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村的幸福變化——湖南省總工會湘西龍山縣駐村扶貧紀實

2020-12-18 紅網

扶貧工作隊幫村裡新修的耳洞村涵洞便橋。

新建的通村大橋,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出行不便的難題。

「耳洞特產」插上了電商翅膀,村民楊莎莎在直播耳洞村土雞蛋。

紅網時刻通訊員 魏宏齊 湘西報導

深秋時節,位處湖南西北部湘西最北端的龍山縣洗車河鎮境內一座靈谷山下的耳洞村,一派豐收和諧幸福新景象——家家戶戶是別具一格的土家翹櫞青瓦木屋;一條條水泥硬化路連通著家家戶戶,太陽能路燈排列路邊;自來水譁譁譁流到了家門口;新修的村部旁邊,是新建的扶貧車間。村莊外的坡頭山腰,牛羊成群;遍布房屋四周的一個個蜂箱,格外顯眼……好一幅生機勃勃的山村壯美景象圖。

龍山縣轄21個鄉鎮(街道)397個村(社區),63萬餘人。其中貧困村279個,耳洞村就是其中一個。全村145戶530人。由於村裡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人均耕地不足0.5畝,以往的耳洞村民儘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是填不飽「肚子」。青壯年勞動力紛紛爭相「逃離」外出謀生,只留下老弱婦孺留守村莊。2018年該村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46人,被列為國家級深度貧困村。

「耳洞村就是我們工會的一個『新陣地』,如期不脫貧堅決不收兵」

「耳洞村就是我們工會的一個『新陣地』,不脫貧不收兵。」省總工會領導在對口扶持耳洞村脫貧攻堅會議上如是說。2018年3月,湖南省總工會響應省委號召,組建以郭超華為隊長的扶貧工作隊進駐耳洞村,拉開了決勝耳洞村脫貧攻堅的幄幕。

駐村後,隊員們立即開展走訪調研,將分散在村、鎮、縣的貧困戶、非貧困戶一一走訪到位,做到了摸底全覆蓋。針對村情實際,工作隊邀請省建築科學研究院、省州農科院等十餘名專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論證,制定了三年幫扶規劃。確定了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三大類的10個扶貧項目。「一幫一」結對扶貧。總工會領導,各部室、產業工會、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共35人,人人對口聯繫了一戶以上建檔立卡戶,共66戶。2018年以來,省總工會先後派了6名扶貧隊員吃住在村。幫扶領導每年下村不低於兩次。緊緊圍繞「 兩不愁三保障」和「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目標,協調落實扶貧資金1400餘萬元,耳洞村實現了2019年整村退出貧困。

「靠山吃山」,種養並進,耳洞牌系列山貨俏省城

耳洞村身居大山古寨,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環境。扶貧隊看好這一優勢,因「山」制宜,抓住大山贈予,做好「山」字文章,走出了耳洞村民「靠山吃山」的脫貧致富小康路!

耳洞村的大山裡,有土生土養的豬,豬肉經過炊煙燻制可以變成噴香的臘肉;村裡林業資源豐富,有很多蜜源植物,適宜蜂蜜放養,尤其大山裡的野生蜂蜜更是自然特產;每到春天,村裡漫山遍野自由生長的竹筍,是賜給村民們致富的希望;由於氣候的原因,這裡種植的臍橙,甜津津的味道就是與其它水果不一樣……

有這麼好的資源,必須開發。扶貧隊因此動心了。

2018年3月,工作隊進駐後,先後籌資100餘萬元,為村民提供貼息貸款20萬元,成立了「爾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民發展臍橙產業致富。今年44歲的貧困戶聶淵,20多年前輟學外出打工,期間,他在工地上搬過磚、在市場做過銷售,換了20多個行業,但「貧困帽」一直摘不下來。聶淵得知工作隊在村裡成立臍橙合作社,及時聯合同村在外務工的村民,回鄉發展臍橙產業。他們整合附近三個村的土地建成了180畝臍橙園,扶貧隊為這個臍橙園新修產業路2000米,灌溉用水池4個及踏步等系列配套設施。同時,工作隊將村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給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一部分村民們靠臍橙產業脫了貧。村支書彭光武說,村裡發展臍橙產業,2022年基地預計年收入超過100萬元。聶淵如今已成為耳洞村臍橙產業致富帶頭人。

