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幫助癱瘓姑姑,湘西妹子把手工品賣到...

2020-12-2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女性作用愈發突出,不可替代。

繼湖南省婦聯開展的「巾幗初心耀三湘」——「紅色湘女故事匯」和「尋訪三八紅旗手」系列專題報導後,我們推出巾幗初心耀三湘 • 奮鬥篇——「脫貧攻堅她力量」專題報導。為此,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工廠村莊,講述脫貧攻堅中的巾幗故事,展現她們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責任和擔當、智慧和力量、柔情和美麗,彰顯新時代湘女的新作為。

今天為您帶來的,是「惹巴妹」譚豔林的故事。

譚豔林:惹巴妹「惹」出編織大市場

策劃:湖南省婦聯宣傳部

製作:今日女報/鳳網

文:首席記者 李立

譚豔林:惹巴妹「惹」出編織大市場

「在中間這個位置需加針,加針後再回過來兩針……」芒種時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的車間裡,35歲的土家族姑娘譚豔林正為近百名「織女」講解展示編織要領。

人稱「惹巴妹」的譚豔林,因為親人的一場意外事故,她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鄉創業。

9年間,通過小小的民族傳統手工編織,她編織出了當地民眾脫貧致富的「就業大家園」:一頭連著湘西偏遠農村的留守婦女和老人,一頭連著國內外的各大商場和櫃檯;一頭連著「四通八達」的電商平臺,一頭連著遍布深山的扶貧車間。

近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來到龍山縣惹巴妹公司,探尋湘西「小車間」撬動「大扶貧」脫貧模式中的這顆亮眼的明珠。

殘疾的姑姑點燃她的創業夢

位於湘西北邊陲的龍山縣,是國家重點扶貧攻堅縣。很小的時候,譚豔林就嘗過貧困的滋味。

「我們家有3個孩子,我是老大,下面還有妹妹和弟弟。因為村子離縣城近,媽媽種了一些菜,我就幫著拿到農貿市場去賣。」譚豔林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至今仍然記得8歲那年賣菜的情形,「那是冬天,我用背簍背著一大筐水酸菜去市場上賣,那個水酸菜剛剛從罈子裡拿出來,酸水順著背簍留下來,我全身都溼透了」。一位好心的阿婆看到了,幫著不斷吆喝,譚豔林的水酸菜才得以快速賣完。

16歲那年,為讓弟弟妹妹繼續讀書,成績優異的譚豔林忍痛輟學,跟著姑姑南下廣東打工。

在深圳,譚豔林最開始在幾十米高的建築上做又苦又累又危險的外牆清理。之後譚豔林找到一份超市理貨員的工作,在18歲時成為超市裡最年輕的銷售經理。再後來,譚豔林通過自學,成為一名產品設計師。20歲時,她成為一家外企的業務經理。

正當譚豔林工作上順風順水時,早已回鄉的姑姑卻意外摔傷,導致癱瘓。譚豔林急忙趕回家鄉,再見到姑姑時,這個自幼最疼她、也最能幹要強的姑姑,已躺在床上滿臉絕望。

無意間,譚豔林發現姑姑手裡還拿著織了一半的手工活。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手工織品是土家族姑娘代代傳承的技藝,姑姑十幾歲就織得很好了,「我每次出門,姑姑都會給我送她織的毛衣、圍巾和納的鞋墊。」

回到廣東後,譚豔林把姑姑送給她的、沒捨得用的手工織品整理出來,送給客戶,「想看他們能不能幫下我姑姑」。

在國外參展,當地消費者與譚豔林(右)合影。

有一次去拜訪一名來自義大利的客戶,譚豔林驚奇地發現,原本應該穿在腳下的鞋墊,被客戶工工整整裝在鏡框裡,掛在牆上,「客戶覺得,這是藝術品」。這讓譚豔林看到了手工織品的市場機遇,也看到了幫助姑姑的希望。

譚豔林告訴姑姑,做手工活也可以賺錢,外國人很喜歡。姑姑聽後,又繡了一幅作品寄給譚豔林。很快,譚豔林告訴姑姑,繡品在網上賣了800元錢。「姑姑至今都不知道,那幅繡品其實是我自己拿錢收的。」譚豔林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想讓姑姑覺得繡的東西有價值,她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帶領湘西姐妹編織美好生活

