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身在江湖,就不可避免地會與他人發生衝突,爭執和誤解。
有時候,是跟家人之間的互不理解,心生不滿;
有時候,是跟同事之間的工作分歧,暗生間隙;
有時候,是跟陌生人之間的過節衝突,耗費心神。
面對同樣的爛人爛事,有的人深陷情緒的漩渦,抱怨,憤怒,悲傷……不能自撥;而有的人則淡然處之,雲淡風輕,總是能夠保持情緒穩定。
而那些能夠保持情緒穩定的人,往往都是生活裡的明白人——
他們不會被突發的情緒所控制,相反,他們會盡力去解決該解決的問題,做好該做好的事情,至於情緒,從來都是在不動聲色中被消化於無形。
一句話,即使內心再波濤洶湧,但外表卻依然能不動聲色。
說實話,我曾經也是糾纏於爛人爛事被情緒所牽絆的糊塗人,坐在跌宕起伏的情緒過山車上毫無覺察,最終蹉跎了很多時光而不自知。
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和對情緒根源的不斷探索,我越來越認識到保持情緒穩定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白,不被情緒所控制,我才能把時間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與他人構建和諧的關係,進而掌控自己的生活。
1
情緒化的人,輸在哪裡?
幾年前,我受邀參加一個組織做分享,那是我第一次面向大眾做演講,非常想要做好。所以,為了準備得更充分一些,我提前了一周去寫PPT。
可是,計劃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我一直拖延到分享的前一天才手忙腳亂地把資料準備好,整個人焦慮得不行。
回頭來看那時候的自己,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情緒交織在一起:
第一層:對抗的情緒
我感覺面對大眾演講這個事太難了,就像一座高山一樣,我不想爬
第二層:自卑的情緒
我覺得自己是性格內向的人,很難把侃侃而談的形象和自己聯繫起來
第三層:恐懼和害怕
我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表現太差被人嘲笑
第四層:羞愧的情緒
進一步質疑自己,為什麼你做不好?為什麼本來可以早點準備,結果還是拖延到最後一天?
在種種情緒的牽絆下,我渾身使不上勁,什麼都做不了。
在這種情緒化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選擇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來處理情緒。
發洩
我很不安,很焦慮,所以我想要搞破壞,摔東西,或者文明一點,瘋狂購物,胡吃海喝,還可能給家人臉色,傷害最親近的人。
壓抑
因為不願傷害別人,或者擔心宣洩的後果,所以就壓抑自己的情緒,即使內心已經波濤洶湧,巨浪滔天,也強忍著內心的煎熬。
轉移
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來忘卻恐懼痛苦憤怒的情緒,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或者瘋狂刷劇,瘋狂工作。總之就是要讓自己被其他事情填滿,不留給情緒發作的空間。
可是,這些方式真的有用嗎?
說實話,並沒有什麼用。
宣洩情緒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長期壓抑情緒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抑鬱,轉移情緒雖然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煩惱,但情緒卻依然會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悄然爆發。
情緒的力量非常驚人,正確的情緒會推動我們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而負面情緒則會阻礙我們做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
一個情緒化的人,他不僅僅沒有辦法專注於做好眼下的事情,而且還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相反,那些真正能夠保持情緒穩定的人,贏在他們可以氣定神閒,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從而讓自己的思維和心智處於一種良好的狀態。
《大學》有雲——
「知止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段話是說,當你遇到一個事情,尤其是遇到那種突如其來的事情,這時不要匆忙去應對,而是要讓自己內心的雜念和情緒停下來。
如果你無法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那麼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種匆忙焦躁的狀態,這樣子只會漏洞百出。
大學裡所說的,就是一種「每臨大事有靜氣」的情緒穩態——
你先學會「止」,然後才能入「定」,讓自己在淡定的狀態之上進入到「靜思安寧」的狀態。
只有達到心緒的寧靜狀態,你的思維和心智才會不被情緒所左右,才能擺脫那種不假思索,低質量的思維狀態。
而當你思維質量足夠高的時候,你處理起問題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最終有所「得」。
情緒化的人,陰晴不定,往往被內心的波濤洶湧所湮沒,而保持情緒穩定的人,即使內心巨浪滔天,也依然能穩住自己,淡然處之。
2
情緒,到底來自哪裡?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
當你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會跟隨情緒展現不一樣的行為,害怕了會哭,開心了會笑。
事實上,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大腦的發展經歷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爬蟲腦