帶動村民發展養殖業奔富路。以激勵措施帶動全村養殖業發展,規定凡建檔立卡戶每年養豬一頭獎300元,還制定了新購置牛一頭獎500元,養雞鴨鵝一隻獎10元等系列措施,非貧困戶也享受不同比例的獎補。並邀請省、州農科院專家等多次來村上門指導養殖技術。組織村幹、村民多次外出考察養殖業。通過連續三年出臺發展種養殖業的獎補方案,如今村裡湧現了多名養豬大戶,共有存欄豬100多頭;向東等養牛羊大戶3戶,養牛羊200多頭;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雞鴨鵝等家禽,並發展了蜂蜜和魚塘等養殖業。至2020年10月,村民家禽養殖已穩定突破 10000隻,收入80萬元以上。

工作隊根據掌握的村民的情況,因人而異,發動部分村民種植中藥材,如今全村中藥材種植已突破120畝。動員村民放養蜜蜂260餘箱,三年來全村產蜂蜜3000斤,農民靠蜂和採取野生蜂蜜就增收30餘萬元。全村「山」字產業規模和效益實現逐年翻番。

建扶貧車間,興產業電商,山貨脹了村民「錢袋子」

老百姓有山竹筍,有豆製品,有蜂蜜,有臘肉……

但是這些山貨怎麼加工?在哪兒加工?工作隊幫村裡建起了「扶貧車間」。投資60萬元新建了一個300m2的「扶貧車間」,也就是農副產品加工車間,裡面有石磨,烘乾機,包裝機等機械設備,生產的豆腐乾、香辣醬、幹青菜、酸竹筍等耳洞特產系列就從這裡產生,這些「山貨」已遠銷省城乃至全國各地。

耳洞村的「山貨」產品出來了,怎麼銷?往哪裡銷?2017年底,今年31歲的村民楊莎莎,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從廣東打工的地方回到了村裡。工作隊得知她年輕、懂技術,便鼓勵她參加電商培訓,引導她在洗車河鎮辦電商。如今村裡已在村部成立了」洗車河古鎮電商扶貧服務中心」,打造「本地銷售+電商平臺+消費扶貧」銷售體系,楊莎莎也已成村裡的直播帶貨「達人」。這兩年來,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在村裡的電商平臺,春賣香椿、夏賣樅菌、秋賣水果、冬賣臘肉,每場直播均持續在4個小時以上,一年四季都在賺錢。最忙的時節裡,一個月純收入達2萬元,2019年銷售總額超過30萬元。現已有全國各地萬餘名粉絲的關注。在楊莎莎帶動下,村裡現在已有3名電商,他們「直播賣貨」,近兩年先後銷售村裡的農產品100多萬元,賣出了耳洞村的山貨,換來了村民們的幸福。

建好扶貧車間的同時,為了穩固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村裡基礎設施日常維修或救濟臨時困難戶所需,扶貧隊還出資90餘萬元在龍山縣城給村裡買了一個門面,年可收租金6萬餘元。三年來,加上廠房、設備租賃及資產收益,村集體實現穩定收入達20餘萬元。

保護土家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村落民居

「我們現在住得很『快活』,讓我們搬進城裡住還不一定願意去呢!」上面門牙缺了兩顆的6旬一組村民王老漢這樣樂呵呵地與筆者交談。只見他家的木房子,傳承了土家木屋特色,上蓋青瓦,去年剛剛由工作隊進行了全面整修,院坪水泥硬化,四周菜園、禽舍布局,利落整潔。

工作隊駐村後,看到村民的房子有些破舊不堪甚至已成危房,便籌集170餘萬元專項資金,啟動全村房屋安全保障及配套設施建設工作,按照統一風格,傳承土家特色原則,對全村所有民居進行改造,對房子的屋頂、屋簷、望板進行改造完善,使房子特色鮮明,更加美觀,居住更加舒心。同時,還在入村沿路口安裝了有民族特色的標識標牌,在村子中間興建了花池和垃圾集中處理點。為保護村莊安全,還處理山體滑坡地質災害點,新建護坡擋土牆10餘處與排水溝1000多米,沿進村公路新栽種紫薇樹1100多株,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更具有濃鬱的土家特色。耳洞村被龍山縣評選為文明村,並列入國家住建部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精準扶貧實打實,架起幹群「連心橋」

走進村裡易地搬遷農戶彭武興的家,只見客廳牆上醒目的掛著毛主席、習總書記的畫像。今年已82歲高齡的他發出肺腑心聲:「毛主席帶領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習總書記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感謝新社會,感謝共產黨。」

