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歷來就是武川縣最為重要的主糧依賴,千百年來,武川人一年到頭一日三餐幾乎都有莜麵。如今,勤勞勇敢的武川人,把綠油油的燕麥田變成了農民致富的「金山銀山」。今年5月底在貴陽市召開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憑藉一棵燕麥草在武川立業的龍頭企業燕谷坊集團分享了「一對一幫扶」和「訂單化幫扶」的精準幫扶模式,更是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
近年來,武川縣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燕麥產業,引導內蒙古燕谷坊生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農民開展訂單合作,探索出一條「企業+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將農民種植、收購和銷售市場動態對接,產業效益顯著提升,帶領一大批農民脫貧致富。燕谷坊集團從市場需求出發,依靠「小微訂單農業」,擴大了武川縣的整體燕麥種植面積,增加了燕麥產量,直接促進當地燕麥種植面積呈幾何級增長。從2015年開始,燕谷坊集團實行燕麥訂單種植,以每年高於市場價30%的訂單(1.65元/斤)收購價向農民收購燕麥原麥,訂單種植農戶由118戶發展到2314戶,基地訂單面積發展到6.7萬畝,訂單基地覆蓋全縣9個鄉鎮、73個行政村、360個自然村。通過這種模式,訂單農戶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收益增幅達30%以上。
武川縣全縣有53個重點貧困村,燕谷坊集團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燕麥為突破口,實行幫扶脫貧,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燕麥訂單1067戶,達到全縣貧困戶的1/3,訂單面積3.2萬畝,給予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地18元收割補貼,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種植補貼60元/噸,收割補貼90元/噸,拉運補貼20元/噸。同時,燕谷坊集團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4年來累計為6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每人每月資助50元,全年資助600元,共支出3.84萬元;累計為31名貧困戶大學生提供免息借款,每人每月可借款500元,全年可借款6000元,大學畢業後三年內償清,共支出經費18.6萬元。從此,燕麥農戶不愁劣種欠收,不愁種植技術盲點,不愁燕麥賣不出去,不愁價格賣不上去,反之還能獲得種植補貼,讓產業扶貧力量精準輸送到戶,使當地農戶脫貧不返貧,燕谷坊集團在武川縣脫貧貢獻率佔到56%。2019年,燕谷坊集團被認定為第七批自治區級扶貧龍頭企業。
定要讓燕麥走出去!燕谷坊集團賦予了武川燕麥新的展望和使命。燕谷坊先是自主研發了「雙渦流研碾」及「裸燕麥分層破壁」創新工藝,解決了裸燕麥全穀物加工技術的難題,實現精準加工。而後,燕麥胚芽米為產業支點進行全產業鏈研發,燕麥的產業鏈條越拉越長,土莜麵撬動了大產業。集團在上海建立銷售管理中心,營銷網絡輻射覆蓋華東、華南市場,建立了大潤發、家樂福、華聯、全家便利店等商超渠道,天貓、京東等電商渠道,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23億元,其中網際網路方式銷售農產品收入7134萬元。
今年,燕谷坊藜麥肽、燕麥β-葡聚糖益生菌、全穀物能量棒、全穀物餅乾等全面上市。根據燕麥的特性、營養成分及適用人群,逐步形成了以「純粹本味全谷休食系列、燕麥全谷easy食系列、燕麥源養護膚系列」為主的燕谷坊產品體系。並且先後獲得「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科技大獎。
燕麥是蘊含希望的產業,它不僅具有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2018年,燕谷坊集團在武川縣新建燕谷坊全穀物生態科技產業園,總面積8.4萬平方米,總投資1.8億元,將建成體驗式文旅工廠,全國首家全穀物全有機現代化智慧工廠,全有機輪作雙示範樣板基地(燕麥、馬鈴薯)及服務「三農」示範樣板項目,內蒙古農工文旅樣板項目。
「生態立縣、綠色強縣」的武川正在書寫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新畫卷。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武川縣減貧6562戶13251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8.9%下降到了2019年的0.06%。燕麥蕎麥產業、馬鈴薯產業、蒙中藥材產業、食用菌產業、草原烏骨羊產業、黃芩茶產業正如奔騰的六匹快馬,載著全縣百姓奮力奔向美麗富饒的新武川。(記者 雲豔芳 通訊員 張斯)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