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翠嬋|
嘗 鮮
正月蝦蛄剛赤梁,
二月沙蛤滿沙場。
三月土蜞四月鱫,
五月章魚大腳腿。
六月劍蟶大腹肚,
七月海鱟真好吃。
八月潭條會跳舞,
九月岐吉十月蠣。
十一月青鱘目周凸,
十二月鮑魚肥嘟嘟。
——霞浦民謠
用霞浦方言說的霞浦海鮮名錄,每月一品,形象生動,若是吃貨,味蕾會在瞬間被激活。
遠行,若有美食陪伴,靈魂估計也會飄香。
在霞浦,能夠斬釘截鐵毫不猶豫說好的,海鮮是其一。外海、內海、灘涂、礁巖……700多種海洋魚類,200多種灘涂生物在廣袤海域裡生存繁衍。本地人餐餐離不了海鮮,外地人不管是慕名而來,還是不經意路過,霞浦海鮮之鮮之多,還是會給他們「小震撼」的。
舌尖上的霞浦,有兩個國字號品牌,海帶和紫菜。霞浦做為「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海帶和紫菜產量位居福建省前列。霞浦紫菜,就曾亮相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每年四五月間,不僅是品嘗新鮮海帶的季節,也是拍攝海帶收穫的好時機。那時,若陽光正好,海風徐來,剛從海裡撈出的海帶就象黛色的綢緞,卷著花邊,漾著微芒,有著美好的氣息,這可是吃不出來的。
有時,不得不感嘆,上天對這片土地的厚愛與眷顧。
遼闊海域,曲折岸線,不僅成就美景,也成就了美食。東衝半島,如仙人巨臂,半島攬海入懷,手心是內海,東吾洋和官井洋。手背是外海,一串沙灘散落海邊,碧海銀沙,海天澄明。
東吾洋和官井洋,明明是海,偏叫做「洋」。自古,由於半島地形,內海相對平靜,成了海洋生物生長的絕佳場所。官井洋,是野生大黃魚產卵地。蟹、蝦、蟶、螺、魚、海蠣……名目繁多,難以計數。單是蝦,就有九節蝦、土蝦、白蝦、赤蝦、大頭蝦等多種。不論是原生的,還是養殖的,這方海,都給了人們最好的饋贈。
華燈初上時,在霞浦的街頭巷尾,大排擋或是小酒樓,海鮮的味道就會在空氣中飄蕩。隨意走進一家,當家菜一定是海鮮。吃喝間,偶爾也會有快意上心頭。人間煙火,俗世情懷,口福也是一種吧。
聽 奇
你以為在夢中能留住那朵飄逝的背影
可夢醒時卻只見頭上沉沉巨瓦一片
想不到曾經洶湧的心竟成一座寺院
縱心底一樹鳥鳴卻冷對千帆過盡
——謝宜興《留雲寺或滄海心》
沒有歷史,就沒有傳奇。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霞浦始設溫麻縣,至今1700多年,是福建省建縣最早的縣份之一。自古多寺廟,多高僧,多賢人,多奇聞軼事。步履沉沉時,不妨駐足看看聽聽。
建善寺,創建於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是八閩現存最早的古寺之一。寺中建築雖己不復古意,但千年銀杏一定見證了一位大師的勤學苦修。中國五大禪宗之一溈仰宗的創立者靈祐大師15歲時就是在這裡祝髮出家的。
公元804年,日本第十七批遣唐使,在海上遇颱風漂流至霞浦赤岸停留41天,使者中有一人名空海,聽聞建善寺淵源,遂前往,與寺僧飲茶悟道,後赴長安學習佛法。學成歸國後成為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教派始祖和日本文字平假名的發明者。據說,日語中「日本」的讀法和霞浦方言幾乎一致,此中緣由,可以天馬行空任想像。
七佛城,路途遙遠,在霞浦玉山之巔。亦城亦寺之境,是七個讀書人的城,七個讀書人的寺。公元830年,七個讀書人,從長安趕考回,途經玉山,逢一寺,想去時雄心壯志,卻不料皆名落孫山,不免心意徬徨。正是春天,滿山杜鵑,花海爛漫。突然覺得人世無端無常無趣,與其愧對父老,不如絕塵離俗。他們在此停下塵俗的腳步,日日修禪坐定,竟在同一日得道,遂有「同日飛升」之說。年年歲歲,杜鵑燦爛山野,興許全是他們離塵的暢快與歡笑。
霞浦的寺名有大美。留雲寺,僅一片瓦,也可成一寺。原是一巨石覆兩頑石,象一片瓦,一間厝,俗稱「石厝」。雖在山中,卻可俯觀大海。據說漁人在海上遙看此方山洞,總有祥雲停駐上頭,便有「留雲洞」之說。後有高僧在此修行參悟,便有留雲寺。
在留雲寺,看流雲,聽驚濤,離塵俗事,悟滄海心,是最好。
松山媽祖廟,也是一奇。建於宋,是湄洲媽祖廟之外最早的一座行宮。在松山,人們稱「媽祖廟」為「阿婆宮」,敬媽祖為阿婆,頗有親切感。傳說,唐末閩王王審知派部將都巡檢林願駐兵松山,剿除海寇。林願娶松山王氏之女為妻,育一女名叫默娘,即後來成為「平安女神」的媽祖娘娘,也就是說媽祖的外婆家在松山,所以稱「媽祖廟」為「阿婆宮」,也不是無緣無故的。
朱熹題字的法華寺,鎮守一隅的塔崗寺,與虎相關的目蓮寺……人間有多少煙火,山間就有多少寺廟,山間有多少寺廟,寺間就有多少祈願。
在霞浦,時光總是很短,故事總是很長。說歸說,聽歸聽,可以細細品味,也可以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