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根產業」育成記—濟南幫扶湘西激發產業發展持久內生動力

2020-12-23 中國扶貧

熱帶雨林中有一種獨特的「板根現象」:因為土層較淺難以發展出較深的根系,一些高大的樹木長出寬大的板根,支撐起茂盛的樹冠和枝葉。

地處湖南省西部偏北、武陵山脈中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山少土,全州所轄7縣1市中,7個是國家級貧困縣,「窮帽子」戴了一代又一代人。但自2016年以來,山東濟南與湘西州積極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旨在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近日,記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一批濟南前往湘西州掛職的扶貧幹部通過精心摸底、外引內拓,培育出需求導向型、傳統新生型、品質提升型三類「板根產業」,在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同時,激發起湘西州產業發展的持久內生動力。

如今的湘西州,正在脫貧攻堅上快速攻城拔寨。但一線扶貧幹部也提醒,為未來有更多的「板根產業」在西部地區生根蔓延,從閩寧兩地長期協作實踐來看,「扶上馬」還需要「送一程」,建議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相關制度安排,保持政策延續,及早謀劃建立「後小康」時代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長效機制。

育「精準需求」之根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州,冬天陰冷潮溼,當地簡易的取暖工具容易引發火災。如今,因為東西部「牽手」扶貧協作,這一安全隱患正在改善當中。

2019年4月6日攝於上海科技館熱帶雨林館的「板根現象」說明

在湘西州古丈縣紅石林工業園區,山東得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800多萬元成立的湘西得象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去年底已投產。由對口幫扶古丈縣的濟南高新區引進的這家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解決了6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更有望解決我國南方地區長期以來缺乏經濟安全取暖工具的大難題。

古丈縣紅石林鎮團結村貧困戶王珍香告訴記者,過去村裡家家戶戶都購買三四十元的簡易加熱器,俗稱「鳥籠子」,不僅耗電大,還容易引發火災。現在,村裡不少人都購買了得象公司生產的「暖立方」碳晶電熱板採暖器,一臺採暖器僅300多元,既美觀安全,又高效省電。

拼版照片。上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新一代取暖用具「暖立方」,這種設備具有清潔高效安全的優點;下圖為湘西當地農村傳統取暖用的工具,俗稱「鳥籠子」,能耗高、火災隱患大。

「東部有成熟技術,西部有廣闊市場。東西協作,空間巨大。」山東得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峰說,在濟南高新區的邀請下,2018年他南下湘西考察,發現南方無供暖地區市場更為廣闊,很快下定了投資的決心,「新公司預計年產高檔採暖設備1000萬片,並將以湘西州為立足點,把產品拓展到周邊廣大的南方市場。」

「貧困人口最缺的就是謀生技能。」濟南市槐蔭區在花垣縣掛職副縣長的扶貧幹部田然說,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西部地區發展急需大量懂技術、有特長的專業人才,而廣大貧困戶更期盼通過學習一技之長實現脫貧致富。但與東部地區相對發達的職業教育水平相比,西部地區職業院校少、技能培訓能力不足。

2018年6月,在田然等扶貧幹部的努力下,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在花垣縣職業高級中學設立十八洞分院,開授挖掘機專業免費培訓班。

近一年來,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十八洞分院已在湘西州舉辦了3期挖掘機等實用技術培訓班,免費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0多人,學員畢業即就業,只要幹得勤,每月工資近萬元,還常常供不應求。在其帶動下,湘西州8個縣市職業技術學校全面開展貧困戶技能培訓。一年多來,湘西州共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萬多人,人均掌握1~2門實用技術,絕大多數培訓學員實現了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

育「產業新生」之根

在位於花垣縣石欄鎮的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記者看到,董馬村貧困戶向隆妍等十多名苗族婦女正在精美的服飾上刺繡。

田然介紹,這個由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扶持50萬元成立的扶貧車間,共有籤約繡工486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7人。這些留守婦女或在車間或是「足不出戶」坐在家裡刺繡,每月就能增收一兩千元。

