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中有一種獨特的「板根現象」:因為土層較淺難以發展出較深的根系,一些高大的樹木長出寬大的板根,支撐起茂盛的樹冠和枝葉。
地處湖南省西部偏北、武陵山脈中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山少土,全州所轄7縣1市中,7個是國家級貧困縣,「窮帽子」戴了一代又一代人。但自2016年以來,山東濟南與湘西州積極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旨在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近日,記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一批濟南前往湘西州掛職的扶貧幹部通過精心摸底、外引內拓,培育出需求導向型、傳統新生型、品質提升型三類「板根產業」,在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同時,激發起湘西州產業發展的持久內生動力。
如今的湘西州,正在脫貧攻堅上快速攻城拔寨。但一線扶貧幹部也提醒,為未來有更多的「板根產業」在西部地區生根蔓延,從閩寧兩地長期協作實踐來看,「扶上馬」還需要「送一程」,建議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相關制度安排,保持政策延續,及早謀劃建立「後小康」時代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長效機制。
育「精準需求」之根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州,冬天陰冷潮溼,當地簡易的取暖工具容易引發火災。如今,因為東西部「牽手」扶貧協作,這一安全隱患正在改善當中。
2019年4月6日攝於上海科技館熱帶雨林館的「板根現象」說明
在湘西州古丈縣紅石林工業園區,山東得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800多萬元成立的湘西得象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去年底已投產。由對口幫扶古丈縣的濟南高新區引進的這家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解決了6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更有望解決我國南方地區長期以來缺乏經濟安全取暖工具的大難題。
古丈縣紅石林鎮團結村貧困戶王珍香告訴記者,過去村裡家家戶戶都購買三四十元的簡易加熱器,俗稱「鳥籠子」,不僅耗電大,還容易引發火災。現在,村裡不少人都購買了得象公司生產的「暖立方」碳晶電熱板採暖器,一臺採暖器僅300多元,既美觀安全,又高效省電。
拼版照片。上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新一代取暖用具「暖立方」,這種設備具有清潔高效安全的優點;下圖為湘西當地農村傳統取暖用的工具,俗稱「鳥籠子」,能耗高、火災隱患大。
「東部有成熟技術,西部有廣闊市場。東西協作,空間巨大。」山東得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峰說,在濟南高新區的邀請下,2018年他南下湘西考察,發現南方無供暖地區市場更為廣闊,很快下定了投資的決心,「新公司預計年產高檔採暖設備1000萬片,並將以湘西州為立足點,把產品拓展到周邊廣大的南方市場。」
「貧困人口最缺的就是謀生技能。」濟南市槐蔭區在花垣縣掛職副縣長的扶貧幹部田然說,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西部地區發展急需大量懂技術、有特長的專業人才,而廣大貧困戶更期盼通過學習一技之長實現脫貧致富。但與東部地區相對發達的職業教育水平相比,西部地區職業院校少、技能培訓能力不足。
2018年6月,在田然等扶貧幹部的努力下,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在花垣縣職業高級中學設立十八洞分院,開授挖掘機專業免費培訓班。
近一年來,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十八洞分院已在湘西州舉辦了3期挖掘機等實用技術培訓班,免費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0多人,學員畢業即就業,只要幹得勤,每月工資近萬元,還常常供不應求。在其帶動下,湘西州8個縣市職業技術學校全面開展貧困戶技能培訓。一年多來,湘西州共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萬多人,人均掌握1~2門實用技術,絕大多數培訓學員實現了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
育「產業新生」之根
在位於花垣縣石欄鎮的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記者看到,董馬村貧困戶向隆妍等十多名苗族婦女正在精美的服飾上刺繡。
田然介紹,這個由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扶持50萬元成立的扶貧車間,共有籤約繡工486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7人。這些留守婦女或在車間或是「足不出戶」坐在家裡刺繡,每月就能增收一兩千元。
七繡坊公司負責人石佳說,大力發展民族文創產業,既滿足了貧困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就近就業的願望,更讓傳統苗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2018年,七繡坊公司苗繡服飾應邀到巴黎走秀並被搶購一空,國外知名品牌服裝設計師伸出橄欖枝主動要求合作,此舉大大增強了石佳帶領傳統苗繡紮根湘西、走向世界的自信。
3月15日,一名繡娘在位於湘西州花垣縣石欄鎮的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公司製作苗繡產品
苗繡走向了世界,苗寨、土家風情也正成為當地發展的新亮點。在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當地大力培育富有茶鄉與民族特色的茶旅融合旅遊項目,逛苗寨、品好茶、賞美景,已發展成為休閒旅遊的好去處。在已建好的大型露天山頂觀景臺,旅遊高峰時,50頂帳篷每頂一晚租金300元,仍被搶租一空。
3月19日,濟南在湘西州掛職副州長的董懷敏(中)和在鳳凰縣掛職副縣長的王封軍(右一)與鳳凰縣廖家橋鎮黨委書記麻喜成在廖家橋菖蒲塘村調研扶貧項目。
濟南市在湘西州掛職副州長的董懷敏介紹,立足湘西風情打造的「神秘苗鄉」「土家探源」兩條鄉村遊精品線路,建設了45個鄉村旅遊示範村、29家星級鄉村旅遊景點,有效激活了湘西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優勢。
瀘溪縣浦市鐵骨豬屬於湘西黑豬類群,因其骨質緊密、堅硬如鐵而得名,由於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被譽為湘西大山裡的「黑珍珠」,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在瀘溪縣掛職副縣長的濟南市章丘區扶貧幹部張剛告訴記者,為保護和開發浦市鐵骨豬這一傳統資源,瀘溪縣積極謀劃建設浦市鐵骨豬資源場,並引入東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開發鐵骨豬產業。
