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2020-12-17 範總說歷史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衣食住行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展現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進入19世紀中期,近代工業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匯撲面而來,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衝擊著中國的社會生活。

1.日常生活

(1) 服飾的變化

鴉片戰爭以後,西式服飾傳人中國。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並未取代傳統服飾,而是促成中國服飾的改良。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2)移風易俗

在大城市裡,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與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仍處在落後、封閉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在農村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

2.傳播媒體

(1) 報刊:19世紀中期前後.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中國出現近代報刊。戊戌變法前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刊越來越多,且多反映社會思潮。

先是維新派在報上發表文章,宣傳維新思想;後來,革命派創辦報刊,宣傳革命;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報刊大力宣傳民主科學思想.中國報刊業呈現出繁榮景象。

(2) 電影:19世紀末期,電影傳入中國,迅速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新式娛樂活動。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攝製了京劇短片《定軍山》,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

1931年,中國誕生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工作者和影片。

3.交通與通訊

(1) 交通:交通工具和通訊方式的變化對世界歷史影響極其深遠,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築從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民國時期,鐵路建設始終未入正軌,中國鐵路建設進展緩慢。

鴉片戰爭後,輪船進人中國,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設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中國水運交通的近代化開始起步。此後,民間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的近代化進程。

中國航空事業起步於20世紀初,截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航線總長度近8萬千米。

(2}電訊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在通商口岸建設通訊設施,開展郵政業務。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隨後.清政府開始在各省架設有線電報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絡。清術在上海開通了第一部電話,民國時期電話的發展非常緩慢。

相關焦點

  •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生活的變遷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思維導圖
  • 瞭望 | 高考作文題折射社會變遷
    事實上,作文,是最能考查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道考題,是「為國掄才」分量最重的一把尺子,更是社會進步、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    細數恢復高考40年的作文題,算上全國卷和各省卷,一共出現了數百道。透過這一面面鏡子,可以看出中國不斷前行、追逐夢想的腳步。
  • 【高考歷史大一輪複習講義】第24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課程標準】1.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這可以用來說明【解析】B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歷史。題乾材料意思就是福建省許多地方出現了中西建築融合的現象,形成獨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獨特就是創新。符合題意是B項。A項,「遍及」太絕對,也不符合題意,題乾材料強調的是福建地區出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並非全國。故錯誤。
  • 三十年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範式之轉換
    回顧中國近代社會史30年來的研究實踐,相繼形成了「現代化」、「本土現代性」、「社會與國家」、「社會治理」等影響較大的「研究範式」,在不同階段形成廣受關注的熱點,產生了一定的導向性和規模性影響,成為許多研究成果或顯或隱的主導路向和特徵。
  • 沈潔:再讀陳旭麓先生《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這就是《新陳代謝》講述的「變」與「常」,勾勒出近代中國歷史變遷中螺旋式的新舊嬗替。他對於中西新舊的認知,到我們這個時代,仍然未被超越。 這種複雜度與曲折性的呈現,陳先生是怎麼達到的?非常重要的一點——他講中西新舊,不僅僅是觀念層面的東西,還包括社會經濟、日常生活,甚至是鬥爭方式。
  •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設計
    人教版必修二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中國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習俗方面變化的具體表現;通過觀看課件和課外收集資料,掌握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了解其原因;總結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的能力;回憶已學知識,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本質,培養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 左玉河: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
    此外,社會風俗、宗教、教育、科技、新聞、出版等過去比較忽視的領域,也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並出現了諸如嚴昌洪的《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忻平的《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李長莉的《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等研究成果。
  • 李豔霞 | 論當代中國政治學者的社會角色認知與變遷
    近代以來,隨著專業分工不斷細化,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知識分子的群體邊界日漸清晰,知識分子對其社會角色的認知也圍繞以下理論維度不斷充實明確。(一)「走出洞穴」與「重返洞穴」:規範知識分子社會角色認知的理論維度將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的構想可以追尋到古希臘的「哲學王」的思想。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從27張珍貴老照片看近代以來中國服飾的變遷
    由此可見,近代社會的變遷之於農村服飾的影響甚微,亦印證了農村的相對保守與封閉。學生們神採奕奕,眼神中充滿了憧憬,期待著新社會的到來。那麼,建國後的六十年間,師生服飾又是如何變遷,又反映了怎樣的時代變化與社會變遷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 高考熱點專題二|都城變遷史
    【知識梳理】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夏朝陽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鄭州-河南安陽西周(1) 近代城市化是外國侵略的結果,帶有濃厚的半殖半封特徵(2) 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3) 更多具有經濟功能(4) 近代服務業的初步建立,城鎮功能的擴展⑥ 西方(1) 城市規劃則適應城鄉協闊發展需要(2) 彰顯了人本主義價值追求⑦ 對比(補充)
  • 高考攻略| 高考中國史+世界史熱點專題突破!(推薦收藏)
    [總體特徵]由傳統農業社會逐步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中國近代化全面展開。2.甲午戰爭後至五四運動前,中國的社會轉型本質上是向近代化邁進,具體表現為:政治上體現為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體現為工業化、市場化;思想上體現為理性化、科學化;社會生活上也發生了深刻變化。3.甲午戰爭後至五四運動前中國歷史舞臺的主角是民族資產階級。
  • 李春玲: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李春玲: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2017年05月10日 10: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春玲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學的青年研究雖然涉及青年發展的各個方面,但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卻十分突出,
  • 【歷史視角】高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
    中國前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政治結構一樣,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的可現代化因素,但是,這些積極因素同樣因經濟結構的制度性缺陷而被吞噬。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具有私人契約關係的土地與勞動力交換的活動一直十分活躍。一般而言,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並不嚴重,官營工商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也不佔主要地位,而個人則享有流動性的選擇職業的自由。
  • 2015年中國社會熱點前瞻
    新華網北京12月30日電題:2015年中國社會熱點前瞻    「新華視點」記者韓潔、翟永冠、楊丁淼、梁建強    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中國社會有哪些熱點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     熱點1——    依法治國:全社會各領域推進落實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提升到全新高度,並提出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
  • 從年度熱詞看社會變遷
    來源:經濟日報每年6月份,教育部和國家語委都會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報告。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語」不同。今年,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布了《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上海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等幾份報告。
  • 從年度熱詞看社會變遷
    每年6月份,教育部和國家語委都會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報告。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語」不同。今年,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布了《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上海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服務發展報告》等幾份報告。
  • 近代中國城市化特徵
    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影響,中國近代城市化不僅不可能處於那種自身和獨立發展的形態,而且必然帶有明顯的殖民地色彩。在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中展開的城市化運動又是一個畸變多態步履維艱的社會變遷過程,停滯不前的生產力水平,發育不全的商品經濟,落後保守的傳統意識,頻仍不斷的天災人禍等都可能成為制約城市化正常發展的因素。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特徵。
  • 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07——城市化
    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大批量城市人口向內地遷移,在內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鎮,促進了中國城市分布格局的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3.從19世紀以來,中國很多城市逐漸形成給排水管網,使得城內原有河道與水環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設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2018重慶高考文綜解讀:考查熱點問題 設問角度創新
    華龍網6月8日19時10分訊(記者 祝可)今(8)日上午,高考文綜、理綜科目結束。針對重慶地區考生所用的2018年全國卷Ⅱ文綜試題,重慶外國語學校3位名師進行了解讀。據悉,今年試題依舊突出考查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呼應社會熱點問題,設問角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