腦恢復活力,也可以幫助人們理清思緒,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著名的企業家,比如馬雲、比爾蓋茨等都有閉關、打坐的習慣。據說,馬雲就有每天早上起來打坐的習慣,他還會在每次公司遇到困境或者需要做重大決定時,去閉關一段時間。


「大腦停工期」可以幫助大腦恢復活力、理清思緒、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大腦一個徹底停工期,利用這種看似無所事事的狀態,幫助自己想清楚一些複雜的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們的生活總是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手機、電視、書籍等各種看似非常重要的事情填滿之後,那麼他們就會失去這種寶貴的「無所事事」的機會。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容易感到身心疲憊,也容易迷失在紛繁複雜的外界世界中,從而失去了與自己在一起的機會,也失去了獲得自我控制感的機會。

所以,強烈建議父母們可以給孩子一些「什麼都不做」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安靜的與自己的內心獨處。

比如,允許孩子們只是靜靜的坐在窗前,看著窗外,對著天空發呆;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機,花一些時間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晚飯後,安靜的去散個步。如果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嘗試正念或冥想練習。

允許孩子們只是靜靜的坐在窗前,看著窗外,對著天空發呆。

03 保證充足的睡眠,讓孩子的大腦進入「最徹底的停工期」

睡眠是一種比白日夢和冥想更徹底的大腦停工期。它就像一座房子的地基一樣,是一切活動的基礎。

睡眠專家羅伯特·斯坦戈爾德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組織了兩組人參與實驗,一組人連續36個小時沒有睡覺,另一組人則休息得很好。然後讓這兩組人參與同樣的記憶測試。結果發現,那些缺乏睡眠的人,不僅記住的詞彙更少,而且更多的記住的是負面的詞彙,比如「悲傷」等。

這個實驗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當孩子沒有睡好覺時,會覺得一整天都過得特別糟糕。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缺覺,那麼他的身心將如同遭受慢性壓力一樣,出現皮質醇水平上升、血壓上升、食慾下降、情緒消極且難以控制、記憶力下降、體重增加、學習成績下降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相反,充足的睡眠則可以優化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機能,增強大腦前額皮質的計劃、控制能力,幫助孩子更好的調節情緒,控制壓力等,從而增強孩子的自我控制感。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的睡眠是否充足呢?

一般來說,6歲之前的孩子每天需要10~1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6~13歲的孩子每天需要9~11個小時的睡眠時間;14~17歲的孩子每天需要8~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18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需要7~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可以參考以下三點,來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缺覺:

  • 孩子是不是靠自己就能醒過來?
  • 孩子白天感覺到累不累?
  • 孩子在白天是否會感到不安或者煩躁?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們好好睡覺。在這裡,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建議1:給孩子買一個真正的鬧鐘。不要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當鬧鐘。

建議2:合理安排作業內容。讓孩子先完成需要使用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的作業,後完成不需要藉助這些工具的任務,比如閱讀、寫作等。

建議3:營造合適的睡眠環境。睡前30分鐘拉上窗簾,把燈光調暗,觸發褪黑素分泌;或者播放輕音樂、白噪音等。

建議4:讓好好睡覺變成全家人的事。可以通過開家庭會議的方式,和孩子約定一個合適的熄燈時間。

建議5:約定好屏幕時間。比如,睡前30~60分鐘,把手機等電子設備放在廚房充電,不要帶進臥室;或者開家庭會議,約定好哪個時間段不允許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

建議6:凡事都有例外。全家設定一個每周可以多睡一會兒的家庭目標,比如周末可以補覺,但是儘量不要比平時起床時間晚超過2個小時。

充足的睡眠則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控制感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控制感的三個方法。下周,我們將和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如果你想跟著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做智慧父母,育兒育己,請記得關注我們哦!