七繡坊公司負責人石佳說,大力發展民族文創產業,既滿足了貧困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就近就業的願望,更讓傳統苗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2018年,七繡坊公司苗繡服飾應邀到巴黎走秀並被搶購一空,國外知名品牌服裝設計師伸出橄欖枝主動要求合作,此舉大大增強了石佳帶領傳統苗繡紮根湘西、走向世界的自信。

3月15日,一名繡娘在位於湘西州花垣縣石欄鎮的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公司製作苗繡產品

苗繡走向了世界,苗寨、土家風情也正成為當地發展的新亮點。在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當地大力培育富有茶鄉與民族特色的茶旅融合旅遊項目,逛苗寨、品好茶、賞美景,已發展成為休閒旅遊的好去處。在已建好的大型露天山頂觀景臺,旅遊高峰時,50頂帳篷每頂一晚租金300元,仍被搶租一空。

3月19日,濟南在湘西州掛職副州長的董懷敏(中)和在鳳凰縣掛職副縣長的王封軍(右一)與鳳凰縣廖家橋鎮黨委書記麻喜成在廖家橋菖蒲塘村調研扶貧項目。

濟南市在湘西州掛職副州長的董懷敏介紹,立足湘西風情打造的「神秘苗鄉」「土家探源」兩條鄉村遊精品線路,建設了45個鄉村旅遊示範村、29家星級鄉村旅遊景點,有效激活了湘西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優勢。

瀘溪縣浦市鐵骨豬屬於湘西黑豬類群,因其骨質緊密、堅硬如鐵而得名,由於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被譽為湘西大山裡的「黑珍珠」,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在瀘溪縣掛職副縣長的濟南市章丘區扶貧幹部張剛告訴記者,為保護和開發浦市鐵骨豬這一傳統資源,瀘溪縣積極謀劃建設浦市鐵骨豬資源場,並引入東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開發鐵骨豬產業。

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與瀘溪縣宋家寨鐵骨豬合作社開展合作,免費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飼料配方原料指導,並利用源虎在全國的銷售網絡,解決好鐵骨豬的銷售問題。

張剛說,源虎食品負責繁育鐵骨豬仔豬,並向合作社提供豬苗。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託管養殖關係,貧困戶按源虎食品飼餵標準繼續飼養6個月,達到220斤標準體重,期間飼料等成本每頭約1500元。源虎食品回收毛豬價每斤9.5元,每頭豬毛利約600元,貧困戶每養一頭豬分紅200元。貧困戶每批可養20~30頭鐵骨豬,按一年養兩批算,每年可增收約1萬元,村集體可增收50多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正帶領一度瀕臨滅絕的浦市鐵骨豬走上「復興之路」。

育「品質農業」之根

在龍山縣苗兒灘鎮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羊肚菌產業基地,總佔地160畝的近200個大棚內,羊肚菌已破土而出,鮮貨每斤賣到四五十元。

濟南市市中區在龍山縣掛職副縣長的徐志軍說,羊肚菌是優質菌種,營養價值高,湘西潮溼的氣候很適合它生長。這個基地總投資292萬元,其中東西部協作援助資金163萬元。扶貧資金作為代持股金入股,前三年「扶貧股」每年按股金的8%分紅給貧困戶,三年後同股同權。

同樣一畝土地,從過去種水稻、玉米每畝年收入只有千元左右,如今種植羊肚菌每畝產量300多斤、純收入近6000元,經濟效益翻了番。通過基地示範帶動,目前龍山縣羊肚菌種植面積已擴大到600多畝。

湘西州鳳凰縣臘爾山區是苗族聚居區,也是連片貧困區。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制約,傳統種植業難以承擔起脫貧致富的重任。而當地黃牛養殖歷史悠久,原產於這裡的湘西黃牛因品質優良、肉質鮮美,2009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在鳳凰縣禾庫鎮,湖南青禾畜牧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村支部+農戶」的運管模式,與16個村的600多戶農民籤訂養殖合作協議,其中416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司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收購原生態養殖的湘西黃牛。

湖南青禾畜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傑智說,公司以會員制模式向會員提供新鮮牛肉,以冷鏈運輸銷往全國各地。同時,將牛肉、牛肚、牛板筋等通過精細化加工,製成近10種真空包裝熟食。一頭湘西黃牛的產品價值提升到3萬元,養殖戶平均每頭黃牛養殖增收3000元。

