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捷 鄭雨桐/文
特色小院
外景
一方庭院深幽處,半卷閒書一壺茶。在霞浦下滸鎮前洋村有一個路遙心近的地方,彷佛是記憶深處的「家」——樂友齋民宿。 下滸鎮位於霞浦風光旖旎的東衝半島中部,與寧德市一依帶水。鎮區風光旖旎:南有千米外滸沙灘、琵琶島、外滸古城堡;北臨三都澳內灣東吾洋;東有雲峰千年古寺;西有鬼斧神工的獅子山。樂友齋民宿便「隱居」在這瑰麗的山水間。
百花園「與這房子有緣分。」是樂友齋民宿主理人阮姐最常談及的話語。 2017年春節,在外漂泊多年的阮姐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霞浦下滸。大年初四,當她來到朋友的老宅,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這是一座民國的老宅。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築風格。帶著舊時光的古樸,隨處洋溢著厚重文化氣息,讓她一下愛上這房子。 此時的老宅,已閒置多年,主人一家或從醫、或從教、或科研,都已不在故土。看著略顯冰冷的房屋,她對朋友提出了一個冒昧的請求——將老宅交給她打理。阮姐的真誠打動了朋友。
特色小院
半個月後,阮姐告別城中現代的生活,搬進了老宅,開始了用她的理念讓這座房屋煥發「第二春」。 耗時半年,從設計到施工,從硬裝到布草,精挑細選,她用心中那縷濃濃的鄉愁裝點著房屋,努力打造著心靈的港灣。 「其實,剛開始並沒有辦民宿的想法,但不知不覺中被推著往民宿這條路上走。」阮姐笑著說。 2017年10月,老宅修復完成。聽聞她在鄉間有一間別致老宅,不少朋友聞訊而來。所有踏入老宅的人都被迷住了。前洋村有個很有「味道」的老宅這一消息不脛而走。漸漸,除了朋友,一些陌生的遊客也找上了她,希望能入駐感受曾經的舊時光。
百花園後門一批,兩批……慕名而來的遊客日益增多,她萌生了辦民宿的念頭。2018年8月,樂友齋民宿在「愛彼迎」和「途家」等網上平臺上線。 對於民宿,阮姐有著自己的堅持。在她看來,民宿應該是一個地域當地文化、自然環境、歷史痕跡的融合,是一種生活體驗的匯聚。它不像是酒店那般冰冷華麗。是換了一個空間體驗夢想中的生活。 不同於一些朝氣蓬勃、充滿小資情調的民宿,樂友齋民宿打造的是一種接地氣的「家」的溫馨。
戶外餐桌雅,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獨特美學體系。為此,老宅所有的老物件都被保留。門依然是厚重古樸的木門,用著原始的木條作為插栓;幾十年前老宅女主人陪嫁的舊木箱成為茶几;破舊的木桶、陶罐種上花花草草,成為韻味十足的花盆;幾十年的老灶也保留了下來,每年春節開火蒸年糕成為民宿的傳統……「尊重老物件,不僅是尊重歷史,更是一種情懷的傳承。為了保留老宅原本的味道,屋內木製的主結構沒有動過一分,僅僅洗刷乾淨。所以一踏進屋內,就能感受到一種木頭自帶的天然芳香。」阮姐笑著說。 為了讓原本略顯壓抑的老房子變得「溫暖」,她還在屋內添置了古色古香的燈籠,牆上掛上了朋友和客人贈送的字畫和剪紙,並將傳統的農耕文化和茶宿文化也自然融入其中。走進老宅彷佛能感受到當時老叟談笑風生、幼童追逐戲鬧的畫面。 除了屋內的布置,綠植無疑是這間民宿中最具有說服力的軟裝搭配。每天一覺起來,推窗迎來的清香綠意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觀景臺背山面海的樂友齋在屋後兩側各有一條小徑通往後花園。兩畝的錯層花園由百草園、百花園、百果園構成。沿著石階逶迤而上,松樹林和香樟林錯落有致,自然風光優美。幾個錯落的觀景臺可觀海景聽松濤、喝茶、看書、作畫、亦可神侃,還能憑欄觀魚兒在池塘嬉戲。阮姐最喜歡在暖暖陽光下,邀上三五好友,開茶會,論茶道。茶香在美景中升騰,慢生活與大自然的野趣完美融合,生活在這裡被過成了詩。 為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去年,阮姐還在老宅旁修建了樂友齋別苑。不同於老宅的「古味」,別苑走的是「融合風」。一層有現代化廚房、主題餐廳和會客廳,二、三層為小清新的客房,分別以「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為名,最多可容納12人住。「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在這實現了串聯。 「我希望『樂友齋』能成為一個『遠方的家』,讓客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來到樂友齋,有一種回到老家的感覺,可以放空自己,尋回心靈的一片靜土,身心得到一種休憩。」阮姐說。 對於未來,阮姐有一個夢想,就是將民宿打造成當地旅遊的主要構成元素,發揮自身品牌和推廣作用,成為當地農產品推介的一扇窗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