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 增強創新動能(產經觀察·著力發展實體經濟④)

2020-12-20 人民日報海外網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數字產業化,強化信息技術支撐

「關鍵時刻,數字金融『一貸通』解了燃眉之急!」甘肅成紀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錦感慨,幾個月前,公司決定上馬醫用口罩生產線,廠房設備都是現成的,但由於生產時限緊,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聯繫『一貸通』後,從線上申請到通過審批只需短短十幾分鐘,當天便拿到2000萬元銀行貸款。如今,5條生產線可年產口罩2億隻。」

劉錦口中的「一貸通」,是浪潮集團基於大數據技術,匯集政府授權數據、網際網路數據等資源搭建的數字金融平臺。「通過大數據為企業信用『畫像』,建立數據驅動的精準信用服務與快速決策體系,可有效提升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效率。」浪潮集團副總裁張帆介紹,截至今年9月,「一貸通」已與56家金融機構合作上線146款貸款產品,累計放款金額突破200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通常理解,數字產業化主要是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信息通信產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經所副所長何偉介紹,「十三五」期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蓬勃發展,我國數字產業化實力大幅提升。2019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規模達7.1萬億元,佔GDP比重7.2%,同比增長11.1%。

具體來看,網絡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固定寬帶邁入千兆時代,5G建設加快推進;雲服務、大數據服務、工業軟體保持較快增長,助力工業領域數位化轉型;以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服務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拉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展望「十四五」,數字產業化有望再上新臺階:從新技術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加速突破,與製造、能源、材料等領域的融合創新成果越來越豐富,將促進生產方式變革和生產效率提升;從新設施看,信息傳輸網絡加速向集感知、傳輸、連接、存儲、計算於一體的新型基礎設施演進;從新業態看,移動應用、小程序等多種產品形態相繼湧現,跨界融合正在提速。

「強基礎、重創新、促融合。」對進一步推動數字產業化,何偉提出了具體建議:夯實基礎方面,應適度超前推動5G和千兆光纖網絡部署,構建高速率、全覆蓋、智能化新一代信息網絡,大力發展提升數據中心、雲平臺等應用基礎設施;技術創新方面,要加強前沿數位技術研發力度,通過增加國家專項研究經費投入,加快補足技術短板,形成自主可控的數位技術體系;融合應用方面,應堅持審慎包容監管原則,精準研判數字領域市場新需求,支持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

實現個性化定製、低成本製造,減少原材料、能源消耗

產業數位化,助力傳統製造升級

「不管什麼樣的柜子,我們都能在10天內交貨。」廣州美洛士家具公司總經理羅方華對定製家具的生產流程很熟悉:消費者提交訂單需求,雲平臺自動匹配設計師,設計師在雲設計系統內設計出圖,隨後雲平臺根據周期、工藝等因素,將訂單分配給集群內企業生產,同時將設計數據轉化為生產指令,通過伺服器將數字信息傳送至機器,產品完工後再通過智慧物流交付……

羅方華坦言,過去企業的數位化程度較低,難以實現小規模定製。2019年,樹根互聯公司推出全球定製家居產業鏈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他們提供了數位化轉型的好幫手。

隨著更多企業接入這一平臺,「共享製造」已成為可能。樹根互聯CEO賀東東以餐桌產品舉例說,假如消費者需要的是大眾化的桌板、個性化的桌腿,那麼平臺可以第一時間將桌板、桌腿交由不同企業生產,完工後再分別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由消費者拼裝完成,「這樣一來,產能可以更快速地響應個性化需求,實現以銷定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產業數位化,利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數位化進程加快推進。2019年,產業數位化增加值規模達28.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全國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和個性化定製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5.3%、25.3%和8.1%。

「對製造企業來說,產業數位化的好處有很多。比如,經過數位化改造,可實現個性化定製、低成本製造,客戶可實時提出需求,全程參與研發生產過程。此外,製造更精準還能減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徐佳賓分析了產業數位化的主要趨勢:一是向企業生產主要環節延伸,「通過將傳感器接入大量設備,企業可實時獲取生產和運營信息,提升生產過程管理的時效性、精準性,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向企業外部延伸,連接供應鏈、銷售鏈,提升全鏈條資源配置效率。

「推進產業數位化,中小企業是關鍵。」徐佳賓認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數位化程度較低,不少還難以負擔數位化轉型成本,「建議政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投資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產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對中小企業開放,幫助他們實現轉型。」

偏遠地區患者能遠程問診大城市醫生

建設數字社會,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黑龍江雙鴨山市的患者劉女士罹患乳腺癌,急需放射治療,但放療又會影響她體內的心臟起搏器,怎麼辦?

