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燕麥有著厚重的歷史。據記載,我國是燕麥的原產地之一,而武川縣是世界燕麥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的「燕麥故鄉」。
但這裡地勢南高北低,山地多,耕地少,氣候寒冷乾旱,自然資源匱乏,產業基礎薄弱,是集「老、邊、山、窮」於一體的典型貧困地區,在2002年被國家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
經過17年奮鬥,武川縣於2019年正式摘帽,其中,燕谷坊集團燕麥訂單種植貧困農戶佔到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56%,燕谷坊燕麥產業扶貧成績顯著。
今天正值第七個國家扶貧日,藉此時機,就來講講他們的扶貧經驗。
農視網專訪燕谷坊集團董事長何均國
建立幫扶機制
做到精準扶貧
扶貧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幫扶機制,做到扶貧的精準性。
經武川縣委組織部批准,燕谷坊集團2015年8月成立黨支部,在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堅持推進黨建扶貧、黨建引領業務發展,將支部建在業務鏈上下遊項目上。燕谷坊集團扶貧辦公室和集團扶貧小分隊,由黨員幹部牽頭,鼓勵黨員幹部前往貧困地區和前端市場,鼓勵黨員幹部深入村鎮基層,了解農民需求和脫貧難點,支持黨員幹部在市場中開拓業務渠道,匯聚各方力量,尋找機會為農民增收致富、為市民提供健康營養的食材。
近年來,還大力推進基層支部共建、結對幫扶。燕谷坊集團黨支部已與武川縣二份子鄉黨委、大青山鄉五道溝村黨支部、德勝溝鄉黑沙兔村黨支部,井岡山市神山村、源頭村、白銀湖村黨支部等基層黨支部達成支部結對共建單位,助推當地農產品價值再造和農品上行。
種好「首席」莊稼
培植根本扶貧模式
第二步,就是要清楚以什麼來扶貧、用什麼模式最合適。
燕谷坊作為地方龍頭企業,努力把燕麥特色產業打造為優勢產業,深度建立企業+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實踐並總結提出可複製的「武川模式」。
農戶與企業的小微訂單農業是「武川模式」的主要形式,公司通過「企業+科研單位+基地+農戶」和小額訂單方式,讓利收購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燕麥,並以訂單為依據,給予多種補貼救濟和扶持。
2018年,集團給予貧困戶18元/畝的收割補貼, 20元/噸的銷售運輸補貼
2019年,給予建檔立卡貧困戶燕麥種植補貼60元/噸、給予燕麥收割補貼90元/噸、給予燕麥拉運補貼20元/噸。同時,讓利燕麥兌換燕谷坊莜麵:兌換比例1: 0.75(即1斤燕麥原糧兌換0.75斤莜麵)
訂單種植拉動了當地燕麥的市場價,帶動了燕麥播種面積的擴大,促進了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穩定了農民的收入。
同時,公司對「小微訂單農戶」建檔立卡,既形成了「宗親譜」,也留下了一份「健康檔案」。這些檔案記錄著燕麥種植面積、產量、作物換茬等情況,便於技術人員發現問題,進行指導。「小微訂單農業」使燕麥農戶不愁劣種傷農,不愁種植技術盲點,不愁燕麥賣不出去,不愁價格賣不上去。
農產品價值再造
科技創新增效益
這些還不夠,想要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少不了科技創新的推動。
近年來,燕谷坊集團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推動農產品價值再造,堅信「出路是科技、活力在創新」。通過對傳統裸燕麥精深加工,開創燕麥胚芽米、燕麥油等一批全新的燕麥新產品品類。
燕谷坊與江南大學研發的創新工藝,解決了裸燕麥全穀物加工技術的難題,實現精準加工,使燕麥胚芽米的成品率達94%(國內同行為38%)。
由燕谷坊集團主要完成的「燕麥加工鏈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內蒙古科技進步一等獎。燕谷坊的全穀物燕麥胚芽米榮獲「健康主食金獎」、「美國全穀物理事會100%全穀物認證」、「猶太潔食認證」等。燕谷坊開發了燕麥主食系列、燕麥休食系列、燕麥營養品系列、燕麥飲品系列、燕麥日化系列等五大系列三十多個品種的燕麥產業鏈深加工產品。
燕谷坊通過科技創新和「網際網路+」,使「武川燕麥」走出草原,跨過長江,在江浙滬等地成為「香餑餑」。
通過精加工、深加工,使地方優勢產品產生「搖身一變」的效果,使地方產品粗糙而簡短的產業鏈,變得精緻而延長,從而大幅度提升農產品的身價。產業鏈強了,產業扶貧的力度自然顯現。
構建起產業發展平臺
打開產業扶貧新篇章
2020年8月,首個全穀物產業科技園——燕谷坊草原之門產業園主體工程完工,這是公司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重要平臺。
燕谷坊草原之門產業園項目建成體驗式現代化智慧文旅工廠,包括燕麥智慧工廠參觀走廊、燕麥現代藝術館、燕麥科技研發中心、蒙古五畜館、燕麥小屋、可可以力書屋、「一帶一路」萬裡茶道文化走廊、中蒙俄美食街等。項目將打造內蒙古農工文旅三產融合樣板項目。項目建成後,對於整個燕麥主產區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優化,帶動燕麥種植產區農民的收入增長產生重要影響。
燕谷坊與武川縣各鄉鎮33個貧困村籤訂共建扶貧車間協議,涉及貧困戶1681戶3362人。貧困村投入生產線設備、推薦生產線工人、提供當地資源,企業則負責經營管理、保本收益。混合所有、資源互補、集中經營、利益共享。
2019年9月,武川縣9個鄉鎮33個貧困村扶貧車間全部入駐燕谷坊草原之門園區,讓農民家門口就業,從農民變產業工人
2020年8月,草原之門盛大啟幕。作為文旅的草原之門、精準扶貧的草原之門和產業科創的草原之門,它將全面承載起三產融合的力量,讓產業扶貧走進新篇章
自2015年實施訂單種植以來,燕麥訂單農戶從2015年的118戶激增到如今的261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最初的28戶發展到2019的1068戶。武川燕麥訂單面積由起初的不足5萬畝發展到如今的近30萬畝,覆蓋全縣9個鄉鎮74個行政村360個自然村。
2019年,燕谷坊扶持的建檔立卡貧困種植戶佔到武川縣貧困戶的56%。如今,「武川燕麥」身價倍增,有力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武川縣出現「燕麥搖鈴,白浪千頃」的壯觀景象!
特色產業龍,點睛便飛騰。燕谷坊努力運作點睛之筆,描繪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藍圖。我們相信,在明天一定能夠看到更美的風景。
記者 | 黃莉
攝像 | 徐豫
原標題:《將地方特色「變現」!產業扶貧怎麼做,來「燕麥故鄉」看一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