這一層的大腦在爬行動物時代就已經發展好了,主要作用是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包括控制生命的功能和身體的生長過程,還有器官的新陳代謝,比如呼吸,血液循環等等,同時它也會讓我們能夠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各種本能反應
第二階段:情緒腦
這一層大腦在哺乳動物時代就發展出來了,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形成記憶。它可以和爬蟲腦相連接,產生各種情緒和生理反應,讓我們可以根據外界的反饋獲得不同的感受。
第三階段:理性腦
這一層大腦就是我們學術上提到的大腦新皮層,它能夠能夠通過客觀分析和推理來識別當前真實的狀況,以便進行更複雜的運作。
這樣的發展過讓人類具有兩種心理模式:
情感模式
這是一種先天本能的反應,可以感知痛苦快樂,可以情緒激情澎湃,也可以消沉低迷。
理智模式
另一種是後天的反思能力,可以分析事情原委,使得思維清晰深邃,採取的行動更具邏輯。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象和騎象人。
人類的「情感模式」是自由隨性的大象,而「理智模式」則是克己復禮的騎象人。
大象渴望及時行樂,好逸惡勞,陰晴不定,總是願意為了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好處,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胖,還是抵制不住美食的誘惑;而騎象人則希望大象能夠超越當下,深謀遠慮,未雨綢繆,能夠為了實現目標而克制欲望,保持穩態。
可是,「情感模式」來自於經過上千上萬年進化的爬蟲腦和情緒腦,它力量比起很晚才發展出來的「理性模式」強大了太多。
當你情緒泛濫的時候,甭管你有多高的認知,多理性的思考,往往都毫無還手之力,你會很快被情緒所控制,變得暴躁衝動,恐懼害怕,什麼都做不好。
就像現在很多旅遊景點都會有玻璃棧道,就是那種在山巔處的棧道,用很寬的玻璃做的,人站在上面往下看,可以直接看到萬丈深淵,有種懸空的感覺。
其實,從理性角度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玻璃棧道的支撐力比一般的鋼板還強,用錘子都砸不碎,但是,我們本能的恐懼情緒卻往往會讓很多人望而生畏,邁不開步子,明明知道很安全,但卻還是被情緒所控制。
所以,自由隨性的大象如果不受控制,我們就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憑藉直覺本能橫衝直撞,忽高忽低,由其擺布。
引發我們的情緒的東西有很多,但是究其根源,主要有兩個:
1. 信念衝突
過去我的文章裡講過心理學中著名的「ABC模型」。
A是當前發生的事件,B是我們對該事情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C則是事情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激發事件A只是結果C的的間接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信念B 。
就像迎面走來一個同事,你跟他打招呼,結果他沒有理你。如果你抱持一種「他這個人這麼拽」的信念,那你的內心將升起憤怒的情緒,然後你做的決定可能就是永遠都不理他;而如果你抱持一種「他是有什麼心事」的信念,你反而會願意主動過去關心他,跟他聊聊。
我們常常以為是事件引發了情緒,其實是我們內心的信念引發了情緒,情緒只是信念的外顯。
2. 能力不足
當你的能力能輕鬆解決眼前問題的時候,你會感覺很順利,而且內心洋溢出自信的情緒;如果你無法解決當前問題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感到恐懼,煩躁和焦慮的情緒。
就像我準備演講分享的例子,一旦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工作,就會不自覺地生出很多情緒。
我們之所以有情緒,一方面是它是進化而來,另一方面,它也是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有了成見,起了分別心:符合我們成見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壞的。
而事實上,你的信念無法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才是問題;你的能力無法處理眼前的問題,才是原因。
3
保持情緒穩定,我們該怎麼做?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有積極的和消極的,有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情緒其實是送信人,每一種情緒都攜帶著重要的信息來與我們溝通。
如果你滿懷誠意地收下這個信息,理解並應對好它們,它們就會默默離開,否則,它們只會一次次地不請自來,就像一個快遞,如果你一直拒收,它就會反覆地被投遞。
越大的情緒,包含著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去理睬,視而不見,它就會反覆地通過各種生活情景呈現給你。
我們該怎麼做呢?
1. 自我覺察
應對情緒的第一步是自我覺察,這是一種「內觀」的功夫。
這一步至關重要,只要你做到了,就已經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贏了一半。
要覺察到情緒,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內觀的能力——能夠察覺到自己內在細微感受變化的能力。
就比如,你看到別人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很好,你可能會有一些心理上的變化,要麼你很欣賞他,打從心底覺得他很棒,內心感受到的是羨慕,喜悅的情緒,要麼你是一個好妒的人,見不得別人的好,從而就容易產生嫉妒的情緒,內心很不自在。
這時候,如果你有足夠的自我覺察,你就能夠及時地感知到自己有怎樣的情緒,進而為應對情緒做好準備。
那如何讓我們鍛鍊內觀的功夫,擁有敏銳的覺察力呢?