濟南市天橋區扶貧幹部、鳳凰縣掛職副縣長王封軍說,通過標準養殖、統一品牌和產業化運作,有效解決了科學餵養、衛生防疫、市場銷售等問題,推動了湘西黃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僅通過線上電商和線下旅遊市場銷售,青禾畜牧業公司湘西黃牛系列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就接近2000萬元,預計全年將達到5000萬元。

董懷敏介紹,2018年以來,濟南市安排財政援助資金5.8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近百個,湧現出湘西得象電器、藍翔挖掘機培訓、七繡坊苗繡、湘西黃牛等一批已初現規模、正蔚然生長的「板根產業」,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2.6萬多人,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脫、不返貧」。

「扶上馬、送一程」

濟南與湘西兩地扶貧幹部反映,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我國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大舉措。大規模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從2016年起步實施以來,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受益於濟南市高新區與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協作建設的文旅融合扶貧項目,傳統民族村寨墨戎苗寨發展成為熱門旅遊地,百姓收入增加了

董懷敏說,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實現脫貧並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閩寧兩地東西部協作的實踐來看,在「後小康」時代,東西部協作仍將在支持西部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建議將東西部協作持續一段時間,錨定目標不變、確保靶心不散,「扶上馬、送一程」,讓攜手奔小康發揮更長效力。

受益於濟南市高新區與湘西州古丈縣協作建設的文旅融合扶貧項目,傳統民族村寨墨戎苗寨發展成為熱門旅遊地。多年在外打工的龍玲(左一)回到家鄉從事導遊,不僅增加了收入,還更加方便照顧家人和孩子

「扶貧責任在政府,生命力在民間。」王封軍等扶貧幹部坦言,近年來,靠著國家扶貧考核的「指揮棒」,各地政府部門的責任被充分調動起來,但要長效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作用,關鍵在於充分調動企業主體參與西部開發建設的動力,更加廣泛地動員企業、協會等民間力量,特別是提高資金投入的社會化比例。

繆峰說:「東西部扶貧協作為我們提供了想像不到的市場空間,對於東部企業而言,眼下投資西部正值戰略機遇期,東部企業家要有積極服務和開拓西部市場的政治敏銳度和市場敏感度,加快投資西部步伐。」

湘西州發改委副主任李德松說,產業關乎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產業合作前景非常廣闊,通過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既滿足西部的市場需求,又有力拓展東部企業的市場,擴大產業扶貧的力度和空間。下一步應更多採取市場化手段,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在「合作共贏」中增強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持久生命力。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校對:張瓊文