受到鼓舞的姑姑從絕望中走了出來,並帶著鄰居們一起做手工織品,寄給譚豔林的作品越來越多。這讓譚豔林陷入了兩難——外貿公司有規定,員工不能和客戶私下交易,自己掏錢購買姑姑寄來的手工織品也不是長久之計,告訴姑姑真相吧,又怕姑姑好不容易燃起的生活熱情又遭到打擊。

思考了多次後,在事業和親情之間,譚豔林選擇了後者,她放棄馬上要晉升業務部主管的機會,辭職返鄉創業。在外企打工的丈夫也和她一起返鄉。

2010年,24歲的譚豔林回到龍山縣城開了一家精品店。她設計圖稿,讓姑姑編織,再通過精品店售賣。

沒想到,姑姑編的織品特別受歡迎。「既然純手工工藝品很有市場,能不能專門做這個呢?」譚豔林的腦子一下子開動起來了,「如果能打開市場,像姑姑這樣的殘疾人和留守婦女,就能用民族傳統手工編織來實現自身價值,不但能從精神上得到慰藉,而且能在家門口就業掙錢,更好地照顧家庭」。

譚豔林的手工編織培訓班非常受歡迎。

2011年,譚豔林的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姑姑是第一個員工。在龍山縣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該公司在全縣21個鄉鎮(街道)開展了手工編織巡迴培訓活動。培訓第一天,公司便招聘到了89名員工。

「『惹巴』在土家語中是『美麗』之意,希望讓更多像姑姑這樣的殘疾人和留守婦女通過編織重拾信心,把生活越過越美。」譚豔林說。

第一批新員工上門後,因為技術生疏,生產過程中浪費了大量材料,很多產品賣不出去,譚豔林咬咬牙,不計損失地回收了不合格產品。正是她的這一舉動,焐熱了大伙兒的心。大家幹勁十足,積極參加培訓,主動「傳、幫、帶」,很快這一批員工就可以獨立生產,出眾者還擔任了「老師傅」。

創意產品,讓湘西神秘文化走向世界

「我只有一隻手,去做事怕別人看不起。」43歲的向桂花因早年落下殘疾,只好守著家裡的幾分田地和兩個孩子度日。當譚豔林找到她時,她完全沒想過,會有工作「找上門」來。

如今,向桂花月賺3000多元,成了編織班的「老師傅」,不僅建了新房,人也變得樂觀。

在很多如向桂花這樣的婦女通過編織找回自信時,譚豔林開始為手工編織產品尋一條走出大山、通往外界的路。

有一次,譚豔林在阿里巴巴看到一條國外的求購信息。不會英語的她雖然沒有看懂求購信息,但看懂了求購圖片。她直接把電話打到了阿里巴巴的客服,請他們幫忙翻譯並回復。

就這樣,譚豔林和這個國外客戶建立了聯繫,她的產品也真正走出了國門。

訂單慢慢多起來,譚豔林不斷開發新品種,既有嬰兒鞋帽服飾、創意禮品,又有民族特色的女性飾品。比如,湘西三大迷(「趕屍」「放蠱」「落洞」)一直是湘西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譚豔林從中看到創意,設計出三大主題的手工織品娃娃,深受年輕人喜愛。

在第22屆義大利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展銷會上,「惹巴妹」帶去的手工織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很快銷售一空。同時,「惹巴妹」與義大利動漫公司達成合作意向,與電商亞馬遜歐洲站的代理人籤約,並聘請了2名義大利留學生設計師為公司研發設計總工程師,還在義大利唐人街開拓了市場。

「惹巴妹」公司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轉型。2019年,惹巴妹公司銷售額達4000萬元,目前已在湘西州8個縣市開設扶貧車間20餘個,幫助1475人在家門口就業。公司員工98%以上都是女性,其中包括226名殘疾人和91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每年人均增收2萬餘元。超過80%的手工編織產品銷往美國、義大利、法國等近十個國家。

如今,譚豔林正忙著研發教學新品,還在籌備成立惹巴妹進出口貿易中心,「希望能更好地把更多的湘西特色產品帶出大山、推向世界,帶動家鄉的父老鄉親增收致富」。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5毛

