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某位梟雄,獨創了一個成語,至今仍然被老年人掛在嘴邊

2020-12-12 小夫說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近千年。但是實話實說,中國文化裡面的糟粕也不少,比如,對死亡的避諱。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但是中國人好像特別不願意面對死亡這件事。三國時期的曹操創造了一個成語,讓人們從此不再忌諱說死亡,反而時常將這個詞掛在嘴邊。

中國封建社會將近千年,所以衍生了不少封建思想。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奉鬼神,避諱死亡,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你千萬不能當著他的面說「死」這個字,不然他認為你這是對他的一種不尊重,他可能會十分生氣。

三國時期的梟雄之一曹操,他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個文學家。他不光有將帥之才,還是一個文採極高的人,他一生寫過不少詩詞,至今廣為流傳。曹操的許多作品被選進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書,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短歌行》、《觀滄海》等等。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曹操還創作了一個成語,這個成語讓人們不再忌諱死亡。這個成語並不是出自曹操的文學作品,而是出自曹操給手下的士兵定的一條軍規軍令。

當時,曹操帶兵到了譙縣,經過長期的作戰,士兵們的情緒有些低落。這個時候,作為領導的曹操就應該站出來鼓舞鼓舞士氣,於是,曹操發表了一場振奮人心的「演講」,實質上,這也算是曹操給士兵們下的一個軍令。這場「演講」的主要目的就是給士兵們構想一個美好的未來憧憬,其實和「望梅止渴」的道理是一樣的。

曹操在「演講」中說到,我帶兵起義四處徵戰,本來是抱著平定天下、給百姓一個安居樂業之所的美好心願,但是如今戰火紛飛,許多人葬身其中,在家鄉的的街道上走一圈,竟然看不到一個昔日的故人,我深深地感到悲痛。我手下的將士們,你們在戰場上廝殺奮戰,你們是家鄉的大英雄。

現在我給你們一個承諾,如果你們不幸犧牲,沒有人傳宗接代,我會命你們的親戚過繼孩子到你們名下,還會分發給他們土地,請先生教他們讀書成才,還會修建祠堂廟宇,讓他們為你們祈福祭祀。這些事情都能夠實現,那我死後也沒有什麼可以遺憾的了!

曹操的這段話,有人讀出了悲傷,有人讀出了豪邁、有人讀出了虛偽。還有人說,曹操的設想不過是海市蜃樓,那不過是他給士兵們畫的一張大餅,欺騙他們繼續為自己賣命。

暫且不論裡面夾雜的情感,這段原文曹操的最後一句話是「吾百年之後何哉」,這句話衍生出了一個成語「百年之後」,至今仍然被老年人掛在嘴邊。

「百年之後」也是代表死亡的意思,但是卻沒有那麼直白,哪怕當著別人的面說出來,對方也不會覺得冒犯。幾千年過去了,這個詞的意思沒有發生變化。

一場「演講」,既鼓舞了人心,又創造了一個成語,曹操真不愧是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和文學家!

