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新生,已經入學了。
剛走進校園,一點基礎也沒有,一年級孩子如何去學好語文呢?
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在為初中、高中打下基礎,理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但是呢,不少家長缺乏輔導的經驗,對於孩子上學,往往手忙腳亂,應對方法不到位,結果令孩子失去了最佳的學習習慣培養期,白白錯過了黃金階段,讓孩子的語文「一蹶不振」。
那麼,在新學期到來時,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語文時,應當注意些什麼呢?
一年級上冊語文,一開始先是識字課,教孩子們認識最簡單的生字,像第一課,就是學習「天地人」。其實這些生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上學之前,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已經認識了不少生字,學起來並不吃力。
語文學習,需要培養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積累!
從一年級開始,小學生就要有一個積累的習慣。先從字詞開始積累,比如天地人這簡單的三個字,家長可以讓孩子進行組詞,看看他們能組出多少詞彙,組詞的量越多,說明孩子的積累意識越強,記憶力越好。
有了字詞的積累,才能擴展到段落和篇章,會組詞了,慢慢練習造句,說一句話,接下來,積少成多,由說話練習擴展到段落,能流利清晰地說出一段話,語言能力逐漸形成,表達能力也慢慢提升,這樣一來,對於語言的運用能力,也無形中提升了。
因此,字詞的積累,要從小學一年級抓起。
一年級新生,還需要養成兩個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就是說和讀。
讀,是為了更好為寫做準備。讀的多,才能寫得好。說,也是為了寫做準備,能說,才能寫出來,有內容可寫。
像上圖的第五題,就屬於說的訓練,這種說,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家長也可以隨時隨地發起,與孩子進行對話,讓孩子模仿著說一句完整的話,這種說的訓練 ,堅持地越好,孩子寫的能力就會越強,逐漸提升。
最後一道題目讀兒歌,就是在培養孩子讀的興趣。
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只要愛讀,善讀,語感就會在讀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家長朋友們,您的孩子愛不愛學語文,語文基礎能不能打好,就看孩子願不願意堅持閱讀了。
總之,一年級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需要家長朋友們耐心進行輔導,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