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耳洞村30戶農戶實行了易地搬遷安置。彭武興的感慨,代表了村民的心聲。三年來,湖南省總工會扶真貧,真扶貧,扶貧隊員們默默無聞的付出,換來的是:村裡的橋修好了,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村莊越來越美麗了,山裡貨插上了電商的翅膀,各類專業合作社,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脹了。

在村部扶貧辦公室,我們看到了郭超華隊長密密麻麻寫滿了字的16本筆記本,有工作記事本、走訪記錄本、學習筆記本、會議記錄本……2020年9月,郭超華同志被評為湖南省2020年「百名最美扶貧人物」; 駐村扶貧隊先後獲得省、州、縣優秀扶貧工作隊,工作隊員先後獲評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省總工會幫扶案例已由省扶貧辦、省駐村辦向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推薦,並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這些榮譽,他們受之無愧。

傾情扶教助醫。凡是考取大學的本村學子每人獎勵3000元;初中畢業考上普高每人獎勵1000元;凡是取得校級以上榮譽或單項獎勵的每人給予1000元的獎勵。三年來共為全村學生資助了10萬多元的學習物資和培訓課程,接受定點輔導的留守兒童累計100多人次。為農村書屋捐贈4萬多元的農業科普圖書。為了開闊村民的視野,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工作隊組織了耳洞村「山環水繞耳洞美」土家傳統民俗展示,邀請省文藝志願服務團「笑滿三湘」文藝演出進村寨等大型活動,燃起了村民創業致富的美好願景。

「沒有健康,哪有小康!」扶貧隊兩次組織湘雅醫院20多名專家入村開展義診科普活動,共為180多名村民義診。給村衛生室捐贈藥品和村衛生室專項建設費用6萬多元。

視村民如親人。「如果沒有扶貧隊,我們兩家也許永遠建不起新房子了。扶貧隊就是自家的『救援隊』。」2017年,彭吉飛家房子因電路老化起火,連帶著隔壁的陳春豔家等一同被大火無情燒毀。兩家都是建檔立卡戶。為了緩解兩家重建新房子的經濟壓力,扶貧隊支持每戶1萬元的特殊困難救助金。還代為出資,將彭吉飛和陳春豔納入合作社社員,每年享受利潤分紅。如今,兩家人都已搬入新家,住房有了保障。兩家人無比感激,二組村民陳春豔發出了以上心聲。為了方便村民理髮,工作隊鼓勵村民聶敬化發揮專長,設立了義務理髮店,近三年已免費理髮500多人次。

村裡原有一座懸索橋方便村民進出村寨,由於橋板腐蝕嚴重、扶手鏽跡斑斑,工作隊重新組織資金翻新了懸索橋。為了方便「山貨」及時運出村外,解決永久進出村寨的通道,扶貧隊積極對接上級相關部門,完成了長74米寬6米總投資300餘萬元的通村大橋及附屬工程建設;還於2018年9月及時修通了村裡的涵洞便橋。

「搭盼黨的扶貧政策,我們告別了貧困。今後我們將發揚扶貧工作隊盡心盡力為民辦實事的精神,團結帶領村民,依託村裡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把產業做大,把項目做實,讓村民的幸福生活長長久久。」耳洞村支書、主任彭光武如是說。

