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奚夢瑤髮長文談產後抑鬱
之前曾經寫過幾篇有關產後抑鬱的,其中有一篇反響很大,是一位海歸女博士,在生了第二個孩子,孩子5個月大時,在某個凌晨帶著孩子從高樓一躍而下,當天她的丈夫對於妻子的去世反應卻是:她憑什麼帶走我的女兒?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我的女兒......
從這些話語中,不難看出,夫妻倆的關係並不和諧,這應該壓倒這位海歸女博士走上絕路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多時候,我們都意識到,往往夫妻關係不和諧或者丈夫不理解,會加劇產後抑鬱,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絕望後果。
但是,實際上,夫妻關係和諧也會有產後抑鬱,所有新手爸媽都不應該忽視。
群裡一位媽媽曾經聊起過自己的抑鬱經歷:她當時就是產後抑鬱,看什麼都不順眼,其實老公對她很好,一直開導她,但是她卻一直無法解脫,直到過了那個時期才慢慢好起來,她現在想起來還和噩夢一般。
奚夢瑤在《幸福三重奏》中也講了自己產後的情況:
怕寶寶只認保姆,以為保姆是媽媽,不要她,想要不要和保姆鬥爭;很焦慮,沒事就在家裡哭;感覺身材走樣,整個人都變厚了,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了,以前褲子都穿不下了。
其實,想想,每個生過孩子的寶媽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心路歷程。
我在生完baby之後的那個月裡,其實沒有人惹自己,但是確實總想哭,還好我平日裡的性格屬於大大咧咧型,不會想太多,也不存在和保姆爭孩子的情況,但是還是會莫名情緒低沉。
奚夢瑤在長文中提到:
很開心和「包包」見面,也非常感謝她的幫助,讓深陷負面情緒沼澤中的我,找到了宣洩出口,後來才意識到,那時的我可能是產後抑鬱的。
的確,很多人只有最後走出來時,才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當時是抑鬱了。
同時,奚夢瑤也提到:
在你覺得不快樂難過時,要立刻向家人朋友們告知,同時不停告訴自己:你,沒有錯。也想和新手爸爸們說一下,她這樣不是矯情,而是你的愛人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二、為什麼會有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其生理因素是因為在妊娠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會發生很大變化,產後24小時,體內的激素會發生急劇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新手媽媽產生焦慮乃至抑鬱。
從生理因素導致女性在心理上,會有緊張、疑惑、內疚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如果家人不理解,家庭關係不和諧,甚至會造成絕望自殺或者傷害孩子等異常行為。
比較典型的產後抑鬱是在產後6周內發生,可以持續整個產褥期,有的嚴重的甚至可持續到寶寶上幼兒園前。
其典型表現有:
非常容易情緒化,總想哭
對自己的評價很低
對寶寶產生內疚、自責、擔心等心理,擔心自己不能照顧好孩子
對生活產生厭倦
總是情緒低落,感覺沒有快樂的事情
曾有機構調研發現:有74%的新手媽媽會多愁善感,經常抑制不住地流淚,70%的媽媽會變得易怒焦慮,隨時可能發怒或者暗自傷心。
三、如何應對產後抑鬱這隻伸向新手媽媽的黑手?
家人的關愛為第一位
來自家人,尤其是丈夫的關愛是最重要的,這個關愛包括語言和行動上,每晚下班後,不妨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一句:老婆辛苦了。
雖然上了一天班比較累,也不要覺得自己勞苦功高,馬上躺在沙發上刷手機,不妨帶帶寶寶,陪陪寶媽,給寶寶洗洗奶瓶,學習一下如何換尿不溼,給寶寶洗澡,沒什麼人是天生就會的,不會學就是了,有時候,寶媽並不是很在意你是否會做,更在意的是老公是否有那份心。
一定要正面肯定自己,告訴自己「你,沒有錯」
奚夢瑤在長文中提到,一定要告訴自己,你沒有錯。的確,很多媽媽會充滿了自責和內疚,擔心自己不會照顧寶寶,寶寶哭鬧時這種挫敗感會特別強。
我記得我那時候整天就是各種擔心孩子,甚至到每天晚上睡著睡著會一個激靈起來,探探孩子的口鼻,寶寶身上長個小疙瘩,也會擔心不止。
特別是孩子有感冒症狀,隊友說,是不是你又沒有給孩子蓋好,不然怎麼會感冒?
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會特別生氣,因為這種無形的指責會讓自己陷入到內疚、傷心又生氣的境界,所以,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寶媽要學會堅定地告訴自己:你,沒有錯。
你,沒有錯!孩子的一切症狀都未必是你的錯,停止對自己的責備,與自己和解。
別讓自己閒著,撿起自己的愛好來
曾經聽過一位心理專家的一次演講,他說,有個人跑來對他說,自己好像抑鬱了,他問了這個諮詢者每天都做了什麼,這位諮詢者歷數了自己忙碌的事情。這位心理專家說:那你沒問題,繼續按照這個方向做,讓自己每時每刻都忙碌起來,你就不會抑鬱的。
上海一位90後寶媽,毛晚,生了孩子之後,看著自己肚子上妊娠紋和贅肉,黑眼圈,一度非常煩躁乃至失眠,後來她開始用鉤針給寶寶鉤玩具鉤衣服,到後來,給整個街道都鉤了可愛的「毛衣」,自己也走出了抑鬱情緒。
新手媽媽們,當你意識到自己情緒開始有焦躁和負面情緒時,記得要自己救贖自己,讓自己忙起來,做家務,做自己以前喜歡可是一直沒時間做的事情,不要讓自己太閒散。
向親戚朋友訴說
當寶媽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對頭時,要學會把自己情緒說出來,告訴老公或者自己值得信賴的人,或者像奚夢瑤一樣找包文婧一樣,找過來人去聊,「過來人」會更能共情你的負面情緒,並且也知道該如何安慰你。
實在沒有可傾訴的人,也可以寫下來,像樹洞一樣,把這些看起來秘密的想法都寫在本子上或者電子便籤裡,並且找些對症的書來看,儘快擺脫負面情緒。
結語:
美國南弗羅裡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納森·羅滕伯格,年輕時曾經得過重度抑鬱症。因此,他開始研究這種症狀。他認為,情緒是行動的組織者和調節者,低落情緒將焦點放在威脅和障礙上。
當一個人長期被挫敗感所籠罩時,是很難快樂的,因為他每天的關注點都在無價值感上。so,對於寶媽們來說,一旦意識到情緒不對,就要及時排解,而不是憋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