相關焦點

  • 曹操獨創一個成語,自此開始,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放嘴邊
    就比如說,古代人封建迷信特別嚴重,信奉鬼神,更不願意提及死這個字,特別是老人,認為這個字有不詳之意,但是俗話說大國出奇才,有個人也真算厲害用一個成語就將這迷信這糟粕給剔除了,還讓人將這個成語常常掛在嘴邊。在魯迅的筆下,也常在文章中使用這個詞,既無冒犯之意,也增加了文章的韻味。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看看到底是哪位奇才獨創了這個成語吧!
  • 曹操獨創1個成語,從此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人都把它掛嘴邊
    於是,三國的時候曹操獨創1個成語,從此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人都把它掛嘴邊。曹操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除此,他還是一位文學家,由其父子三人引領的「建安文學」,影響了中國文壇一千多年。相信了解三國的人都知道,在三國種,曹操跟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他們父子三人引領了當時的「建安文學」,這類習尚影響中國文壇一千多年,置信各人都聽過曹操所作的《短歌行》、《龜雖壽》等名篇,從這些作品能夠看出曹操文學家的頭銜並非吹出來的,曹操還給先人留下了一個成語,傳播了一千多年,現在另有許多人用。
  • 光武帝劉秀一生獨創五個成語,全部流傳至今,你一定知道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被其他事務,耽誤的文學家,例如一代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且一舉統一了江北,終其一生,不是在馬背上打天下,就是在書房中處理政務,然而他卻為後為留下了無數經典的名句,然而一個早於他近二百年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取得了比他們更大的成就,在文學上的創作能力,比起他們也不遑多讓。
  • 三國戰紀 亂世梟雄 中文版下載[附模擬器]
    名稱:三國戰紀 亂世梟雄 中文版下載[附模擬器]  運行環境:Win2003,WinXP,Win2000,Win9X  遊戲介紹
  • 東吳大臣說過一句成語,長輩不時念叨,晚輩卻不愛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書》,時間大致發生在東吳帝國中期,說出這句成語的人名叫鄭泉,原文如下:(鄭)泉臨卒,謂同類曰本文要介紹的這句成語就出自鄭泉的臨終之語:百歲之後。這句成語與另外一句成語「百年之後」的意思一樣,都是代指死亡。不過,這個成語並非首創,其來源非常遙遠,出自《詩經》:「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鄭泉這個人物可能很多三國愛好者並不熟悉,下面就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他表字文淵,陳郡人氏,博學多才,酷愛飲酒。
  • 漢朝基因,三國性格:從九位三國文官武將梟雄身上看強悍精神傳承
    自從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也無王庭之後,漢朝的霸氣,就成了深入骨髓的性格基因,這種基因一直到後漢三國年間依然強大,具體體現就是文官高潔,武將忠誠。這些強悍的基因傳承決定了他們強悍的性格,也成了梟雄們的顧忌。咱們今天就以九位三國人物為例,看看漢朝基因對三國的影響。
  • 三國梟雄曹操,七次悲哭只有兩次真情流入?梟雄的心機你莫猜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三國梟雄 曹操 ,七次悲哭只有兩次真情流入?梟雄的心機你莫猜我們看《三國演義》,知道 劉備 經常哭哭啼啼,這是不爭的事實,只要發生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知道到處哭。
  • 三國英雄自由打造《三十六計》今日二測
    三國策略愛好者的終極戰場,2017金牌SLG頁遊《三十六計》今日開啟第二次刪檔測試。《三十六計》以漢末三國為背景,將這百年中出現的梟雄、豪傑、猛將、智者和美女集中到同一時間線,並用寫實畫風還原了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帶來一個有靈魂的三國,有兄弟的沙場。
  • 2000年前的誇人詩,其中一成語被不少人經常掛嘴邊,卻想「歪」了
    這首詩出自《詩經》,雖然詩本身並不出名,但詩中的成語「碩大無朋」卻被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但卻理解錯意思,甚至有不少人想「歪」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國風·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碩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 三國成語故事:以逸待勞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明帝紀》,時間是在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為曹睿、司馬懿和諸葛亮。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曹睿在詔書中所說的「以逸待勞」,意為作戰時想採用守勢,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前來進攻,然後乘其疲憊,戰而勝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孫子兵法》中的「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際。