相關焦點

  • @濟南,您收到一封來自湘西的感謝信
    產業幫扶方面,秉承「組團式」幫扶理念,由濟南市區域辦和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64家駐濟企業成立了國內首個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聯盟,產業聯盟迅速成為企業奉獻愛心與產業合作交流的平臺,2018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文章為濟南市成立產業聯盟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點讚。一大批聯盟企業到湘西落戶投資興業,通過提升當地優勢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
  • 東西協作 傳遞溫暖 得象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助力湘西產業扶貧
    2019年1月12日,濟南·湘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湘西得象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產業扶貧及新產品發布會在吉首成功舉辦。  古丈縣委書記楊彥芳在致辭中說,2017年來,濟南高新區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承擔了對古丈縣的扶貧協作任務,成功幫助古丈縣引進湘西得象等企業,有力支持了古丈縣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
  • 湘西龍山洛塔鄉:「高山樣本」打造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湘西龍山洛塔鄉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 湘西龍山縣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習總書記在湖南省考察期間對湖南提出的「新路子、新作為、新擔當」指示要求,堅決貫徹中央、省、州委各項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底線任務和鄉村振興作為高線目標,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銜接、大力發展農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既取得脫貧攻堅的階段性勝利,又取得鄉村振興的突破性進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 脫貧攻堅:真正激發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持久動力
    「不想脫貧」「不敢脫貧」是因為只要你仍是貧困戶,就一定有人關注、有人捐贈、有人幫扶。一旦脫貧了,這些曾經的待遇自然也就沒有了。「不會脫貧」的貧困戶,有的是因為長期以來的「等靠要」所造成,有的則是因為缺乏脫貧的條件和技能。  我們說,物質的貧窮並不可怕,因為我們可以依靠自身後天的努力和黨和政府的幫扶,去改善環境、創造條件,從而改變命運,最終消滅貧窮。
  • 選準項目 創新業態 激發動力 湘潭縣產業扶貧結碩果
    為掃除這些脫貧路上的「攔路虎」,增強廣大貧困戶的自信心和自主脫貧的動力,湘潭縣先是通過大力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樹立身邊典型、以點帶面等多種方式營造氛圍;其次是精心選派1.2萬餘名幹部駐村幫扶、結對幫扶,盡銳出戰,實現駐村幫扶、結對幫扶全覆蓋;三是為貧困戶找準突破口,因人施策、因地施策,使絕大多數貧困戶找到了合適的增收項目和途徑。
  • 華夏幸福跨越戰略轉捩點:產業新城驅動內生增長 擁抱科技紅利
    8月28日晚間,華夏幸福發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產業新城業務逆勢增長,實現園區結算收入額198.44億元,同比增幅達45.58%。 內生增長動力釋放,華夏幸福正在跨越戰略轉捩點。 內生增長驅動業績釋放增長,是檢驗企業成長性最為直觀的指標。
  • 從八方山到八面山 長沙對口幫扶龍山文旅產業發展
    從八方山到八面山 長沙對口幫扶龍山文旅產業發展 大力開展文旅品牌創建等十二項行動 三天時間裡,長沙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剛率長沙市宣傳、文旅系統等有關負責人深入龍山各景區景點開展文旅產業對口幫扶工作調研,並召開座談會。12日晚,當八面山的迎賓篝火燃起,長沙龍山兩地人民熱情跳起擺手舞,所有人都知道,歷久彌堅的長龍情誼,一如這熊熊烈火,暖透人心。
  •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振興發展:產業共建添動力 傾情幫扶惠民生
    深圳全面對口幫扶為汕尾注入了新動力。深圳光明區與汕尾城區共建的紅草產業園引進了比亞迪等企業。新華村水稻種植示範基地。產業幫扶提供了大量優質崗位。這片紅色熱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由於種種原因,經濟發展水平落在珠三角的後面。在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中,深圳肩負起全面對口幫扶汕尾的重任。3年前,深圳啟動新一輪對口幫扶汕尾。
  • 從八方山到八面山,長沙對口幫扶龍山文旅產業發展
    鄉村旅遊助推脫貧攻堅作為對口幫扶縣,26年來,長沙、龍山一直攜手並進,從長沙的八方山到龍山的八面山,留下了兩地共築扶貧強大合力的生動實踐,如長沙參與援建的裡耶古城長沙街、惹把拉風雨橋、龍山縣紅色旅遊產業建設等旅遊扶貧項目,已成為龍山文化旅遊的經典標誌性項目。
  •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幫扶和平村發展農業產業實現精準脫貧...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從2018年開始繼續幫扶陽山縣七拱鎮和平村,學校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將其轉化為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的生動實踐,充分發揮高校扶志扶智功能,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 培育農村合作組織 提升產業帶貧水平 著力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重要指示精神,培育農村合作組織,提升產業帶貧水平,著力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精準施策鞏固脫貧成果,持續發力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在圖們市長安鎮河東村聚心種植專業合作社,巴音朝魯詳細察看了解合作社運營情況,聽取帶貧增收情況介紹。
