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經濟進入迅猛發展期,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達到36.2%,在近日舉辦的2020電力大數據協同創新高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預測,到2025年,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0%~ 45%。
新冠肺炎疫情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速了數字經濟的成長,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受疫情影響,數位技術在很多領域都實現了大踏步前進,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等新模式新業態興起,企業逐步走向網絡化、智能化。
在張新紅看來,未來數字經濟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態勢:數字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數位化轉型將成為主流;數位化的生存環境將會進一步改善;數字新物種將大量湧現;新的超級平臺有望脫穎而出;就業形態將會出現重大變化;競爭格局會出現大的調整。
隨著5G的到來,新一輪的數據爆炸不可避免,而數據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張新紅表示,廣義的數據經濟指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的總和。未來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將建立在數位化和數據支撐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無數據不經濟」,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未來經濟全部都是數據經濟。
張新紅用八個關鍵詞來概括大數據的發展態勢:數據化、數據價值、數據驅動、數據融合、數據經濟、數據能力、數據開發和數據未來。未來,更多的數據價值將會被發現、被挖掘出來。隨之而來的數據可能會帶來五大功能效應,即識別、重現、關聯、溢價、預測功能,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捕捉、挖掘、應用,越來越多的規律被發現,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可以看到,數據正在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計程車到網約車的變化、支付手段的數位化等。未來,數據驅動一切將變得越來越現實,「用數據說話、靠數據決策、依數據行動」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張新紅認為,未來幾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企業主動擁抱數據開放。數據能力將成為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基石。未來企業甚至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於獲取數據的能力能夠得到很快提升。
新基建自提出以來,備受矚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北京郵電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孫松林認為,新基建包括的七大方向,新型基礎設施的融合形成數字科技,來賦能未來的數字經濟以及工業經濟。新基建將優化未來的數位化生存環境,未來個人學習和使用各種數字終端、數位技術的能力都會大大增強。
當前數位技術創新日新月異,融合應用潛能全面迸發,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這兩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數位技術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數位技術的使用將帶來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和新職業。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15種新業態新模式。而這15種新業態新模式基本上都是數據融合創新的結果和表現。
從我國5G投資和建設的規律可以看出,新基建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特點是長期性和公益性。「目前我國還處於數字經濟初期,未來如果要在數字經濟中佔據主導,新基建中人工智慧相關產業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在大力發展數字科技的同時,還要重視對新型數字科技人才的培養。」孫松林說。
【來源:人民郵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