參考書籍:《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

相關焦點

  •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捨棄自己的控制感,成就孩子的控制感
    因為這樣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控制感,覺得自己是可以控制電梯運行速度的,這樣做也會讓我們內心的焦慮感減輕一些。 那麼,孩子會在什麼時候失去控制感呢?在家長們被一些錯誤的觀念誤導,自己想要獲得控制感時。這也是我們要分享的第二個內容。
  • 孩子越管越叛逆?自控力從放手開始,三招幫娃找到控制感
    想要讓孩子更積極,讓他自己控制節奏才是最佳的策略。另一方面,控制感可以讓孩子發展出自律性教過孩子騎自行車的父母都了解一點,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會騎車,無論之前做多少示範和輔助,最終也一定要放開手,他才能騎好。&34;也是一樣,只有在成長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積累起&34;才能幫孩子發展出良好的自律性。
  • 試試這三個方法五個要點,幫助學前孩子學認字
    在生活中識字的方法有很多:一、逛超市,看大字孩子喜歡逛超市買東西,超市裡的海報廣告上的字很醒目,而且很多字重複率比較高。(我家寶貝通過逛超市最先認識的三個字就是「大潤發」哈哈---因為經常去,在路上遠遠就可以看到那三個大大的字。
  • 想要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試試做顧問型父母
    試試做顧問型父母!各位關注大頭的小夥伴們,大家好! 上周我們與大家分享了控制感和壓力的關係,以及應對毒性壓力的三個方法(詳情請戳)。其中我們提到,提高控制感可以緩解壓力。 這周,我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讓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那就是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將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什麼是顧問型父母?為什麼要做顧問型父母?如何做顧問型父母?以及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 怎麼樣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試試這六個方法
    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習終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需要你從眼下的安逸舒適中擠出時間,逼著大腦運動起來,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但是你不學習,就只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接受自己的退步和落後。
  • 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試試這三個方法,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
    自律是通往成功的必備能力,有自律能力和自律習慣的人,懂得遵守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按照預定計劃來行事,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當中,都更容易取得非凡的成就,長大後的職業發展也會比較成功。
  • 孩子上幼兒園,如何幫助TA建立界限感、學會保護自己?
    真心爸媽,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兩孩父母,著有《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老師希望我們日常幫助孩子建立界限感,能保護自己。這個建議是很好的,但是我困惑的是,我們在家一直都是這樣教育的 ,在家中小姑娘很會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在外面,明明她不樂意,還是不敢開口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更不要說行動了,也不告訴老師,就默默忍受。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引導孩子試試這3個方法
    孩子愛發脾氣,該用這5個方法引導,聰明家長這麼做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是孩子的通病,怎樣改善,3個辦法解決家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遇見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特別操心,那就是孩子的脾氣很大,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會讓孩子一言不合的生氣,還喜歡亂摔東西。
  • 多少父母在為教孩子作業抓狂?可以試試這些方法來控制脾氣
    的爆笑梗曾經風靡網絡,道出了多少父母輔導孩子作業的無奈、辛酸。而其中最難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發脾氣。因孩子作業的輔導問題而發脾氣,不只傷害了親子關係,也容易傷害夫妻關係、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與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人父母都有疼愛孩子的心,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怎麼辦呢?
  • 孩子是個「愛哭鬼」?父母試試用這3個方法,讓孩子更易接受
    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孩子年齡還小,在閱歷上並不如父母那麼豐富,在管理自己的情緒上也還不夠成熟,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內心可能出現了不同的情緒但不懂得如何表達。這些情緒可能客觀上對於孩子而言過於複雜,讓孩子一時之間不知如何處理,於是將這些情緒統統都劃歸用哭來處理。所以家長才會認為孩子是個「愛哭鬼」,其實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 怎樣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樂趣?聰明的父母都採用這5種方法!試試