  • 產業激發新活力 文化教育增動能——北京市西城區幫扶內蒙古喀喇沁...
    該鎮擁有20年的蘑菇、木耳等人工栽培歷史,具有發展林下經濟的天然優勢。  好項目助力好產業,好產業激發新活力。隨著產業園項目落地生根,美林鎮將走出一條動力強勁、活力巨大的全新產業扶貧之路。  喀喇沁旗地處蒙、遼、冀三省區交界處,距北京380公裡。由於山多地少,這裡深度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相對較多。
  • 盛悠:激發潛能動力,提升能級實力,加快推動我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盛悠在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   激發潛能動力 提升能級實力   加快推動我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天下午,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盛悠在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要鼓足幹勁、真抓實幹,激發潛能動力,提升能級實力,齊心協力加快推動我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創新活力之城美麗幸福慈谿作出新的貢獻。
  • 農旅興,產業旺,美麗湘西綻放新景象 - 今日關注 - 湖南在線 - 華聲...
    此後,全州上下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行「州縣市單位包村、黨員幹部結對幫戶」制度,全州6萬餘名黨員幹部與16萬餘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同時,大力實施發展生產、鄉村旅遊、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幫扶、醫療救助、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保障等「十項工程」。
  • 神水臺村:「五融五促」 激發黨建「內生」動力
    神水臺村充分發揮本村資源優勢,不斷創新黨組織在產業鏈上服務形式,凝聚更廣泛的組織力量,充分發揮縣級聯繫領導、駐村工作隊、3+1幫扶單位、包村領導和駐村幹部優勢資源,為壯大集體經濟謀求支持,通過圍繞經濟建組織,建好組織促發展,推動集體經濟的良好發展。
  • 發揮對口幫扶優勢促進艾草產業發展
    10日至11日,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指揮部與廣東省現代健康產業研究院在廣梅產業園綠色創新中心聯合主辦廣梅產業園艾草產業發展研討會暨項目對接會。廣東省現代健康產業研究院將與廣梅產業園方面積極合作,重點對有「神艾」之稱的紅腳艾種植技術、藥性藥理、開發應用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結合產業幫扶工作,大力發展艾草種植、加工產業,不斷擴大梅州的艾草產業規模,通過對艾草產業鏈資源的整合,打造梅州艾草產業品牌形象和行業地位,促進梅州艾草產業健康發展,使艾草產業立足梅州,艾濟天下。
  • 泉潤湘西拔窮根 雙城共書協作扶貧的新答卷
    2019年6月,濟南市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聯盟成員單位濟南陽光大姐家政服務公司,與吉首市好日子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辦湖南陽光阿婭職業培訓學校。截至目前,學校與湘西新達培訓聯合組織各類培訓班106期,實現就業5294人,就業率超過九成。乘東西部扶貧協作東風,一批濟南企業趕赴湘西,為推動產業扶貧提供堅實支撐。
  • 產業、教育、動力 昆明理工大學交扶貧答卷
    村民們忙著採摘、分揀、裝箱,這些蔬菜將供應至昆明理工大學各校區食堂,這也是昆明理工大學對當地的幫扶方式之一。新華網發(供圖)  兔場村是該校定點幫扶的三個行政村之一,脫貧之前全村1537戶4599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0戶989人,通過不斷考察、探索,昆明理工大學決定在兔場村搞無公害蔬菜基地,實行產業幫扶。  「我們這現在每年銷售額近30萬元,脫貧之前,蔬菜基地一直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增加收入。」
  • 產業激發新活力 文化教育增動能
    本文轉自【光明網】;【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 產業激發新活力 文化教育增動能——北京市西城區幫扶內蒙古喀喇沁旗、鄂倫春自治旗脫貧紀實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高平 董城>2017年以來,北京市西城區以「紅牆精神」、首善標準,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攜手奔小康,準確把脈、精準發力,一項項好政策、好點子,一批批好產業、好項目落地開花,助力兩地脫貧摘帽,譜寫了北京、內蒙古守望相助、團結一心抓脫貧、促發展的生動篇章。
  • 「藝術家駐村」激發出村民內生動力
    「藝術家駐村」在寧海縣大佳何鎮葛家村的實施,解決了叢志強和李貴軍的煩惱,也探索出了一條藝術家以設計項目為載體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全新道路。  一個藝術家團隊激發出村民內生動力  「我們村的改變,與叢志強老師和他的學生到來有很大關係。」葛海峰說。  今年春天,寧海縣正式推出了「藝術家駐村」活動,向全球發布藝術家「招募令」,以補貼經費、籌建工作室等方式促成一批國內外藝術家與寧海的村莊結對共建。叢志強的團隊被安排到了葛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