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蘭:「扶貧子母車間」讓移民享受市民生活

2020-12-20 金融界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走進位於東蘭縣三石鎮陸軒新村,一排排整潔靚麗的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樓房讓人眼前一亮。寬敞的硬化道路、完善的生活設施和優美的綠化環境讓人神清氣爽……

「以前回家翻山越嶺,現在回家電驢騎行,乾淨寬闊的水泥路開到家門口,而且居住環境好,能夠搬出來,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談到現在的居住環境,陸軒新村易地扶貧搬遷戶李冬妹深有體會的說。以前家住在大山裡,因為交通不便每次出行十分不便,搬遷入住新房後,她每次回家的過程都變成了一種「享受」。

2017年,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落地,李冬妹一家人告別了世代生存的大山,從三石鎮四合村弄領屯搬到了該鎮陸軒新村。

為了貧困戶能有工作、防止返貧,近年來,該縣積極引進外資,並利用對口幫扶的契機,探索出了「扶貧子母車間」體系,通過讓原材料多跑路,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方式,增加經濟收入。從深圳引來企業,從粵港澳大灣區接訂單,原材料運到東蘭的扶貧大車間,先完成機器部分工序,再把半成品運到東蘭13個鄉鎮149個村的小車間完成手工部分。

據介紹,東蘭「扶貧子母車間」體系,可以滿足1萬人以上在家門口就業的需求,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3300人以上,總的受益群眾將達到1萬戶4萬人以上。

談起現在的生活,正在東蘭漢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做測試員的李冬妹說,現在的幸福生活以前做夢都想不到。如今,不但生活環境好了,還在家門口有班上,每個月拿到近3000元的工資。

同樣,該縣三弄瑤族鄉深洞村村民羅小紅,她是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016年,一家人搬到了離縣城不遠的向陽新區移民安置點,告別了世代生存的大石山區。搬遷出來後,來到了東蘭漢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每個月都有穩定收入,摘掉了貧困帽子。

據了解,該縣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全縣已建成易地扶貧安置點27處,2541戶貧困戶9831人搬出大山,住進了生活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安置小區,日子越過越甜蜜。

「今年遇到疫情,公司保底每個月發1730元工資。」羅小紅開心地說,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公司沒有加班,雖然工資比原來少了近700元,但在家門口還有工做有穩定收入,已經很滿足了。

「我們公司目前共有員工300多人,貧困戶100人左右,主要目的是解決家門口就業,幫扶東蘭打好脫貧攻堅戰。」東蘭縣漢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廠長李?說。

車間有了,崗位有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民們參加崗前培訓,轉型為新產業工人。與此同時,為持續提供人才,該縣還建設了一個職業技術學院與技能培訓中心,真正做到了讓搬遷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文/韋家珩 龍招江 劉廷智 韋才海)