相關焦點

  • 耳洞村的幸福變化 ——湖南省總工會龍山縣耳洞村扶貧紀略
    魏宏齊 寒冬時節,龍山縣洗車河鎮境內一座靈谷山下的耳洞村,一派和諧幸福新景象——家家戶戶是別具一格的土家翹櫞青瓦木屋;一條條水泥硬化路連通著家家戶戶,太陽能路燈排列路邊;自來水譁譁譁流到了家門口;新修的村部旁邊,是新建的扶貧車間。
  • ...省總工會駐龍山縣洗車河鎮耳洞村幫扶工作隊長、村第一書記郭超華
    時光如白駒過隙,今天已是駐村幫扶第885天。夜深人靜,翻看駐村以來一疊疊厚厚的日記本,往事點點滴滴,仿佛就在昨天。2018年2月22日省總工會幫扶隊組建,3月12日正式駐村。駐村之前,了解了一些千裡之外的幫扶村的情況。龍山縣耳洞村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地處偏僻,交通不暢,是當地最貧困的村子之一。
  • 脫貧攻堅·國企力量丨華菱集團:黨建引領駐村扶貧 建起脫貧「聚寶...
    華菱集團定點扶貧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茅坪鄉茶園坪村有機生態茶園。攝影/黃敏紅網時刻記者 甘紅 肖依諾 湘西自治州報導「喲……帶完孫子回到故鄉,天天來做工;做到八月把錢來數,要破一萬塊。」她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茅坪鄉茶園坪村;她正打理的這片茶園,是村民們的「聚寶盆」。在這個收穫的季節,茶園坪村的茶葉長勢喜人;村集體茶葉加工廠剛剛竣工,來採風的、參觀的客人們,沿著平坦的村道一波波地走進這個空氣清新的龍山縣「同心美麗鄉村」。
  • 太陽出來照白巖——龍山縣興隆街道白巖洞村脫貧攻堅紀實
    三年前,一群身處全國深度貧困縣的白巖洞人,挑著水走在田壟上,唱著憧憬幸福的土家山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興隆街道白巖洞村,史稱「白崖峒」,已有600多年歷史,元明清時期皆設白巖洞長官司,是湘西舊土司制度下的基層行政單位,繁盛一時。歷史變遷,古商道衰落,靠天吃水、產業發展受制的白巖洞人嘗盡貧困的苦。
  • 湖南湘西:山東濟南對口扶貧陽光阿婭職業培訓學校龍山分校起航
    湖南民生在線訊(歐笑天 唐啟鳳)12月4日,湘西陽光阿婭職業培訓學校龍山分校成立,這是濟南湘西對口扶貧培訓行動的又一成果。龍山縣委常委、副縣長蘇學強,濟南人社局掛職湘西州人社局局長助理李靖、龍山縣總工會副主席李文遠、龍山縣就業服務中心工會主席田昌林、湘西陽光阿婭職業培訓學校校長覃海洋等領導出席揭牌儀式。活動旨在進一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提高龍山縣就業困難人群的培訓、就業環境。
  • 湖南因貴州遵義的一座山得名的縣,龍巖山與龍山,湘西秘境龍山縣
    酉水上遊,湘西秘境。龍山縣處於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東與永順縣相鄰、東北與桑植縣交界、南與保靖縣接壤、西與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與秀水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北與湖北省來鳳縣與宣恩縣相連。
  • 【扶貧攻堅看國企擔當】華菱集團90後扶貧隊長的故事
    編者按:為了全面體現省屬國企的精準扶貧成效,全方位報導湖南國企在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勞務輸出、教育衛生扶貧、貧困村集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精準扶貧典型,講好湖南國企扶貧故事,即日起,紅網國企頻道、時刻新聞國企頻道、湖南國企APP將聯合湖南省國資委推出《扶貧攻堅看國企擔當》系列報導。
  • 用汗水澆開「幸福花」——萬東鎮五和村駐村工作隊扶貧紀實
    2015年來,駐村工作隊堅持每周定期與村支兩委召開扶貧工作例會,研究解決了包括改善貧困戶住房條件、落實醫療教育相關政策等促脫貧、惠民生的實事,並協調有關部門加強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 燈火閃亮脫貧路——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行業扶貧紀實
    新邵縣金龍山深處,小河村村民沒想到立冬後這麼忙——新栽的7萬棒黑木耳菌棒一茬接一茬豐收,每天大量新摘的高山木耳需要抓緊送進村裡「農光互補扶貧車間」完成晾曬、加工、包裝。  湘西酉水之濱,芙蓉鎮居民想不到夜晚這麼熱鬧——燈火通明的土家吊腳樓、流光溢彩的七彩疊水瀑布成了網紅「打卡」地,五裡長街在閃爍霓虹裡興起「夜經濟」。
  • 藍思科技奔赴湘西設立全省首家就業扶貧工作站
    紅網時刻4月23日訊(瀏陽日報記者 陳鬱琳)4月20日,隨著紅綢落下,藍思科技駐湘西就業扶貧工作站在吉首市正式揭牌。作為湖南省首家由政府指導、企業為主體的就業扶貧工作站,作為瀏陽經開區上市企業,藍思科技依託自身優勢,不僅將實現湘西自治州勞動力轉移就業與服務瀏陽企業用工的雙贏目的,還開啟了就業扶貧勞務協作脫貧的全新模式。湘西自治州是國家西部開發、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地區,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扶貧攻堅主戰場。
  • 張寨村來了駐村扶貧工作隊 開封市環保局駐杞縣張寨村扶貧工作紀實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查看花生收穫情況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和第一書記到貧困戶家裡走訪□河南法制報記者王建芳/文圖村委辦公室漏雨的房頂被修好了;村小學倒塌的圍牆開始重建了就這樣,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努力下,張寨村黨支部從軟弱渙散變成團結有力,廣大黨員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上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使張寨村的各項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駐村扶貧工作隊撲下身子,走近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張寨村辦了很多具體事。