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與瀘溪縣宋家寨鐵骨豬合作社開展合作,免費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飼料配方原料指導,並利用源虎在全國的銷售網絡,解決好鐵骨豬的銷售問題。
張剛說,源虎食品負責繁育鐵骨豬仔豬,並向合作社提供豬苗。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託管養殖關係,貧困戶按源虎食品飼餵標準繼續飼養6個月,達到220斤標準體重,期間飼料等成本每頭約1500元。源虎食品回收毛豬價每斤9.5元,每頭豬毛利約600元,貧困戶每養一頭豬分紅200元。貧困戶每批可養20~30頭鐵骨豬,按一年養兩批算,每年可增收約1萬元,村集體可增收50多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正帶領一度瀕臨滅絕的浦市鐵骨豬走上「復興之路」。
育「品質農業」之根
在龍山縣苗兒灘鎮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羊肚菌產業基地,總佔地160畝的近200個大棚內,羊肚菌已破土而出,鮮貨每斤賣到四五十元。
濟南市市中區在龍山縣掛職副縣長的徐志軍說,羊肚菌是優質菌種,營養價值高,湘西潮溼的氣候很適合它生長。這個基地總投資292萬元,其中東西部協作援助資金163萬元。扶貧資金作為代持股金入股,前三年「扶貧股」每年按股金的8%分紅給貧困戶,三年後同股同權。
同樣一畝土地,從過去種水稻、玉米每畝年收入只有千元左右,如今種植羊肚菌每畝產量300多斤、純收入近6000元,經濟效益翻了番。通過基地示範帶動,目前龍山縣羊肚菌種植面積已擴大到600多畝。
湘西州鳳凰縣臘爾山區是苗族聚居區,也是連片貧困區。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制約,傳統種植業難以承擔起脫貧致富的重任。而當地黃牛養殖歷史悠久,原產於這裡的湘西黃牛因品質優良、肉質鮮美,2009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在鳳凰縣禾庫鎮,湖南青禾畜牧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村支部+農戶」的運管模式,與16個村的600多戶農民籤訂養殖合作協議,其中416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司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收購原生態養殖的湘西黃牛。
湖南青禾畜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傑智說,公司以會員制模式向會員提供新鮮牛肉,以冷鏈運輸銷往全國各地。同時,將牛肉、牛肚、牛板筋等通過精細化加工,製成近10種真空包裝熟食。一頭湘西黃牛的產品價值提升到3萬元,養殖戶平均每頭黃牛養殖增收3000元。
濟南市天橋區扶貧幹部、鳳凰縣掛職副縣長王封軍說,通過標準養殖、統一品牌和產業化運作,有效解決了科學餵養、衛生防疫、市場銷售等問題,推動了湘西黃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僅通過線上電商和線下旅遊市場銷售,青禾畜牧業公司湘西黃牛系列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就接近2000萬元,預計全年將達到5000萬元。
董懷敏介紹,2018年以來,濟南市安排財政援助資金5.8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近百個,湧現出湘西得象電器、藍翔挖掘機培訓、七繡坊苗繡、湘西黃牛等一批已初現規模、正蔚然生長的「板根產業」,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業2.6萬多人,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脫、不返貧」。
「扶上馬、送一程」
濟南與湘西兩地扶貧幹部反映,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我國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大舉措。大規模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從2016年起步實施以來,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受益於濟南市高新區與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協作建設的文旅融合扶貧項目,傳統民族村寨墨戎苗寨發展成為熱門旅遊地,百姓收入增加了
董懷敏說,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實現脫貧並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閩寧兩地東西部協作的實踐來看,在「後小康」時代,東西部協作仍將在支持西部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建議將東西部協作持續一段時間,錨定目標不變、確保靶心不散,「扶上馬、送一程」,讓攜手奔小康發揮更長效力。
受益於濟南市高新區與湘西州古丈縣協作建設的文旅融合扶貧項目,傳統民族村寨墨戎苗寨發展成為熱門旅遊地。多年在外打工的龍玲(左一)回到家鄉從事導遊,不僅增加了收入,還更加方便照顧家人和孩子
「扶貧責任在政府,生命力在民間。」王封軍等扶貧幹部坦言,近年來,靠著國家扶貧考核的「指揮棒」,各地政府部門的責任被充分調動起來,但要長效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作用,關鍵在於充分調動企業主體參與西部開發建設的動力,更加廣泛地動員企業、協會等民間力量,特別是提高資金投入的社會化比例。
繆峰說:「東西部扶貧協作為我們提供了想像不到的市場空間,對於東部企業而言,眼下投資西部正值戰略機遇期,東部企業家要有積極服務和開拓西部市場的政治敏銳度和市場敏感度,加快投資西部步伐。」
湘西州發改委副主任李德松說,產業關乎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產業合作前景非常廣闊,通過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既滿足西部的市場需求,又有力拓展東部企業的市場,擴大產業扶貧的力度和空間。下一步應更多採取市場化手段,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在「合作共贏」中增強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持久生命力。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校對:張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