小編:依依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幫助癱瘓姑姑,湘西妹子把手工品賣到米蘭和巴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寧波海曙:「扶貧車間」助力貧困戶邁入「幸福門」
    去年該企業得到海曙區對口幫扶資金100萬元,實施殘疾人扶貧工廠項目建設,實現就業安置近60人,今年再次獲得勞務補助資金。「海曙區東西部協作的補助資金,對我們新員工的培訓工作幫助很大。同時,我們還會利用這筆資金,解決更多當地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貴州志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盛表示。
  • 扶貧車間出魯錦 鄆城老人講述年輕時織布機的故事
    來自鄆城縣南趙樓鎮鄭營村扶貧車間生產的傳統手工織布「魯錦」,成為了展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幾名老人在現場織布,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還有市民現場坐上織布機體驗,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扶貧車間織出魯錦,老人重回年輕時光  10月17日下午,在首屆扶貧車間產品展銷會現場,大眾網記者見到了來自鄆城縣南趙樓鎮鄭營村的楊桂芝老人,聽老人講述了扶貧車間織出『魯錦』的故事。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2017年,一個叫「讓媽媽回家」的公益項目,幫助石紅平實現了夢想。 2017年,七繡坊的創始人石佳在外地創業有成後回到家鄉石欄鎮,了解到當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便決心要留在家鄉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石佳成立公司後幹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由湘西州文旅廣電局和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創辦的「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
  • 民間實物故事|平鄉芝麻糖扶貧車間的「走槌」
    這家公司也是邢臺最早創辦的一批扶貧車間之一。目前,他們已經錄用周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餘人,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講述者: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芝麻糖製作技藝第15代傳承人 王同現我叫王同現,今年51歲,是芝麻糖製作技藝的第15代傳承人。
  • 【巾幗脫貧故事匯】「小車間」承載「大夢想」 ——記慶陽妙麗香...
    【巾幗脫貧故事匯】「小車間」承載「大夢想」 ——記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巾幗扶貧車間負責人任豔豔 2019-12-30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年七到扶貧村,在姜欣主席的住村扶貧手記裡,又有哪些新變化?
    據我所知,這個良好開端的背後,14個市州婦聯也都分別計劃著進一步推進網絡直播帶貨的活動,促進消費扶貧,幫助更多的好的農產品連結到千家萬戶。我們也將與芒果扶貧雲超市進一步合作,開設「湘妹子直播學院」,培訓更多的巾幗網絡營銷師。
  • 小車間大作為 淮濱就業扶貧車間助力群眾奔小康
    雖然車間離學校近,方便在車間務工的家長接送孩子上學,但是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由於在這裡務工的家長,除了初中的孩子放學時間較晚外,其他年級段的孩子放學時間遠遠早於她們車間下班時間。在麻西車間,一開始放學的孩子都會到車間閒置的操作臺上寫作業,或者到車間空餘地方玩耍。
  • 仁和區扶貧開發局聯合園區企業搭建「扶貧車間」
    仁和區扶貧開發局聯合園區企業搭建「扶貧車間」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19-12-05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博士放棄百萬年薪賣包子 「腦殘包」賣到澳洲
    博士後賣包點,豈不是「不務正業」浪費人才?在親友和朋友的質疑聲中,向忠誠合夥成立了湖南向博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市場上的傳統家庭作坊式包子店的狀況,不太能滿足現代消費者對於食品健康、安全、營養的訴求,我想讓向博士包點肩負起革新傳統包點門店的使命,幫助 傳統包點門從作坊式運營轉向標準化、品牌化運營。」
  • 小小燕麥粒撬動武川扶貧大產業
    今年5月底在貴陽市召開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憑藉一棵燕麥草在武川立業的龍頭企業燕谷坊集團分享了「一對一幫扶」和「訂單化幫扶」的精準幫扶模式,更是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燕谷坊集團從市場需求出發,依靠「小微訂單農業」,擴大了武川縣的整體燕麥種植面積,增加了燕麥產量,直接促進當地燕麥種植面積呈幾何級增長。從2015年開始,燕谷坊集團實行燕麥訂單種植,以每年高於市場價30%的訂單(1.65元/斤)收購價向農民收購燕麥原麥,訂單種植農戶由118戶發展到2314戶,基地訂單面積發展到6.7萬畝,訂單基地覆蓋全縣9個鄉鎮、73個行政村、360個自然村。