為破解難題,當地醫院向北京朝陽醫院、北京腫瘤醫院求助。11月23日,北京朝陽醫院遠程醫學中心利用視頻會議系統,聯合北京腫瘤醫院,嘗試了首次多地多醫院聯合遠程會診。「心內科專家、腫瘤專家、放療專家坐在一起,遠程查看患者的CT,共同研究治療方案,成功解決了劉女士的難題。」朝陽醫院遠程醫學中心主任鍾光珍說。

「得益於數字醫療技術,一家醫院遇到的難題,可以快速藉助多家醫院的智慧共同解決。」鍾光珍介紹,除了遠程會診,數字醫療還拓展到遠程閱片、遠程心電圖、遠程手術指導等業務。她也切身感受到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網速更快,5G技術時延更低,畫面更清晰;軟體更「高能」,可連接數百人同時使用;硬體限制更少,雲計算、雲存儲不再受制於伺服器的性能。「以後,數字醫療會越來越方便,更多偏遠地區的患者也能掛上大城市醫院的『專家號』了。」

「僅用一部手機,滿足衣食住行娛等需求已經成為現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熊鴻儒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社會建設取得了飛躍式發展:吃,可以線上點外賣;住,可以預約共享民宿;行,有網約車、定製公交、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就醫,有遠程診療、在線問診,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精準性大大提升。

熊鴻儒認為,大量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數字社會中湧現,很好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展望『十四五』,新一代數位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將惠及更多人群,對促進教育公平、增加醫療供給、消除貧困、擴大就業等形成更有力的支撐。一些政府部門與企業就數位化公共服務達成多種合作模式,有利於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建設數字社會,前景值得期待。騰訊研究院研究成果顯示,我國數字經濟正加速發展,手機出貨量、網民數量保持世界第一,移動網際網路世界領先,多個省份正在推進數位化公共服務。

建設數字社會,也需各方共同努力。熊鴻儒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數字教育、醫療、扶貧、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繼續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引導其更有效地補足民生短板,推動數字社會相關產品和服務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也要通過推廣數位化公共服務、提升全民數字技能、降低數位技術的使用成本和門檻等措施,提高數字社會的普惠性。

「此外,要完善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信息保護制度,強化監管約束,讓數字社會更加安全、網民合法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熊鴻儒說。

企業、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

建設數字政府,提升服務監管水平

「申請印刷經營許可證,以前要多次跑窗口,60個工作日才能辦好。現在,只要在『渝快辦』上提交材料,兩天就能辦好,還能免費快遞到家,真方便!」高效的政務服務,讓在重慶高新區經營包裝印刷企業的龔玉林很是高興。

近年來,重慶高新區積極打造全方位、全領域、全時空政務服務大廳,企業和市民可在這裡辦理1200多項事項,240項事項實現「零材料提交」。其中,24小時自助服務區配置大量自助設備,讓政務服務全天不「打烊」。高新區還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窗口端、PC端、移動端、自助端多元化辦理,並引進金融、郵政等8家便民服務機構,延伸網點、幫辦代辦,打通了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

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綜辦」、24小時不「打烊」……2018年11月以來,重慶推出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渝快辦」,讓企業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

「97%的市級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最多跑一次』,許多事項『一次都不用跑』,政務事項平均審批辦結用時從3年前的14.2天壓縮至現在的3.28天。」重慶市政府電子政務中心副主任李宗磊說,目前「渝快辦」註冊用戶超過1400萬,累計辦件量達1.3億餘件。

「渝快辦」是近年來各地打造數字政府的一個縮影。所謂數字政府,是一種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創新行政管理、服務監管方式,實現政府效能優化提升的新型治理模式。打造數字政府,除推廣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秒批秒辦等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的措施外,還包括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監管」等手段提升監管效能。比如,近年來北京市就依託企業信用信息網建立了經營異常企業名錄,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市場監管風險進行有效研判,對失信企業進行跨部門信用聯合懲戒,讓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更加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表示,近年來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聯合國發布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中,我國已從2018年的第六十五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四十五位,在線服務達到了全球評價『非常高』的水平。」

如今,隨著政府數據資源共享積極推進,全國政務信息共享的「大動脈」逐步打通,各省級政務數據共享交互平臺陸續建成。「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有望讓數字政府更智能更高效。