在我看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冥想。
第一步,找一個安靜的環境,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段,比如在手機上定時5分鐘;
第二步,盤腿坐在地上或者床上,任何你可以坐穩的地方都可以;
第三步,挺直腰背,閉眼,緩慢均勻地呼吸;
第四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走神,這非常正常,因為我們大部分時候都很難長時間的專注,所以當你發現自己走神了,你就重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就好了。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提倡的冥想並不具有宗教色彩,我們追求的不是所謂的頓悟或者修行,而是讓我們的內在更具有敏銳的覺察力和專注力,從而讓我們更好地把控當下的生活。
當你能夠做到自我覺察,你就會跳脫出直覺本能,抽離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來審視當下的事件和情緒,這時候你大腦裡的騎象人可以積極引導大象,進而讓你做出超越於本能的自我選擇,獲得掌控人生的內在力量。
2. 樂觀積極的處理方式
覺察到了情緒之後,你要做的,不是控制它,壓抑它,而是試著和它共處。
因為任何一種情緒被忽視被壓抑,都將以更慘烈的方式回到你面前。
根據之前談及的「ABC模型」,情緒來自於我們的信念系統是如何解釋外在世界的。
情緒無法保持穩定的人,往往會陷進「負面ABC」的惡性循環,在情緒的跌但起伏中一事無成。
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書籍《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裡,提到了一個處理情緒的「ABCDE訓練法」:
A:Adversity 發生了不好的事情
B:Belief 第一反應冒出的想法
C:Consequence 想法會引發的情緒和後果
D:Disputation(反駁)反駁以上消極的想法
E:Energization(激發)激發積極理性的行動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當你通過「ABC模型」分析了發生的事情,了解了自己的信念想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之後,你願意藉由「D反駁」和「E激發」,來中斷「負面的ABC」。
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有意識地去檢查自己的想法信念是否符合事實。
比如,在文章開頭我準備演講分享的例子,因為我認為自己做不到,所以內心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
採用「ABCDE訓練法」,我就需要在內心發起一場自己和自己的辯論,規則就是,你要盡力去反駁那些負面的想法和信念。
找證據
演講這件事情很難,那我周圍有沒有其他人做到過?我曾有過在眾人面前說話的成功經驗嗎?
找更多可能性
我設計方面不錯,這在演示中應該是加分項;來聽分享的人都是積極成長的人,應該都會比較友善吧。
暗示
即使人很多,那我也要相信自己可以不掉鏈子,我一直都是很棒的。
最壞結果
如果真的講得很差,那也沒什麼大不了,至少我嘗試過,就當是一次人生的體驗唄。
「反駁」的作用不是權衡利弊,而是讓自己擺脫質疑,自卑的情緒旋渦,進入「激發」狀態,產生更積極樂觀的行動。
一旦察覺到自己有了負面情緒,陷入了消極的想法,你就可以立刻列出ABC,然後從不同的角度去反駁,直到能夠激發自己產生積極的行動為止。
當你錯誤的信念開始動搖,當你的想法開始改變,你的情緒反應也將變得更加積極合理,而情緒本身,則會在你察覺,接納了它之後,漸漸消解。
如此,你才不會在低層次的情緒裡起伏不定,進階為一個情緒穩定的明白人。
最後的話
去年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紀錄片的主角Alex是一個極限運動者,而徒手攀巖這項運動,除了強大的體能之外,還需要擁有極其穩定的情緒狀態。
面對恐懼,Alex說——
「身體狀態重要,但對攀登者來說,精神狀態也很重要,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控制你的大腦,因為你不是要控制你的恐懼,而是要走出恐懼。有些人說要抑制你的恐懼,我不這麼認為,我通過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我一遍又一遍地經歷恐懼,直到不再恐懼。」
任何情緒,我們需要做的都不是克服它,因為克服就意味著需要對抗。
而我們不需要與自己的情緒對抗,而是要去覺察它,接納它,並最終將情緒轉化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被情緒支配,是浪費時間的行為,而珍惜自己,就要懂得保持情緒穩定,與情緒和諧共處。
生活裡的明白人,往往都願意心平氣和地去拆開情緒投遞出來的醜陋包裹,然後,發現其中暗藏的禮物。
而外界所謂的問題,最終的解決之道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你把自己修好了,你的世界就會煥然一新,因為你看它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了。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