  • 「展扶貧成效」柿莊鎮:扶貧「小車間」 撐起脫貧「大夢想」
    扶貧車間作為就業扶貧的重要載體,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為了方便貧困群眾就近就業,沁水縣柿莊鎮把扶貧車間建在了貧困群眾家門口,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產業發展、企業壯大、多方共贏的扶貧新路子。
  • 德安縣磨溪鄉:扶貧「小車間」有了大作為
    近日,德安縣磨溪鄉新田村金小意扶貧車間,積極探索,廣開思路,成立了村級臨時就業服務站,化身為企業與村民之間的紐帶,不僅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而且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同時又幫企業解決了勞動力「荒」的難題。
  • 廣西東蘭縣探索「子母」扶貧車間模式:家門口就業「鏈」出新局面
    「子母扶貧車間」就是把該縣14個鄉鎮,形成「1+13+1」的架構:「1」是負責原材料採購、半成品加工等機器工序的「扶貧大車間」――三石鎮的東蘭龍華高科技產業園,這是「母車間」;「13」是在其他13個鄉鎮和149個村(社區)成立扶貧車間,這是「子車間」,負責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加上1個技能培訓中心,推動農民轉型「新產業工人」。
  • 耳洞村的幸福變化——湖南省總工會湘西龍山縣駐村扶貧紀實
    紅網時刻通訊員 魏宏齊 湘西報導深秋時節,位處湖南西北部湘西最北端的龍山縣洗車河鎮境內一座靈谷山下的耳洞村,一派豐收和諧幸福新景象——家家戶戶是別具一格的土家翹櫞青瓦木屋;一條條水泥硬化路連通著家家戶戶,太陽能路燈排列路邊;自來水譁譁譁流到了家門口
  • 楊木村400餘頭正宗湘西黑豬即將開賣 歡迎踐行消費扶貧享受純正...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向婉 通訊員 劉煒翔 湘西報導「目前存欄400餘頭,現還沒宰殺,準備12月中旬賣一批。」省委網信辦駐楊木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戴海文表示,儘管近期豬肉市場波動大,永順縣楊木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也能讓消費者吃上舒心、放心的正宗湘西黑豬肉,購買還能踐行消費扶貧。
  • 發揮「乘數效應」,濟南湘西深化拓寬商務領域扶貧協作
    濟南市與湘西州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是黨中央著眼大局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濟南、湘西州兩地商務部門進一步深化拓寬扶貧協作,發揮職能、形成合力,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協作支持,助力湘西經濟發展,發揮了商務扶貧協作的「乘數效應」。
  • 扶貧幹部巧賣「扶貧瓜」
    新湖南客戶端7月23日訊(新零陵記者 楊坤)這幾天,零陵區扶貧幹部陳宇順幫貧困戶推銷西瓜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走紅。記者在陳宇順的朋友圈看到:「各位兄弟姐妹:明天10點,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大慶坪大甜西瓜了!」一條條賣瓜的消息得到朋友圈大量的點讚,許多人還在朋友圈留言預定西瓜。
  • 「板根產業」育成記—濟南幫扶湘西激發產業發展持久內生動力
    上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新一代取暖用具「暖立方」,這種設備具有清潔高效安全的優點;下圖為湘西當地農村傳統取暖用的工具,俗稱「鳥籠子」,能耗高、火災隱患大。「東部有成熟技術,西部有廣闊市場。東西協作,空間巨大。」
  • 廣西東蘭:「扶貧子母車間」讓移民享受市民生活
    談到現在的居住環境,陸軒新村易地扶貧搬遷戶李冬妹深有體會的說。以前家住在大山裡,因為交通不便每次出行十分不便,搬遷入住新房後,她每次回家的過程都變成了一種「享受」。2017年,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落地,李冬妹一家人告別了世代生存的大山,從三石鎮四合村弄領屯搬到了該鎮陸軒新村。
  • 【醉美海東】扶貧「小車間」託起山村致富夢
    作為家庭主要勞力的她每個月在扶貧車間有2000多的收入,加之夏季依靠本村旅遊業的收入和種地的收入,現在的她不僅脫了貧,更對未來充滿希望。 第一書記多傑冉丹到本康溝村時,面對該村的貧困處境,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積極和工作隊員多方協調,為村民爭取到價值電動縫紉設備,並聯繫化隆縣就業局在村裡舉辦了為期40天的縫紉技術培訓班,為全村留守婦女免費進行了技術培訓。為使縫紉技能真正轉化為勞動收入,多傑冉丹因地制宜將村黨員活動室改造成一個服裝加工車間,並積極與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進行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