  • 六大名山登山賽在湖南省龍山縣裡耶鎮開賽
    8月26日,「巔峰湖南·2020」六大名山登山賽八面山站在湖南省龍山縣裡耶鎮火熱開賽。本次賽事首次以「5G+AI」模式推出線下登山、AI實況體驗、VR實境登山、體感式登山、線上登山五個組別的角逐比拼,吸引了線下200餘名登山越野愛好者和線上1萬餘名選手共同參賽。
  • 楊木村400餘頭正宗湘西黑豬即將開賣 歡迎踐行消費扶貧享受純正...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向婉 通訊員 劉煒翔 湘西報導「目前存欄400餘頭,現還沒宰殺,準備12月中旬賣一批。」省委網信辦駐楊木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戴海文表示,儘管近期豬肉市場波動大,永順縣楊木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也能讓消費者吃上舒心、放心的正宗湘西黑豬肉,購買還能踐行消費扶貧。
  • 七家坪的笑聲——湖南省住建廳扶貧工作隊產業扶貧紀實
    這一切離不開湖南省住建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努力。平均每月駐村24天以上,走進了655戶鄉親家中,幫扶工作隊用真心真情以及實際行動贏得老百姓的讚譽。時光匆匆,白駒過隙。為了幫助七家坪農業基地發展,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磊聯繫專家、教授來村裡進行種養殖技術、產業信息、農業保險、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等專題講課。圖片背後,是向左朋的新家和一條修建到家的路。
  • 傾真情助脫貧——龍山縣石牌鎮城堡村第一書記蘇波工作紀實
    2018年1月,蘇波背著簡單的行囊,肩負責任,進駐龍山縣石牌鎮城堡村,擔任駐村第一支書,城堡村是蘇波所在單位龍山縣委統戰部的駐點扶貧村。駐村以來,蘇波以高標準、嚴要求的狀態紮實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黨建名片|激活「青春因子」 解密湘西稅務黨建青春密碼
    為激活黨建工作中的「青春因子」,國家稅務總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稅務局創新推出青春黨建「行」文化品牌,引導全州稅務系統青年黨員幹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敢為人先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勇挑重擔,愛崗敬業。龍山縣稅務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李勇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黨支部會議時,深情講述。青春黨建「行」文化品牌主創人員介紹,這與品牌核心不謀而合,重新點燃黨員工作激情,喚醒黨員幹部入黨初心。湘西地處武陵山片區,山美、水美、底蘊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為這片土地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 「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幫助癱瘓姑姑,湘西妹子把手工品賣到...
    繼湖南省婦聯開展的「巾幗初心耀三湘」——「紅色湘女故事匯」和「尋訪三八紅旗手」系列專題報導後,我們推出巾幗初心耀三湘 • 奮鬥篇——「脫貧攻堅她力量」專題報導。為此,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工廠村莊,講述脫貧攻堅中的巾幗故事,展現她們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責任和擔當、智慧和力量、柔情和美麗,彰顯新時代湘女的新作為。
  • 山鄉花開幸福長——瀘溪縣浦市鎮巖門溪村產業脫貧紀實
    幸福像花兒一樣盛開在村民們的心田。這是在該縣縣委辦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這個山多田少、居住分散的貧困村,正悄悄發生蛻變。精準施策規劃產業「脫貧致富快,要靠產業帶。要想真正脫貧,實現長久致富,抓好產業增收是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分管脫貧攻堅工作的瀘溪縣委辦副主任胡雪賓坦言道。
  • 幸福瀰漫楊家溪村——張家界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駐村扶貧紀實
    2019年,楊家溪村實現整村脫貧,評為永定區三創五美「鄉村振興特色村」,被省農業農村廳列入「村集體經濟重點培育村」。做好頂層設計,打下脫貧基礎澧水繞村過,產業富山鄉。走進楊家溪村,莓茶、無花果基地,果蔬園等一個個產業基地,佔領了曾經的荒山野嶺,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法寶。
  • 一張寫滿駐村扶貧成效的申請書
    正在給村民看病的張海文 2018年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增派各單位優秀人員駐村扶貧,縣中醫院醫生們精通醫療業務,可對農村工作不熟悉,不敢貿然扶貧。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剖腹產後不到一個月的張海文主動請纓,要去脫貧攻堅第一線。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她要用行動向組織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