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衣食住行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展現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進入19世紀中期,近代工業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匯撲面而來,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衝擊著中國的社會生活。
1.日常生活
(1) 服飾的變化
鴉片戰爭以後,西式服飾傳人中國。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並未取代傳統服飾,而是促成中國服飾的改良。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2)移風易俗
在大城市裡,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與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仍處在落後、封閉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在農村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
2.傳播媒體
(1) 報刊:19世紀中期前後.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中國出現近代報刊。戊戌變法前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刊越來越多,且多反映社會思潮。
先是維新派在報上發表文章,宣傳維新思想;後來,革命派創辦報刊,宣傳革命;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報刊大力宣傳民主科學思想.中國報刊業呈現出繁榮景象。
(2) 電影:19世紀末期,電影傳入中國,迅速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新式娛樂活動。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攝製了京劇短片《定軍山》,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
1931年,中國誕生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工作者和影片。
3.交通與通訊
(1) 交通:交通工具和通訊方式的變化對世界歷史影響極其深遠,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築從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民國時期,鐵路建設始終未入正軌,中國鐵路建設進展緩慢。
鴉片戰爭後,輪船進人中國,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設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中國水運交通的近代化開始起步。此後,民間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的近代化進程。
中國航空事業起步於20世紀初,截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航線總長度近8萬千米。
(2}電訊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在通商口岸建設通訊設施,開展郵政業務。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隨後.清政府開始在各省架設有線電報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絡。清術在上海開通了第一部電話,民國時期電話的發展非常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