相關焦點

  • 廣西東蘭縣探索「子母」扶貧車間模式:家門口就業「鏈」出新局面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工人在扶貧車間生產數據線。劉廷智攝(中經視覺)位於廣西東蘭縣三石鎮的龍華高科技產業園是東蘭縣與深圳市協作的扶貧項目。產業園被村民習慣性地稱為扶貧大車間的「母公司」。而其他鄉鎮設立的扶貧車間則被稱為「子公司」。這種「子母扶貧車間」是深圳市龍華區為促進東蘭縣大石山區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結合易地搬遷,精準定位產業扶貧,在該縣探索出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 積極之光 點亮東蘭——2020年廣西東蘭支教篇
    公開示範課、遠程送教課累計64節科組教研活動累計86次先進事跡報導及轉發90餘次2020年,龍華教育對口幫扶廣西東蘭教育扶貧工作得到了龍華區、東蘭縣兩地政府及教育局領導的大力支持,龍華區委區政府及教育局主要領導先後多次到東蘭縣開展教育扶貧調研工作,東蘭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全程陪同並主持召開扶貧調研座談會。
  • 東蘭:凸顯一線導向鍛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以農村合作社負責人、產業大戶、種養能手等群體為重點,建立縣、鄉、村三級工作檯帳,將470名有帶富能力和帶富潛質的優秀人才納入培養範圍;結合「十大百萬」扶貧產業發展,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31期,培訓人數2753人,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社區)均有5—10名有實用技能的致富帶頭人,每名帶頭人帶動周邊50—100名群眾發展生產;提高以獎代補等扶貧產業政策的受眾範圍、獎勵標準,先後發放補貼資金6700餘萬元,
  • 東蘭:志願服務隊到「南網知行書屋」上課扶智送科學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羅洋 攝小學生們積極參與電磁感應實驗。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羅洋 攝廣西新聞網東蘭9月16日訊(通訊員 羅洋 莫亞蜜)「小朋友們,如果老師把燈泡放到線圈的上方,燈會不會亮呀?」「會!」…… 9月9日,南方電網廣西河池供電局、廣西電力科學研究院的「電博士送科學」志願服務隊來到池市東蘭縣勞動小學的「南網知行書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並為同學們在新學期送上「安全用電第一課」。課堂上,「電博士」帶領小朋友們參加生動有趣的用電安全實驗,共同學習電知識,一起探尋、感受用電奧妙。
  • 廣西容縣:就地就業有奔頭 美好生活有盼頭
    人民網容縣4月3日電 初春時節,走進廣西容縣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安置小區,一排排景觀樹傲然挺立、綠意盎然。「噠噠噠……」安置小區的扶貧車間裡是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縫紉機發出的輕快響聲此起彼伏。「容縣鴻藝飾品公司去年進駐小區,11月建成扶貧車間,第一期安排搬遷戶就業30人。」石寨鎮黨委宣傳委員、副鎮長曾桂蘭說。繁忙的扶貧車間。容縣縣委宣傳部供圖近年來,容縣切實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圍繞「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推進就業幫扶工作。
  • 廣西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調整三進三出
    2012年03月24日 08:14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龔文穎 編輯:黃偉 廣西新聞網
  • 廣西容縣:加強就業扶貧,鞏固脫貧成果
    「這裡距離縣城很近,周邊是經濟開發區,我們就業有了更多選擇……」12月11日,容縣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安置區的搬遷戶黎永瓊高興地說,她從黎村鎮六揚村搬遷到這裡,自己進安置區旁邊的一家工廠上班,每月工資2000多元,丈夫在縣城附近從事建築工作
  • 貴州務川:扶貧車間進小區 就近就業增收入
    12月11日,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工人在一家製衣生產車間工作。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積極落實就業扶貧車間創建政策,鼓勵、支持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 「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廣西隆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新生活
    新華社南寧1月19日電 題:「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廣西隆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雷嘉興  「從沒想過能夠過上這樣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家住廣西隆安縣易地扶貧搬遷震東社區和鑫佳園45歲的易地扶貧搬遷戶王德松笑著說,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王德松的老家在都結鄉隴割村,距離隆安縣城約四十公裡。「以前我們住的老房子很小,而且環境不太好,一樓養牲口,二樓住人,生活很不方便。」回憶起過去的生活,王德松感嘆道。  為了維持生計,王德松與妻子2010年前往福建打工。「在福建的時候,一年都不一定能回老家一兩次。」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上午8點,廣西崇左市天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巖小區沐浴在晨光中,黃巧妹走出家門口去上班,工作的地方就在附近,孩子則在小區門口搭公交車去上學,全新的生活方式讓一家人感到「幸福生活比蜜甜」。「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在『家門口』找到了致富門路!」
