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海東11月27日電(記者 張亞雲)「農忙顧得了家,農閒掙得了錢,我們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來啦!」在家門口打工的本康溝村村民韓新莊合不攏嘴。
今年52歲的韓新莊因為丈夫高位截癱,生活一度陷入貧困。曾經愁眉不展的她現在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作為家庭主要勞力的她每個月在扶貧車間有2000多的收入,加之夏季依靠本村旅遊業的收入和種地的收入,現在的她不僅脫了貧,更對未來充滿希望。
村民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就業。劉釋誠 攝
本康溝,化隆縣扎巴鎮的一個百來戶人家的小村,這裡地處淺腦山,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貧困面廣。各方麵條件都相當困難的小村如何擺脫貧困,增強群眾脫貧的信心?一直以來是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面對的難題。
第一書記多傑冉丹到本康溝村時,面對該村的貧困處境,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積極和工作隊員多方協調,為村民爭取到價值電動縫紉設備,並聯繫化隆縣就業局在村裡舉辦了為期40天的縫紉技術培訓班,為全村留守婦女免費進行了技術培訓。為使縫紉技能真正轉化為勞動收入,多傑冉丹因地制宜將村黨員活動室改造成一個服裝加工車間,並積極與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進行洽談。自此,「公司+小車間」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學到的縫紉手藝。
媒體走進本康溝村實地採訪。劉釋誠 攝
多傑冉丹告訴記者,「公司+小車間」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充分利用村裡留守的婦女勞動力,通過建立生產基地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以「訂單式」生產模式,由哈尼福公司負責外接訂單,提供原材料及產品銷售,村裡生產車間負責按訂單保質保量加工產品。一方面,這樣能極大降地低農戶生產的風險,使農戶的收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有利於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減少生產成本,實現產業化發展。實施「公司+小車間」的村企共建項目使村裡的婦女成了公司員工,實現了農忙顧家和打工賺錢兩不誤。不僅企業解決了資金、廠房等困難,降低了生產成本,有效增強了應對經營風險的能力,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農民群眾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保障,使企業和農民的利益關係緊緊連在一起,成為利益共同體,企業發展越好,農民收入越高。
在車間工作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本康溝村服裝加工車間實行的是分工序計件工資制,每一件服裝根據工藝流程的不同分解為不同的工序,各個工序依照難度不同在生產之初就制定好各自的工序工資。車間根據每個工人所從事的工序和生產數量來確定工人的工資。真正實現了多勞多得。現在本康溝村服裝加工車間為哈尼福公司生產的少數民族服飾遠銷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5月份我的工資達到了1143元,是我們車間最高的。現在我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了,農忙顧得了家,農閒掙得了錢,我們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來啦!」祁秀萍笑著說。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