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數字經濟加速發展

2020-12-19 瀟湘晨報

近年來,數字經濟進入迅猛發展期,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達到36.2%,在近日舉辦的2020電力大數據協同創新高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預測,到2025年,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0%~ 45%。

新冠肺炎疫情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速了數字經濟的成長,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受疫情影響,數位技術在很多領域都實現了大踏步前進,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等新模式新業態興起,企業逐步走向網絡化、智能化。

在張新紅看來,未來數字經濟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態勢:數字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數位化轉型將成為主流;數位化的生存環境將會進一步改善;數字新物種將大量湧現;新的超級平臺有望脫穎而出;就業形態將會出現重大變化;競爭格局會出現大的調整。

隨著5G的到來,新一輪的數據爆炸不可避免,而數據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張新紅表示,廣義的數據經濟指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的總和。未來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將建立在數位化和數據支撐的基礎上,也就是說「無數據不經濟」,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未來經濟全部都是數據經濟。

張新紅用八個關鍵詞來概括大數據的發展態勢:數據化、數據價值、數據驅動、數據融合、數據經濟、數據能力、數據開發和數據未來。未來,更多的數據價值將會被發現、被挖掘出來。隨之而來的數據可能會帶來五大功能效應,即識別、重現、關聯、溢價、預測功能,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捕捉、挖掘、應用,越來越多的規律被發現,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可以看到,數據正在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計程車到網約車的變化、支付手段的數位化等。未來,數據驅動一切將變得越來越現實,「用數據說話、靠數據決策、依數據行動」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張新紅認為,未來幾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企業主動擁抱數據開放。數據能力將成為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基石。未來企業甚至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於獲取數據的能力能夠得到很快提升。

新基建自提出以來,備受矚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北京郵電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孫松林認為,新基建包括的七大方向,新型基礎設施的融合形成數字科技,來賦能未來的數字經濟以及工業經濟。新基建將優化未來的數位化生存環境,未來個人學習和使用各種數字終端、數位技術的能力都會大大增強。

當前數位技術創新日新月異,融合應用潛能全面迸發,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這兩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數位技術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數位技術的使用將帶來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和新職業。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15種新業態新模式。而這15種新業態新模式基本上都是數據融合創新的結果和表現。

從我國5G投資和建設的規律可以看出,新基建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特點是長期性和公益性。「目前我國還處於數字經濟初期,未來如果要在數字經濟中佔據主導,新基建中人工智慧相關產業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在大力發展數字科技的同時,還要重視對新型數字科技人才的培養。」孫松林說。