  • 三都中和鎮:扶貧車間復工復產 助推貧困戶就業增收
    近日,記者走進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移民社區扶貧車間,車間裡的100餘臺機器馬力全開,員工帶著口罩,正忙著趕工,箱包掛牌、打包裝箱......一片繁忙景象。移民群眾韋雪芬,在車間主要負責縫紉包包,自車間復工以後,一直擔心收入來源的她著實放心了不少。
  • 區領導赴廣西崇左市大新縣考察對接粵桂扶貧協作工作 攜手打贏脫貧...
    當天,勞茂昌還前往廣西綠優鮮農產品有限公司、廣西東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西富豐礦業有限公司、明仕田園民宿等扶貧協作項目實地考察,了解項目生產經營情況、扶貧成效以及存在困難等,並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近日,記者跟隨江海區粵桂扶貧協作工作組來到廣西崇左市大新縣,見證了一個個發生在大新的脫貧致富故事。自2017年9月江海區對口廣西崇左市大新縣開展粵桂扶貧協作以來,大新縣脫貧攻堅工作高效推進,2017—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廣西貧困縣黨委和政府扶貧成效考核「好」的等次。去年4月,大新縣成功脫貧摘帽,同年,大新縣在國家組織的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以優秀成績通過。
  • 龍華區啟用全市首個消費扶貧特色街區
    市民在龍華區消費扶貧特色街區選購扶貧農產品。一條200米左右的商業街,匯集了愛心扶貧超市、紫金客家餐廳、廣西特色餐廳、哈爾濱特色餐廳等10餘家商鋪。12月16日上午,全市首個集購物、美食、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消費扶貧特色街區正式啟用,龍華又多了一個消費扶貧新地標。市委副書記鄭軻,市委副秘書長黃哲,市扶貧和協作交流辦公室副主任林更斌,龍華區委書記王衛,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雷衛華,區領導劉蕾、韓蕩參加活動。
  • 扶貧車間出魯錦 鄆城老人講述年輕時織布機的故事
    (記者 徐德波)10月17日,首屆菏澤扶貧車間產品展銷會在中國(菏澤)林展館盛大開幕,展會上,來自菏澤各縣區的扶貧車間產品受追捧。來自鄆城縣南趙樓鎮鄭營村扶貧車間生產的傳統手工織布「魯錦」,成為了展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幾名老人在現場織布,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還有市民現場坐上織布機體驗,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 廣西河池大化瑤族自治縣創新開展旅遊扶貧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共有20000多座山峰3300多個山弄,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滯後,是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近年來,大化縣通過推行「黨旗引領·聯建聯養(種)」扶貧產業發展模式,促進肉雞、肉羊、肉牛、桑蠶養殖和沃柑等水果種植產業發展。加強對產業發展管理,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推進消費扶貧,促進扶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大化縣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2019年10月,大化榮獲廣西「十大最美縣域」稱號,並被評為全域旅遊發展優秀縣區。
  • 助力復工復產 | 利通區:兒童之家建在扶貧車間,打工帶娃兩不誤
    這樣的日子過了近三年,曹曉霞的生活日益拮据,可是到哪裡找到一份工作,既可以照顧孩子,又可以打工掙錢呢?2019年,當地一家精準扶貧企業———寧夏吳忠市碧盛紡織有限公司在利通區建造了佔地面積232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主要生產塑料編織袋。企業在招工時不限制固定上班時間,實行計件工資制。最具吸引力的是工廠裡有一個兒童之家,可以帶著孩子來上班。
  • 小小扶貧車間 年銷售額近千萬
    我縣充分發揮扶貧車間的優勢,加快復產力度,確保貧困群眾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這兩天,苟村集鎮牛王廟扶貧車間正在加緊生產一批發往河南的衛浴恆溫閥產品,這是車間復工復產以來承接的第一批訂單。休息了一個多月的工人都牟足了勁趕進度,預計可以提前兩天完成生產任務。
  • 自然資源政策扶貧的「廣西路徑」
    日前,在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裡湖安置小區,28歲的白褲瑤移民何文兵正組織50名村民接受新一期農村實用職業技能培訓。搬遷入住兩年多,何文兵由一名長年外出務工的農村貧困青年,變成農村電商的經營者、群眾致富的帶頭人。他的華麗轉身,與廣西自然資源部門推行的一項項特殊扶貧政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