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

2020-12-15 華圖教師網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9-07 14:57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國考教師證交流群4 458216402

備考推薦: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名師輔導課程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50多年,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礎教育課程也在不斷改革。但是,眾多的教育工作者,經過與外國的對比.發現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教育觀念滯後,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需求。(2)課程目標註重知識技能取向。過於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習態度的培養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養成,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3)部分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過於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以致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了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4)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6)課程評價過分強調教育的選拔功能,過於強調學生學業考試成績,評價標準單一.忽視了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促進發展等功能。(7)課程管理過於集中,課程管理缺乏靈活性、開放性.不能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質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難.許多地方「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紮實實」。教育與時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要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體目標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倡導建構的學習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

(一)重構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指在學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將所有課程類型或具體科目組織在一起所形成的課程體系的結構形態。

1.重建新的課程結構的要求

(1)強調綜合性,克服學科門類過多、相互獨立的傾向。

(2)加強選擇性,以適應地方、學校、學生發展的多樣化要求。①課程結構要適應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異,必須具有一定的變通性。②課程結構要適應不同學校的特點,體現選擇性。③課程結構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完善選修制。

(3)確保均衡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①學習領域或學科與活動的規劃、設計應體現全面、均衡的原則。②學習領域或學科與活動的課時安排應體現均衡性,而絕不是平均分配。③課程內容的選擇也要體現均衡的原則。

2.重構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的具體做法

(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2)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原則:①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②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④善於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

(二)由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制定國家課程標準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三)教學過程的改革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有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聽講座、參觀;選題(與生活直接相關);組織課題組,定計劃;研究;處理結果.撰寫報告:交流研討。

2.信息技術的普通應用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四)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材開發與管理

教材改革應有利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於學生探究,並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

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並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

完善基礎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實現教材的高質量與多樣化。

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政策.鼓勵有關機構、出版部門等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組織編寫中小學教材。建立教材編寫的核准制度,教材編寫者應根據教育部《關於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向教育部申報,經資格核准通過後,方可編寫。完善教材審查制度,除經教育部授權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外.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課程的教材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地方教材須經省級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教材審查實行編審分離。

改革中小學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單一渠道發行的體制,嚴格遵循中小學教材版式的國家標準。教材的出版和發行試行公開競標,國家免費提供的經濟適用型教材實行政府採購,保證教材質量,降低價格。

加強對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門定期向學校和社會公布經審查通過的中小學教材目錄,並逐步建立教材評價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門及專家指導下的教材選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嚴禁以不正當競爭手段推銷教材。

(五)發展性評價為主的課程評價

1.基本理念

(1)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

(2)評價提供的是強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導,旨在促進發展;

(3)評價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的發展:

(4)評價主體互動化:

(5)評價內容多元化;

(6)評價過程動態化。

2.功能

反饋調節的功能;展示激勵的功能;反思總結的功能;記錄成長的功能;積極導向的功能。

3.內容和目標——構建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評價體系

(1)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首先,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①學科學習目標——以各科課程標準為依據;②一般性發展目標.包括學會學習的技能、擴充並整合知識、溝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個人與社會責任等。

其次,設計評價工具,如:學業成績評價表、學習過程評價表和學習態度評價表。

再次,搜集和分析反映學習情況的數據和證據。通過標準化考試,學生工作樣例,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和調查、訪談等搜集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和證據,再對搜集到的數據和證據進行分析,形成學習情況報告,客觀描述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

最後.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並制訂改進計劃。

(2)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

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

(六)、構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

(一)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將課程目標定位於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實現,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接受終身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二)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均衡化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單一的狀況,設置多樣化的課程類型,除學科課程外,開設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均衡科目結構,使傳統優勢學科的比例適當降低。使得課程結構中各科目間的比例較為均衡。同時,有利於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增強地方和學校對課程的選擇權.給予選修課程及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改變課程內容的繁、難、偏、舊的狀況

在課程內容上,既要體現學科的基礎性,又要及時反映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既要精簡內容,又要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繫。

(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改變長期以來接受學習的單一化、絕對化模式,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改變課程管理方式,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改變過去國家集中管理課程的狀況。賦予地方和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調動地方和學校主動開發和建設課程的積極性。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六)改善課程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和全面的評價

鼓勵在教學中採用多種評價手段,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評價,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有效手段。

相關推薦:

》》2016年教師資格證國考筆試輔導課程

》》教師資格筆試備考資料模擬試題

責任編輯:lmj18

<上一頁1下一頁>

相關焦點

  • 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預測歸納——教育基礎
    考點二十 我國近現代的小學教育考點預測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南洋公學中的外院由( )創辦。我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義務教育的開始: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定設初等小學堂,入學對象為7歲兒童,修業年限為5年,並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考點二十一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考點歸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是( )。
  • 2019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考點精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3、CIPP評價模式是指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的縮寫4、CSE評價模式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1、三維目標觀:即教學的目標是知識技能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具體目標: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白皮書-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白皮書-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筆試時間為11月2號,考生們可以安排好時間準備教資筆試備考,為方便廣大教師資格考生考試,小編也將為大家整理教資備考資料、模擬試題更、輔導課程等,更多詳情可關注
  • 教師資格考試乾貨《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二章中學課程選擇題考點
    我發的上一篇開頭提到,簡要給大家概括一下每章大題的考點,還有兩章我留到了今天,一個是中學生的發展心理,還有一個是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班集體的概念,班集體的基本特徵,有效的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的方法,社會助長,非正式群體的影響,成功的師生溝通中,教師應該遵循的心理學原則,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課堂問題行為的性質,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教師威信的作用,教師微信形成的主觀條件,建立教師微信的途徑,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師成長曆程
  •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核心考點:小學組織...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核心考點:小學組織與運行 http://www.hteacher.net 2016-10-10 10:31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熱門考點:1.1
    備考推薦:2015年教師資格國考筆試網絡課程第一章 教育基礎內容簡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論、教師發展、小學組織與運行等基礎知識,能夠針對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
    【考點十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 ;【考點十八】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途徑:師範教育,入職培訓,在職培訓,自我教育)(1)觀摩和分析教師的教學活動(2)開展微格教學(3)進行專門訓練(4)反思教學經驗(5)教師成長記錄袋。
  • 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考點:教育觀(三)
    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考點:教育觀(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10-16 13:33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甘肅省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誰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小學
    2018上半年甘肅省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誰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小學 2018甘肅省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現已開啟備考模式,為了幫助考生們在比較好的備考教師資格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備考資料,下面是2018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備考資料
  •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核心考點:教學實施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核心考點:教學實施 http://www.hteacher.net 2016-10-14 15:17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 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探索
    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回顧 (一)新 中國 成立前基礎教育課程的六次改革 1.洋務運動。洋務派主張「新教育」,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觀,開辦洋學堂,派遣留學生。1956年國家正式發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套中小學教科書,這套教材 理論 性有所加強,特別注意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 3.1958~1965年。這一時期是我國 經濟 發展 的重要時期,同時也左傾思想 影響 萌芽的時期。1958年「大躍進」引發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縮短學制,精簡課程,增加勞動,注重思想教育。還出現了多種學制的改革試驗。
  • 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地(上)
    芬蘭教育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之一,其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整體表現一直名列前茅。芬蘭自2014年發布新一輪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開始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其中「基於現象的教學」吸引了全球關注,甚至有報導稱芬蘭將取消學科教學。那麼,什麼是「基於現象的教學」?芬蘭到底如何實施現象教學?
  • 教育部關於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
    附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二〇〇一年六月八日附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 2014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試題--《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關注江西華圖官方微信(jxhuatu),新浪微博@江西華圖官方、@江西華圖教師考試網,獲取最新考試資訊。   江西教師考試網同步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招聘信息:2014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試題--《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講解-我國最早的近代小學
    在我國近現代小學教育草創時期,一直存在著兩所有標誌意義的學校:正蒙書院和南洋公學,這兩所學校在考試中的問法也非常微妙,考生稍不留神就會出錯,下面我們就具體問題,結合具體史實來進行辨析。問法1:下列哪所學校拉開了我國近代小學教育改革的帷幕( )。正確答案:上海正蒙書院問法2: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是( )。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模塊(一)教育基礎
    考點二十 我國近現代的小學教育考點預測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南洋公學中的外院由( )創辦。我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義務教育的開始: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定設初等小學堂,入學對象為7歲兒童,修業年限為5年,並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考點二十一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考點歸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是( )。
  •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 http://www.hteacher.net 2017-06-06 11:36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解析
    考情分析:小學教師資格科目二考試題型題量分布為:單選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教學設計;小學科目二分為教育基礎知識、小學課程、小學教學、小學生學習心理、小學生發展心理、小學生心理學輔導等幾部分內容。首先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教育基礎知識的部分考點。
  • 加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 紮實做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其次,在當前突出地強調課程改革,又因為我國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建國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顯成就。最近一次比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80年代後期至 90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現行的體系。這次改革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