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就越少與人傾訴。越成熟,就越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抽離自己。
人難過的時候總喜歡傾訴,似乎把自己所有的遭遇告知對方,對方能懂得並給與認同,自己就能從遭遇中解脫出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人本能的選擇,就如同人們常說,說出來總會好受些。
曾經,我也如此過。只是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將自己遭遇告訴對方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難過不安傳遞給對方。愈是親近的人愈是如此。同樣,參與到對方遭遇中的人,哪怕只是傾聽,在今後生活中的抉擇亦會不知不覺受此影響。
人難過的時候,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對整個世界的感官難免有失偏頗,但自身的遭遇卻無不在佐證這些偏負面的認知的正確性。所以我們與人傾訴時,一則容易讓對方產生共情,讓對方也難過不安起來,二則我們難過時有失偏頗的認知容易對對方的認知產生影響。就好比剛剛去隔壁勸架的大姐回家後與家人發生爭吵。因為隔壁吵架的女的說男的沒掙到錢,大姐想到了自己身邊每個月拿那點工資的男人。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去找他人傾訴或者要不去傾聽他人。傾訴,永遠是難過時療傷的聖藥。只是我們需要記得的是,你說他聽,足以,萬莫把自己的感觀強加於人。就好比,有的女孩子感情受挫後,一個勁地和小姐妹說男的沒一個好東西,並讓對方小心防範身邊的人。這要是遇上個意志不堅定的,後面又不知要生出多少事端。何其冤枉!我不否認這個世界有不少壞人,你遇到了以後小心便是,何苦讓身邊的人也陪你一起陷入猜疑恐慌。
當然,這是源自於傾訴方度的把握。對於傾聽者,最重要的事是學會抽離。傾聽者,特別是傾聽身邊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自是難免,但若給出對方建議後自己久久不能釋懷,讓自己陷入同等情緒不說,還進而影響到自己接下來的認知與生活,失之大矣。傾訴者就像一個垃圾桶,接受來自對面的所有壞情緒,有能力勸慰的給對方梳理分類,給出合理勸解與建議,沒能力勸慰的,那就照單全收,但別忘記倒掉垃圾,及時抽離。
其實,不僅僅是傾聽時如此,我們讀書、聽故事,亦是如此。少年時不更事,恰逢古惑仔系列風靡,身邊許多男孩子遇事二話不說呼兄喚弟,下起手來也不分輕重,為此被退學甚至進看守所的不知幾何。再如,有些影視劇演員,因飾演某一個角色入戲太深,沉浸在角色中人物的情緒,久久不能自拔,長時間回不到現實生活,也是因未能及時抽離。
我曾聽說一個洗耳池的故事。原本是講巢父斥許由「浮遊於世,貪圖聖名」的事,後衍生為成語洗耳恭聽。在此處,我更願意把「恭聽」與「洗耳」二字順序對調一下。在傾聽他人遭遇時,先恭聽,後洗耳。恭聽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亦是對方難過時我們力所能及之事,洗耳是出於對自己的負責,洗掉所聽故事中不好的東西,自己的生活,方能安然無虞。
越長大,我們越少與人傾訴,因為我們不願給親近的人負擔。越成熟,我們越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抽離,因為我們不願意給自己負擔。
生活幸福的人,都懂得抽離自己。你永遠無法拯救一個自己往水裡走的溺水者,你可以做的是,力所能及之下,幫對方梳理,若無用,靜靜聽他說完,默默轉身抽離。大不了,多聽幾次,轉身「洗耳」。
賣畫的猴爺家的「一日一畫一記」2018.6.6「讀書行走,一幅簡畫、一段文字,願與君在須臾歲月中覓得一份溫柔。」
註:「每日一畫一記」會持續更新在公眾號「爭渡」或百家號「賣畫的猴爺家的」。歡迎大家關注,和我一起聊聊每天讀到的喜歡的詩和句子,說說你自己的故事。喜歡畫的小夥伴也可以關注公眾號找我要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