本報記者 李心萍 邱超奕 韓 鑫 劉新吾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6日 第 18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動力谷,崛起數字新經濟——株洲市發展數字經濟實現動能轉換觀察
    株洲,一場國家級賽事、一場高端峰會,激發中國動力谷數字經濟的澎湃動能。 12月14日,2020年全國工業APP和信息消費大賽暨數字經濟產業峰會在株洲舉行。 全國工業APP和全國信息消費大賽由國家工信部於2018年發起,前兩屆分別在上海、天津舉辦。 本屆大賽由國家工信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工信廳、株洲市人民政府承辦。
  • 讀懂發展數字經濟的「123」
    《理學院》之【100秒漫談斯理】系列之五十二:數字經濟就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數位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為什麼要發展數字經濟?讀懂發展數字經濟的「123」,也就是以下三個方面,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這個問題。
  • 上半年經濟述評之三——實體經濟發展添活力
    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各種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對於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超預期,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認為,服務業是「穩的基礎」,工業是「升的主因」。服務業快速發展,繼續發揮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
  • 人民日報評論員: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此前在寧夏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 以數字經濟建設進一步賦能中國發展
    學者觀察 黃慶華 胡夢佳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成長。尤其是以大數據、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數字經濟發展較快,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通數字經濟發展渠道全面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關鍵在於持續創新,夯實基礎研究,掌握高端技術,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打通數字經濟發展渠道。一是重視數字高端技術基礎研究,提升基礎研發能力。
  • ...關於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
    答: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我國已步入工業化中後期,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應該看到,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落後產能過剩嚴重,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逐步顯現,傳統發展動能的支撐力量在消退。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了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我國加快轉型升級、增強發展主動權提供了重要機遇。
  • 重點發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
    以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片區等平臺項目;堅持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發展廣州番禺汽車城、廣州南站商務區、萬博商務區等重大平臺。近日召開的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將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提到了各項工作之首。
  • 把握數字經濟脈搏 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智慧經濟大數據中樞(銅仁)暨...
    銅仁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少榮出席並致辭,銅仁市副市長楊同光主持會議,《中國產經新聞》報社黨委書記張力中,原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巡視員奚尚琴,新華網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總經理助理段孝江,貴州痛客夢工場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陳東,運時數據董事長楊平良等嘉賓出席。首先,陳少榮代表市委、市政府對銅仁智慧經濟大數據中樞、智慧企服平臺正式上線運營表示熱烈的祝賀。
  • 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五個要點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從提出「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到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再到要求「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以堅定的方向、創新的思路、有力的行動,彰顯了發展和提升實體經濟的信心、決心。制度供給是基礎。
  • ...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什麼意思?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數字經濟是什麼 數字經濟 作為經濟學概念的數字經濟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位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
  • 知與行|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重點是針對制約因素髮力,推進產業鏈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加快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採取針對性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營造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處理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調控的關係,處理好科技創新與全面創新的關係。
  • ...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快新舊動能接續...
    ,強化制度創新,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實施意見。,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創造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模式,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為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奠定堅實基礎。
  • 《人民日報》(12月16日)發展數字經濟 增強創新動能(產經觀察...
    企業、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建設數字政府,提升服務監管水平鏡 頭「申請印刷經營許可證,以前要多次跑窗口,60個工作日才能辦好。「渝快辦」是近年來各地打造數字政府的一個縮影。所謂數字政府,是一種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創新行政管理、服務監管方式,實現政府效能優化提升的新型治理模式。打造數字政府,除推廣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秒批秒辦等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的措施外,還包括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監管」等手段提升監管效能。
  • ...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
    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破解制約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制度創新和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 膠州:「五大發展平臺」強健實體經濟
    >歐亞合作園大力引進外貿企業地區總部  ■ 物流園國際班列力爭完成50萬標箱躋身全國前三  ■ 大沽河生態旅遊度假區力爭進入「國家隊」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今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體經濟始終是我市經濟發展的根基
  •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數」轉型 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無錫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數位化轉型,為疫後經濟復甦培育新動能,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今年投入使用的5G數字影視創新中心擁有行業領先的幕牆拍攝系統和全國唯一的光照還原系統,可以完成異地虛擬拍攝和雲端實時渲染製作,有效解決疫情期間無法集中拍攝的問題。僅今年就有《八佰》《金剛川》《中國醫生》等一批熱門大片從這裡產出,全年拍攝和製作影視劇約250部,實現逆勢增長。
  • 著力增強國有經濟「五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必須切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加快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著力增強國有經濟「五力」。
  • 人民日報:近距離觀察中國經濟 充分釋放經濟新動能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充分釋放經濟新動能(新論)——近距離觀察中國經濟田 軒(作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衝擊看待中國經濟,既要看宏觀趨勢,也要看微觀活力。新動能的生長,新消費的湧現,幫扶政策的落地……即日起,本欄目推出系列評論,從中觀和微觀層面觀察中國經濟的新變化、新活力。
  • 「100秒漫談斯理」讀懂發展數字經濟的「123」
    《理學院》之【100秒漫談斯理】系列之五十二:數字經濟就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數位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為什麼要發展數字經濟?讀懂發展數字經濟的「123」,也就是以下三個方面,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這個問題。
  • 凝聚經濟發展新動能
    人民政協網江陰1月18日電(記者 江迪 通訊員 潘逸青 何潔瓊)1月12日,江蘇省江陰市政協十五屆五次會議上,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發表了題為《攜手「十四五」 奮進新徵程 讓「縣域高質量發展看江陰」底氣十足》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