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說《紅巖》「江姐」的原型;她,19歲加入中共,為革命奉獻一生;她,28歲時丈夫遇害,在忍痛接替丈夫的工作。不幸的是,短短半年後她被俘虜,在重慶渣滓洞受盡了折磨,最終遇害時年僅29歲。
她就是「江姐」江竹筠。在重慶三峽市博物館有一封塵封多年的江姐託孤遺書,很多人讀後令人潸然淚下。這封託孤書信寫於1949年8月26日,江姐在獄友的幫助下,將吃飯的筷子子偷偷藏起來,蘸著由爛棉絮灰與水調和在一起製成的墨水,寫下了這封託孤書信。
在這封信中,江姐寫道:「假如不幸的話,雲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孩子決不要嬌養,粗服淡飯足矣。」江姐這封託孤書信是寫給正倫表弟譚竹安,雲兒則是指她和丈夫彭詠梧的唯一孩子彭雲。
江姐犧牲時,彭雲只有3歲。母親的名氣太大了,生活在母親光環下的彭雲,從小就受到了人們的格外關注,也因此受到國家重點培養。彭雲也不負眾望,1965年他以四川省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從哈工程畢業後,彭雲進入瀋陽一家工廠工作。
1977年,國家開始恢復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彭雲工作之餘考取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研究生。這是一個機遇,彭雲的人生也因考取研究生發生了改變,導致他最終定居美國。在中科院計算所讀完研究生後,他獲得了第一批公派留學赴美的資格。
在美國留學期間,彭雲分別在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和馬裡蘭大學學習,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按理,獲得了博士學位後,彭雲應該回到國內工作,因為他母親犧牲前對他抱之很大的期望。彭雲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工作的一段時間,之後再次去了美國,最終成為美國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系的終身教授。
在江姐的忌日,彭雲偶爾也會回國給母親掃墓。一次,有記者問彭云為何不回國工作?彭雲給出了自己解釋,「從研究的內容來說,當時感覺國內比較看重兩頭,一頭是純理論,一頭是完全應用,美國學校裡大部分是做中間段,比較適合我。」
彭雲的理由是兩個字,「老了」,彭雲說:「總在想該不該回去。也曾經努力過,但想不好回國做什麼,似乎找不到著力點。原來想做出大東西就回來,但還沒等做出來就老了。」前面提到彭雲是頂著母親的巨大光環成長起來的,他無法忽視當年託孤書信裡母親的遺願。
彭雲認為自己有點遺憾,他認為母親的遺願自己沒能完全實現。彭雲原話是這樣的,「我在做人方面應該說達到了母親的要求,為人正派,做學問也很努力。但是要說為祖國做貢獻確實沒有太多了。大學畢業後在工廠和研究所工作還為國家做了一些事,去了美國就很少了。這樣說來,母親的遺願我只做到了一半。」
參考資料:《江姐託孤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