  • 曹操殺孔融全家前,九歲兒子首創了成語至今在用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南北朝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漢末士人領袖孔融和他的兩個兒子。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 最容易令玩家誤解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其實和三國殺沒有關係!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歷史也跌宕起伏,衍生了不少成語或熟語,比如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但有這樣一個成語,經常會遭到別人的誤解,如果這個成語出現在語文高考題中絕對又是一大殺器。但如果是三國殺移動版玩家的話,這個成語應該都有聽說過,先不說三國殺移動版的玩家們明不明白這個成語的真實意思,這個成語,其實和三國殺是沒有關係的!這個成語就是——君子豹變。君子豹變一詞出自《易經》:「大人虎變,未佔有孚,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 一個成語一處景,伴著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遊中國之安徽篇
    如果說在華夏文明中,在漢字語言中最為言簡意賅的形式就是成語了。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在5萬多條的成語中,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每一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甚至跟著成語可以遊遍中華大地,今天我們來跟著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遊中國,首先,我們從安徽開始。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法正在蜀郡的做法,叫做「睚眥之怨」,意為極小的怨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司馬遷《史記範雎列傳》中的「範睢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一個沒出息的男人,才會喜歡把這4句話,沒事就掛在嘴邊
    原本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人,也都會因為他的這些負面情緒,搞得整個人都不好了。今天就來說說,一個沒出息的男人,才會喜歡把這4句話,沒事就掛在嘴邊。如果一個男人經常把我也沒辦法啊這句話掛在嘴邊,那麼就說明這個男人是沒出息的,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害怕,不敢去嘗試,沒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毅力。男人要在遇到問題時總是不敢面對,保持逃避的態度,那又有哪個女人願意把她的一生都託付給你啊!
  • 把這三句話掛在嘴邊的男人,鑑定完畢,他絕不是你的「菜」!
    「相由心生」這個成語我們大家都聽過。一個人的心裡怎麼想,能夠通過他的說話辦事體現出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掩藏的不留痕跡。談戀愛的時候,我們會說很多的甜言蜜。把這三句話掛在嘴上的男人,他不是你的「菜」第一,「我是痴情的種子」很多男人在泡妞的時候,總是把自己裝扮成痴情男子。這樣,能夠更加容易的引起他人共鳴,更容易獲得女性的同情。往往說這話的,多半是情場高手。因為他們知道女孩子都喜歡什麼樣類型的男人,他會朝著那個方向去裝飾自己。
  • 三國成語故事:土崩瓦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陸遜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劉備和陸遜。原文如下:(陸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這段記載中所提到的「土崩瓦解」,意為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形容徹底崩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見於司馬懿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當中的「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這則成語故事中所介紹的戰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便是決定三國疆域的一場重要戰役——夷陵之戰。
  • 三國成語大戰
    相傳三國時期,魏、蜀、吳曾經舉行了一場成語大戰,各國「打」得轟轟烈烈。下面,我就來一場實況轉播。  那年,曹操、孫權和劉備打厭了「武之戰」就想來一次「文之戰」,於是,通過外交關係,決定在長沙舉行成語大戰。  各國都派出了優秀的人才:魏:曹操、曹洪和夏侯淳,吳:孫權、周瑜、孫婷,蜀:諸葛亮、趙雲和關羽。
  • 中國人忌諱說死,曹操發明一個成語指死亡,現在老人們都會這麼說
    中國人忌諱說死,曹操發明一個成語指死亡,現在老人們都會這麼說曹操曹操,東漢末年一代梟雄,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曹操是三國期間的梟雄,他挾持漢代皇帝,一次徵討四方,覆滅了袁紹、呂布、劉表、韓遂等權力,統一了中國當時的南方,然後他還實施屯田制、嘉獎農桑、興修水利、安頓逃亡人數,在曹操的管理下,南方群眾至多能吃飽飯,社會習尚也有所惡化,所當前人評說曹操時,都會說他是個軍事家、政治家,實在他另有個頭銜,那就是文學家。
  • 二十出頭剛入職場的你,為何就把「喪」掛在嘴邊?
    不過,大部分他們只是喜歡把這個作為一個口頭語,平時的時候還是很積極向上的。20出頭的職場人正是我們之前的說的90後,他們就算不在職場也是有這幾種特性1、個性90後可以說是在國內最早開始釋放個性的一個群裡,如果說80後喇叭褲、的士高是潮流,還屬於少數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