【來源:人民郵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提升數據管理能力 搶佔數字經濟發展先機
    本報記者 劉波報導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人類社會正加速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入數字經濟時代,信息化變革影響深遠,其發展也始終伴隨著機遇與挑戰。在數據要素的肇始之年,如何加強數字治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進而以數據市場建設搶佔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先機,遂成為各類經濟主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 ...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什麼意思?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數字經濟是什麼 數字經濟 作為經濟學概念的數字經濟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位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
  • 大調研|數字經濟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7種模式
    數字經濟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有利於調結構、促轉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作用突出。數字經濟驅動有哪些模式?該如何進一步深化提升數字經濟驅動力?來看解析。
  • 數夢工場在滬倡議構建以數據要素驅動的長三角數字經濟生態共同體
    數夢工場作為入選樣本企業參會,並倡議構建以數據要素驅動的長三角數字經濟生態共同體,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因疫情原因,本次大會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100多名來自長三角地區10多個城市的專家學者以及優秀的企業負責人共聚一堂,分享創新實踐和智慧,共享創新成果和經營哲學的變革之道。
  • 南昌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董曉松:以數字經濟助推江西高質量發展
    ■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左陽天/文  在新基建戰略升級數字經濟基礎的利好環境下,如何在全國兄弟省份競相以數字經濟為抓手的競爭環境中,加速建設和提升江西地方品牌,是江西省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  《中共江西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了數字經濟對於江西高質量發展的種種可能性,南昌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董曉松教授從消費、產業等多個領域與讀者分享「十四五」裡的數字江西。
  • 我來數科的大數據風控探索:數據驅動引領發展
    大數據風控能力是金融企業的命脈。不論是銀行還是商業金融機構,其核心競爭力就是風控能力。作為金融科技的先行者,我來數科洞察未來金融市場趨勢的基礎上,率先進行數字科技升級,以數據驅動引領平臺發展,在大數據風控領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發展數字經濟的新航向
    「數位化」的生產方式包括了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等創新性技術的使用,這些新技術形式無論是從其生產者、生產對象、生產的產品來看,還是從其生產方式來看,都具有了「數位化」的基本特徵,這種數位化的生產方式會不斷向傳統產業進行多方向、多層面、多鏈條的加速滲透,進而形成「產業數位化」;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
  • 雙輪驅動!蕭山「製造」邁向「智造」,經濟發展穩中提質!
    雙輪驅動!蕭山「製造」邁向「智造」,經濟發展穩中提質!「雙輪驅動」,大力推進從製造邁入智造、創造,不斷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舊動能加快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蕭山經濟發展穩中提質,表現出韌性更強、活力更足、潛力更大的態勢。
  • 數系西青,雲連智港,中國系統賦能西青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6月24日,中國系統與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在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數字政府、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領域的合作正式按下加速鍵。以此次合作為契機,中國系統將充分整合各方資源,發揮創新驅動、政策驅動優勢,以西青區產業發展現狀及需求為出發點,以「企業主建、政府主用、社會共享」為原則,以西青政務雲、數據中心、城市指揮中心等項目建設運營為抓手,建設生態豐富、產業融合、技術密集、人才湧動的數據創新基地,與西青區在數字經濟領域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全面合作,形成以現代數字城市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生態圈
  • 重點發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
    以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片區等平臺項目;堅持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發展廣州番禺汽車城、廣州南站商務區、萬博商務區等重大平臺。近日召開的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將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提到了各項工作之首。
  • 數據驅動發展 合作促進共贏
    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途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舉措。     寧吉喆強調,中國國家統計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政府關於實施大數據戰略、促進大數據發展的決策部署,緊跟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數字經濟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
  • 發展數字經濟 增強創新動能(產經觀察·著力發展實體經濟④)
    劉錦口中的「一貸通」,是浪潮集團基於大數據技術,匯集政府授權數據、網際網路數據等資源搭建的數字金融平臺。「通過大數據為企業信用『畫像』,建立數據驅動的精準信用服務與快速決策體系,可有效提升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效率。」浪潮集團副總裁張帆介紹,截至今年9月,「一貸通」已與56家金融機構合作上線146款貸款產品,累計放款金額突破200億元。
  • 數字經濟發展背後的四個認識
    浙江省2019年數字經濟總量佔GDP的比重超過42%,全國也超過34%的水平,可以說開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也表明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條件基本成熟。  但是,我國數字經濟的短板也是明顯的。目前主要是解決產業數位化問題,通過數字給產業解決渠道、融資、信息傳遞等問題。當前,數據分析技術、數字科技創新、工業網際網路、AI促進位造業創新等方面才起步,數字本身能夠創造的價值還沒有足夠顯現出來。
  • 2020中國致力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什麼意思...
    數字經濟是什麼 數字經濟 作為經濟學概念的數字經濟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位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
  • 抓住數字經濟機遇 新華三助力客戶加速轉型
    勢不可擋 數字轉型成為企業核心戰略  根據畢馬威的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數字經濟在中國GDP中的佔比達到36%,實現29萬億人民幣的貢獻.到2030年時,這一比例將會達到77%,超過153萬億人民幣的GDP貢獻將來自於數字經濟,由此可見,數位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正在創造著全新的未來和無限可能.新華三認為
  • 數字經濟:機遇與挑戰並存
    不可否認,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為經濟復甦前景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然而,疫情也孕育著新的發展機會。個人與企業的生活和經營方式因疫情而發生改變。例如,與線上會議相關的行業蓬勃發展,全球產業網際網路布局加快,人工智慧以及5G等新基建領域的投資不斷增加。  疫情凸顯了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數字經濟也在全球範圍內加速發展。
  • 發展數字經濟先要有「數字邏輯」
    來源:經濟日報2018數字經濟大會平行論壇——數字經濟·前沿論壇,5月18日下午在廊坊京津冀大數據中心召開。數字經濟正在我國蓬勃發展,如何持續保有不竭動力?如何堅守世界數字經濟產業前沿位置?圍繞這些話題,嘉賓們展開了深入討論。
  • 王興烏鎮談「數字經濟快車道」三大關鍵詞:大數據、人工智慧、融合
    12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引用了美團點評CEO王興的感想:「『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我們對此深有體會。網絡訂餐平臺是網際網路、大數據和餐飲業的深度融合,而類似這樣的經驗是新時代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先成果,對全球經濟更好發展有借鑑意義。」作為最貼近網際網路科技發展前沿的企業,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王興帶領的美團點評無疑對「數字經濟」的理解極具代表性。
  • 中國動力谷,崛起數字新經濟——株洲市發展數字經濟實現動能轉換觀察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爭取到2025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進入全國前10強,突破2.5萬億元,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達到45%,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能力全面提升,數字治理體系初步完善,湖南成為全國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區、產業聚集區和應用先導區。
  • 構築生態基石,華雲數據為信創和數字經濟「鋪路」
    就如數字經濟在我國成為大勢所趨,它帶來不僅僅是產業數位化步伐的加快,更是實現數字產業化,讓中國信息技術體系形成和變強、進而實現飛躍的一次重要機遇。正因為如此,將數字經濟打造成為新的經濟動力引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已然成為各界的共識。而落實到地方區域的體現則是,以聚合效應加速打造數位化產業,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突破與區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