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來了,鄉村熱鬧非凡;設計師走了,鄉村回到從前。」這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的煩惱。
「政府大量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往往村民參與性不強,政府『輸血』沒有達到『造血』的目標。」這是寧海縣委副書記李貴軍的煩惱。
「藝術家駐村」在寧海縣大佳何鎮葛家村的實施,解決了叢志強和李貴軍的煩惱,也探索出了一條藝術家以設計項目為載體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全新道路。
兩名婦女辦起家庭藝術館
悠閒地躺在豬食槽裡的綠植、快樂地長在竹筒裡的野花、隨風在樹藤上搖曳的竹筒風鈴……日前,記者行走在葛家村時,不斷地看到加入了現代設計理念的景觀小品。
在幽深的小巷裡,記者看到一塊「仙絨美術館」的指示牌,好奇地走了進去。
中間一間屋子的牆上掛滿了書法作品。美術館主人葉仙絨熱情地介紹起來:牆上的書法作品分別由她的兒子、孫子、外甥書寫,兒子在縣城裡教書,孫子和外甥還在上學,他們都喜歡書法。她說,叢志強老師帶著學生在村裡搞景觀設計,鼓勵她辦家庭美術館,她便將這些作品裝裱起來掛在牆上。
右邊一間屋子裡展示著葉仙絨一家的老古董:祖上傳下來的千工床、自己娘家陪嫁過來的「十裡紅妝」、丈夫使用過的電工器具、爸爸媽媽穿過的手工布鞋……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
「葉仙絨這個美術館,成了我們村的景點,城裡人到我們村住民宿,一般都會到這裡來走走。」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海峰自豪地說。他還建議記者去看看村裡另外一名婦女辦的布藝館。
記者隨他來到一個門口寫著「桂語7號」的小院裡,只見牆上掛滿了布藝品,有憨態可掬的大象、古靈精怪的小老鼠、活靈活現的長頸鹿……女主人袁小仙領著記者走進她的工作室,裡面放著一臺縫紉機,這些可愛的布藝作品都是她用縫紉機做出來的。
「我在給叢志強老師和他的學生做飯時,常聽到他們講藝術設計,就讓我上六年級的小兒子畫了圖紙,我根據圖紙慢慢做起了布藝小動物。」袁小仙說,丈夫見她在庭院裡掛起了布藝作品,也到山上砍來竹子做成竹筒花盆,種上了花,家裡就成了一個鮮花盛開的布藝館。讓袁小仙頗為自豪的是,常有遊客要買這些布藝作品和竹筒花盆。
一個藝術家團隊激發出村民內生動力
「我們村的改變,與叢志強老師和他的學生到來有很大關係。」葛海峰說。
今年春天,寧海縣正式推出了「藝術家駐村」活動,向全球發布藝術家「招募令」,以補貼經費、籌建工作室等方式促成一批國內外藝術家與寧海的村莊結對共建。叢志強的團隊被安排到了葛家村。
4月5日,叢志強和他的3名研究生拉著行李箱來到了葛家村,和村民同吃同住。
之前,叢志強團隊做過國內不少農村大項目,往往是政府拿出很多錢請他的團隊搞設計,請城裡的施工隊按設計圖紙施工,但村民們覺得這景觀是政府造的,和自己無關,也不主動養護,景觀過不了一兩年便一片破敗。「雖然賺了一點錢,但沒有成就感,我感到單純依靠輸血式的外生驅動難以實現鄉村振興。」叢志強說,他想在葛家村進行一次全新的探索,以設計項目為載體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
要激發內生動力,就得先拋磚引玉。
叢志強見葛家村山後石頭遍地、毛竹成片,便和村裡幾位老人一起設計了一把以石頭和竹子為原料的椅子,這椅子可坐、可躺,放置在村民茶餘飯後的聚集點,村民非常喜歡,叫它「人大椅」。
「磚」拋出去了,果然引來了「玉」。村民葛運大模仿「人大椅」,又進行了創新,在自家門口的古井邊做了一把。
還有好多村民找叢志強,想將自家附近的空地美化一下。村民們說了自己的需求,叢志強和他的學生只需點撥一下,村民們就心領神會。一些以前做過木匠和石匠的村民把自己的老手藝又拾了起來,在村裡一塊塊空地上填滿了自己的作品。村民們對叢志強說的話,也從剛開始時的「我很笨,我做不來的」慢慢變成了「做做試試」「挺有意思」。
叢志強團隊全過程以村民為主體進行引導,真正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根據需要設計景觀,養護景觀。駐村的短短13天時間裡,葛家村村民完成了八處空間改造。
村民有了生生不息的創造激情
叢志強團隊的藝術啟蒙讓葛家村村民的創造力與審美力顯著提升。叢志強說,他在葛家村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村民和團隊一起設計、一起施工,團隊走了,村民還能不斷地設計和施工。
村民婁丹露家的門廳有很多藤條,她在毛竹裡懸上鈴鐺做成竹風鈴,掛在藤條上,給這個景觀取名「藤下竹音」。
村民葛萬永家門口有一棵桂花樹,他用石頭在樹下壘出了圓形石凳,給這個景觀取名「桂香茶語」。
村裡得有個兒童樂園,村民用石頭壘出了休閒區,多變的圖形、繽紛的色彩,深受孩子們喜愛。
村裡得有個談天說地的「村莊客廳」,村民用毛竹與石塊壘起了公共桌椅。
……
李貴軍說,叢志強在葛家村的實踐證明,藝術家和村民協同設計,將藝術融入生產生活,必將激發出內生動力,讓村民充滿自信,收穫的是幸福感、成就感!
寧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秀高也高度評價叢志強在葛家村的成效。他說,叢志強團隊進村後,不僅美化了村容,還將藝術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推動鄉風文明。
6月14日召開的寧海縣藝術振興鄉村工作大會提出,三年內,全縣要引進培育駐村藝術家200名以上,駐點結對村達到150個以上。會後,叢志強對寧海縣所有村的村主任進行了培訓,講了他激發葛家村村民內生動力的經驗,贏得陣陣掌聲。
號角已吹響。如今,越來越多像叢志強一樣的藝術家,開始進駐寧海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