    首先,父母不妨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給他讀相關的故事,以此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譬如,對於活潑好動的男孩,可以給他找一些精彩的競技故事;對於爭強好勝的孩子,可以給他讀一些軍事題材的故事 ;對於安靜內向的孩子,可以給他讀一些哲理性較強的故事……其次,父母要確定一本書是否適合孩子的理解程度。不可否認,博覽群書的確可增進見識、增長知識,但這是對喜歡讀書的孩子而言。對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來說,艱澀的字彙只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力不足。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試試這5個方法,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導讀: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妨試試這5個方法,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妨試試這5個方法,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科目二車感不好找?不妨試試這幾個方法,找準車感過關很簡單!
    科目二車感不好找?不妨試試這幾個方法,找準車感過關很簡單!哈嘍大家好我是汽車新趣是,考過駕照的人都知道,科目二是新手學員正式學車的第一門基礎課,想要熟練掌握駕駛技術,能快速找到車感很是重要,車感說不存在也存在,除下我們掌握好的技巧和細節之外,車感該如何尋找呢?科目二車感不好找?不妨試試這幾個方法,找準車感過關很簡單!
  • 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睿智燈塔三個小方法,幫助孩子戒掉手機
    4、玩手機容易導致睡眠障礙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會表現的非常興奮,可能會引起睡眠問題,導致睡眠障礙。對於孩子玩手機的情況,家長應該重視起來。那麼,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呢?以下是睿智燈塔導師的建議和方法: 1、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手機作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限制孩子使用,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好時間。平時可以與孩子一起協商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作為責罰手段。
  • 《正面管教》:當你管教孩子痛苦時,試試這三個方法
    文|山守月心理學家林文採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什麼有些父母帶孩子會那麼累?如果養孩子養到披頭散髮、焦頭爛額,這大概是你養孩子的方法不對了。養得好的孩子,父母都是輕鬆的,當你方法錯誤時,一個孩子就足以使你崩潰。
  • 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北京終身榮譽校長給父母這三點建議
    如何在家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是擺在準一年級家長面前的問題。其實,「早接」和「晚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心理感受差別特別大。因為小學剛開始,周圍的小夥伴、老師和環境都是新的。每天放學,孩子就盼望著父母儘快來接,好跟爸爸爸媽媽分享一天在學校的所見所聞。如果孩子看到周圍的孩子都一個一個被家長接走,他在等待的過程中,就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重視程度,擔心父母還會不會來接自己,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讓父母生氣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會打擊孩子與您談心的熱情。
  • 如何應對孩子可怕的兩歲?父母學會這三個方法就夠了,簡單又實用
    你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解釋,只要為自己的舉動提供一個理由,幫助孩子理解及更好地掌控整個狀況。舉個例子,如果你們正在雜貨店,孩子想買含糖量高的穀物而鬧脾氣,你不妨提醒他早餐有了他喜愛的燕麥和水果,所以不需要再買穀物。5.提供幾個應對方式供孩子選擇。舉個例子,兒子或女兒想吃冰淇淋,但是很快就要吃晚飯了。你可以說:「小明,你現在有點不高興。
  • 培養自信的孩子,試試這三個方法
    也就是說,孩子的自信心不可能全部來源於父母親人的稱讚,而是來自於孩子自己的成就。很多孩子都在完成學習和遊戲目標時獲得成就感,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為了讓孩子得到這樣的成就感,父母可以遵循一些通用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信心。1.
  • 「敢考狀元」想讓孩子成為學霸,先讓孩子找到掌控感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想讓孩子成為學霸,先讓孩子在學習上找到掌控感。因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所以這些學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有強烈的控制感。所以各位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從普通的學生變成學霸,就得讓他們從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有強烈的控制感,那該如何做呢?以下有三點建議第一點建議就是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這裡面重點包括暑期的自學,或者是平時晚上的預習的習慣。
  • 孩子不聽話,家長如何應對?這4個教育方法,建議父母收藏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乖巧聽話,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難免會有不聽話的現象,不是和父母頂嘴,就是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甚至對父母大呼小叫摔門而去,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