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們與大家分享了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那就是(詳情請戳藍色字體)。今天這一講,我們將再和大家分享三個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控制感的方法。
為什麼父母管理好自身的壓力,就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呢?
第一個原因是,不焦慮的父母可以避免對孩子造成二手壓力。
壓力情緒就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一旦父母自身感到有壓力或者有焦慮情緒時,這種情緒病毒就會像感冒或者瘟疫一樣在家庭中傳播,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焦慮情緒就像病毒一樣,會在家庭中傳播
這種由父母帶來的二手壓力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由孩子自身產生的一手壓力。當孩子屬於那種「易感體質」,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的時候,這種情緒的傳染性和影響力會更加明顯。
但是,這個時候孩子並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很好的解釋自己感受到或者觀察到的情緒,反而會編出一些比真實原因更可怕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看到的現象,尤其是當父母有意想要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情緒時。
比如,爸爸最近工作不順利,壓力有點大。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總是說「沒什麼事,不用擔心」。儘管爸爸努力在掩飾自己的壓力,但是孩子依然可以通過爸爸緊鎖的眉頭、晚睡、失眠等表現感受到爸爸的壓力。並且,孩子會胡思亂想,爸爸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和媽媽吵架了?是不是爸爸和媽媽準備要離婚?是不是爸爸對自己哪個地方不滿意?......
總之,「孩子是偉大的觀察者,同時也是糟糕的翻譯官」。也就是說,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卻不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父母會有這種情緒,甚至可能對父母的情緒產生誤解,從而讓自己陷入恐懼、驚慌、焦慮等失控的狀態中。
第二個原因是,不焦慮的父母會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焦慮症的父母往往很難傳遞溫情和關愛,更喜歡雞蛋裡面挑骨頭,而且常常表達出對孩子能力的懷疑。他們也會更多的控制孩子,不願意給孩子主動權。
一般來說,父母越焦慮就會替孩子做得越多,從而讓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機會。父母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可能就越叛逆、越不自覺。然後父母的焦慮感又會繼續飆升,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講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問,那如何才能成為不焦慮的父母呢?你有哪些好方法推薦?
其實這是一個情緒管理的問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畢生的功課。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解決焦慮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因人而異。
可以是認知調整,比如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告訴自己「還有半杯水」,而不是「只有半杯水」。
認知調整: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也可以是行為調整,比如運動、閱讀、聽音樂、繪畫、做園藝、逛街、品嘗美食、找朋友傾訴、書寫、放鬆訓練......
在這裡,我想推薦給大家一個認知調整的方法,那就是「自我設問練習」。
通過自我設問練習,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除了自我設問練習之外,還有一個很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那就是正念或者冥想練習。正念或冥想練習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壓力,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自己相處。關於這一點,我們接下來會進一步說明。
什麼是「徹底停工期」?為什麼允許孩子有一個「什麼都不做」的時間可以提升他們的控制感呢?
其實,大腦的「徹底停工期」指的是大腦處於一種不需要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帶什麼目的,單純的無所事事的狀態。比如,當我們在做白日夢、發呆或者冥想的時候。
當大腦處於這種「什麼都不做」的「停工期」時,會激活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這個時候,大腦會處於「離線」狀態。此時,人們也不再關心外界的紛紛擾擾,而是會進入一個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狀態。
這種暫時與外界隔離,讓人回歸到與自己獨處的佛陀狀態非常珍貴。它可以幫助大腦恢復活力,也可以幫助人們理清思緒,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著名的企業家,比如馬雲、比爾蓋茨等都有閉關、打坐的習慣。據說,馬雲就有每天早上起來打坐的習慣,他還會在每次公司遇到困境或者需要做重大決定時,去閉關一段時間。
「大腦停工期」可以幫助大腦恢復活力、理清思緒、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大腦一個徹底停工期,利用這種看似無所事事的狀態,幫助自己想清楚一些複雜的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們的生活總是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手機、電視、書籍等各種看似非常重要的事情填滿之後,那麼他們就會失去這種寶貴的「無所事事」的機會。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容易感到身心疲憊,也容易迷失在紛繁複雜的外界世界中,從而失去了與自己在一起的機會,也失去了獲得自我控制感的機會。
所以,強烈建議父母們可以給孩子一些「什麼都不做」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安靜的與自己的內心獨處。
比如,允許孩子們只是靜靜的坐在窗前,看著窗外,對著天空發呆;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機,花一些時間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晚飯後,安靜的去散個步。如果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嘗試正念或冥想練習。
允許孩子們只是靜靜的坐在窗前,看著窗外,對著天空發呆。
睡眠是一種比白日夢和冥想更徹底的大腦停工期。它就像一座房子的地基一樣,是一切活動的基礎。
睡眠專家羅伯特·斯坦戈爾德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組織了兩組人參與實驗,一組人連續36個小時沒有睡覺,另一組人則休息得很好。然後讓這兩組人參與同樣的記憶測試。結果發現,那些缺乏睡眠的人,不僅記住的詞彙更少,而且更多的記住的是負面的詞彙,比如「悲傷」等。
這個實驗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當孩子沒有睡好覺時,會覺得一整天都過得特別糟糕。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缺覺,那麼他的身心將如同遭受慢性壓力一樣,出現皮質醇水平上升、血壓上升、食慾下降、情緒消極且難以控制、記憶力下降、體重增加、學習成績下降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相反,充足的睡眠則可以優化孩子的大腦和身體機能,增強大腦前額皮質的計劃、控制能力,幫助孩子更好的調節情緒,控制壓力等,從而增強孩子的自我控制感。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的睡眠是否充足呢?
一般來說,6歲之前的孩子每天需要10~1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6~13歲的孩子每天需要9~11個小時的睡眠時間;14~17歲的孩子每天需要8~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18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需要7~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可以參考以下三點,來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缺覺: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們好好睡覺。在這裡,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建議1:給孩子買一個真正的鬧鐘。不要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當鬧鐘。
建議2:合理安排作業內容。讓孩子先完成需要使用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的作業,後完成不需要藉助這些工具的任務,比如閱讀、寫作等。
建議3:營造合適的睡眠環境。睡前30分鐘拉上窗簾,把燈光調暗,觸發褪黑素分泌;或者播放輕音樂、白噪音等。
建議4:讓好好睡覺變成全家人的事。可以通過開家庭會議的方式,和孩子約定一個合適的熄燈時間。
建議5:約定好屏幕時間。比如,睡前30~60分鐘,把手機等電子設備放在廚房充電,不要帶進臥室;或者開家庭會議,約定好哪個時間段不允許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
建議6:凡事都有例外。全家設定一個每周可以多睡一會兒的家庭目標,比如周末可以補覺,但是儘量不要比平時起床時間晚超過2個小時。
充足的睡眠則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控制感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控制感的三個方法。下周,我們將和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如果你想跟著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做智慧父母,育兒育己,請記得關注我們哦!
參考書籍:《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