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閩南地區,廈門無疑就是一頂皇冠上的明珠,閃耀在東南沿海。如果說本地有一定年紀的人,腦海中自認為福建哪算是旅遊景點的話,無疑首推廈門和武夷山。
從小隻要父母親有到廈門,就期盼著能帶回點好吃的,什麼"蛋花酥"、什麼"椰子餅"等等。可惜的是苦苦等待,即使有買回來,也僅僅是分得一小條"蛋花酥"、一個"椰子餅",因為有兄弟姐妹,所以只能是讓我解個饞,當年好恨啊!常常幻想自己要是個獨子那該多好呀。那時國營廈門食品廠生產出來的東西,在我們看來,真是既好吃又洋氣。
求學階段,又到鼓浪嶼長住了,最常在小店吃的便是"沙茶麵"非常好吃又便宜,偶爾有點零花錢,更能痛痛快快地買包魚皮花生,一個人大快朵頤,記得好像只要8分錢。學校旁邊的小飲食店現煮一碗麵線大海蠣,也只是三、四塊錢,吃大海蠣的時候沾點閩南特有的甜辣醬,那真是吃個爽歪歪了。
實話講,在我的感覺中,廈門人歷來在吃、穿方面就是比我們閩南其他地方的人來的講究、也洋氣的多。我的宿舍剛好有一個廈門當地人,據他講廈門人泡茶喝,是要用炭火燒的山泉水或古井水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泡出最好喝的茶,當時把我聽的是一愣一愣的。
後來隨著的工作關係,也常常往返廈門島,那一碗浮嶼的鴨肉粥是不能少的。其實廈門的鴨肉粥也就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才開始興起的,當時就在思明路的崗亭邊,有好幾家。但最紅火的是一對年輕兄弟開的,據說是因為家裡有一個智障妹子,生意才這麼好。在閩南地區有這麼一句樸素的諺語:"家有一傻,有如一寶"。這個鴨仔粥必須有"蔥頭油"、薑絲以及糜爛柔軟的鴨肉,而且湯頭要濃濃的鴨粥混合香味,最後還需撒點胡椒粉剪根油條,那才能算得上是"正港"的鴨肉粥!
到了九十年代老房子拆遷,鴨肉粥店也隨之消失,慶幸的是旁邊不遠處還保留了一家,這可能也算是今天廈門鴨肉粥的源頭了吧。地址就在開禾路口BRT高架橋下,大同浮嶼鴨肉粥味道也最為地道,且價格實惠。
其實廈門的這些地道小吃、食品還有不少,比如阿吉仔的餡餅、鼓浪嶼的黃金肉鬆、海滄的土筍凍 以及小巷深處現做現吃的小章魚、春卷等等都是正宗的老廈門味了。
而近些年隨著廈門旅遊熱的不斷興起,一些新品小吃以及食品也是聲名鵲起,並且因營銷手段新穎,也逐漸有了些分庭抗禮的實力了,不要說那些個瘋瘋的奶茶店了,什麼牛軋糖食品店等也經營得頗具規模,有時你在路邊的烤肉串吃個幾串也挺好吃的,而且價格也挺公道的。不過話說過來,這些最近發展起來的食品、小吃,幾乎每個熱門景點也都會有,並且經營者往往也是五湖四海,只要那裡人多就開到那,正因為這樣,也就不如當地小吃那樣讓人吃的放心了。
當然不管是本地還是外地,只要貨真價實、價格公道的美味,始終都是能吸引人的,那些知名老店一樣是經過幾十年的堅持,才成了如今的名店,廈門有一些早些年開的燒烤店,現如今不也成了老字號,比如局口街的西思沙茶燒烤店等等。
有時我們路過某條街,常常能看見剛剛開業的新店排著長龍,有的是因為新穎、有的是新店打折。但能長期保持下去的卻也很少,而只有那些能長期秉持著誠實經營、不欺不詐並且味道鮮美的店才能夠做到,如果他們能因此而不懈地堅持下去,便又會為廈門小吃增添新的亮點。
其實不管是新品還是老味,只要立足了廈門,便也是廈門小吃界的一員了,應該感謝廈門這個地方給你帶來了機會,讓你能夠立足。它以優美的姿態迎接了八方來客,而你更應以誠實守信、優良品質留住客人,天時地利已具備了,人和就是大家共同的參與了。不管你是老味黃則和,或者是新品野草莓,也不管你是韭菜盒或者漢堡包,反正都是廈門小吃這張名片上的一個標記,所有人的只有共同努力,廈門這個具有獨特的海濱風光的城市必將隨著疫情的趨緩而走向一個更輝煌的未來。
目前全世界這場大疫情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旅遊行業可以說是個重災區,但我們國家可以說是正在率先走出困境。並且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已趨近常態。我想,有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以及全國人民的聰明才智,中國的偉大復興將會是勢不可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