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5日 16:13:39 來源:寧德網
霞浦三沙花竹日出,遊客如織。
拾間海民宿
6月3日周末,天剛蒙蒙亮,霞浦縣沙江鎮饅頭山觀景平臺上,便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遊客,「長槍短炮」聚焦,靜候日出時刻。5時40分許,當朝陽透過雲層,射出道道金光,相機快門聲便此起彼伏,定格著一張張美景。
每逢晴好天氣,像這般遊客盈門的場景,在霞浦沿海各大攝影景點,已成常態。霞浦是福建省海域最大、海岸線最長、淺海灘涂最廣的沿海縣份,480公裡的黃金海岸線造就了這裡旖旎的海岸風光,每年吸引40多萬人次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名揚海內外。
乘勢發力,放大資源優勢,霞浦縣按照全域旅遊發展新理念和新要求,以打造「福建旅遊強縣」和「閩東旅遊集散中心」為目標,以龍頭景區、鄉村旅遊點和項目建設為重點,以攝影、民宿和「旅遊+文體」(釣魚、足球、象棋、文創)為抓手,全力打響灘涂攝影天堂、休閒度假勝地兩張「名片」,讓霞浦這片萬千攝影人心中「最美的海」顯顏值更增值。
項目帶動支撐強勁
從霞浦縣城出發,向「光影小鎮」三沙奔去。
沿途,無論是小皓、東壁,還是花竹,各個攝影旅遊點景區標識、觀景平臺、遊步棧道等一應俱全,讓遊客倍感舒心。這是霞浦著力項目引領,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旅遊環境催生的一個新變化。
去年以來,霞浦投資240多萬元,全面完成2017年度12個旅遊廁所建設指標任務;投資890萬元,重點建設完成崇儒上水村及松城寶清村、湧山村等3個遊客服務中心和松港後岐牛欄崗、溪南半月裡村、牙城文洋村等9個停車場建設。霞浦縣半月裡民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霞浦縣草木人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霞浦縣圍江笊籬嶼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和大京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通過2017年度福建省鄉村旅遊星級經營單位評定。
同時,霞浦積極爭取2017年度省級旅遊專項資金近2000萬元,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東衝半島省級風景名勝區大京景區等13個項目列入2017年寧德市旅遊在建項目,三沙光影小鎮、大京景區、半月裡畲族文化民俗旅遊村、東衝古鎮軍民文化園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並積極推動霞浦國際光影城、高羅國際休閒度假康樂園、葛洪山道教文化康養基地等重大旅遊招商項目與省屬國企或上市公司招商對接,為產業發展引來「活水」。
產業融合亮點紛呈
5月11日霞浦縣沙江鎮竹江島第三屆媽祖文化旅遊節剛精彩落幕,5月26日由中國休閒垂釣協會、霞浦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霞浦休閒海釣大賽」在四礵列島又激情揮桿,來自全國各地的180多名海釣高手歡聚一堂一較高下……
休閒運動、民俗文化等各種元素與山水風光巧妙融合,這是霞浦以產業融合為導向,把「旅遊+」作為產業新增長點、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的新亮點。
「旅遊+農業」,學習借鑑臺灣農業觀光遊的成功經驗,配合農業部門逐年建設一批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點,逐步推動將全縣歷史文化村落、美麗鄉村打造成各具主題的旅遊景區(點),鼓勵鄉村大力發展花卉旅遊。
「旅遊+體育」,藉助全國海釣基地、全國青少年足球試點縣等品牌,將每年的國際山地馬拉松賽、磯釣大賽、足球賽等文體賽事與旅遊相結合,努力打造「體育+旅遊」的現象級產品。
「旅遊+文化」,經過多年打造,溪南半月裡畲族文化、沙江竹江島「媽祖走水」等特色文化品牌名聲鵲起,不斷豐富著霞浦旅遊產品。下一步,該縣還將挖掘「閩劇短戲」和「布袋戲」,爭取推出周末或重要節假日走進楊家溪、半月裡等重要景區和鄉村旅遊點演出;推進「跟著古詩遊霞浦」整理編輯工作,充分挖掘旅遊文化新內涵,擴大旅遊經濟實效……
整合資源,融合共贏,霞浦旅遊「跨界起舞」正翩躚!
特色民宿風生水起
夕陽西下,海風輕拂,坐在霞浦三沙東壁村拾間海民宿的露臺上尤為愜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阿曼、劉宗明夫妻倆2017年辭去北京的設計師工作,返鄉創業營造的精品民宿。每逢周末,一房難求。
相隔數公裡外的三沙花竹村「沐野石宿」民宿則是另一種特色。由於眾多村民遷居鎮上,一幢幢石頭老房子長期空置。經過整修和翻新,保留沿海漁村特色的石頭民宿崛起山村,遊人如織,原本寂寥的漁村也熱鬧起來。
在霞浦,旅遊產業助推之下,特色民宿正不斷湧現。縣郊牛欄崗村的「草木人」民宿,海景就在身邊;牙城鎮的「右見楊家溪」民宿,枕著溪水入夢;崇儒鄉的「嵐亭莊園」,親近自然感受澄淨;還有綠谷山莊、後岐攝影主題民宿文藝村、圍江攝影主題民宿等各具風情的民宿,深受遊客喜愛。目前,霞浦共有各類民宿100多家,床位數達2000多個,年接待遊客量達10多萬人次。同時,為規範這一行業發展,霞浦縣專門出臺了《關於扶持霞浦縣鄉村民宿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發展「全域旅遊」、推動鄉村振興。
不僅僅是特色民宿。數據顯示,霞浦攝影旅遊產業帶動酒店、餐飲、旅社等服務業興旺,更催生了「導攝」「漁民模特」等新職業,每年可直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萬多人,帶動旅遊增收2億元以上。
向海放歌曲歡暢,霞浦旅遊產業大有可為!(記者 王志凌 通訊員 陳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