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的上一篇開頭提到,簡要給大家概括一下每章大題的考點,還有兩章我留到了今天,一個是中學生的發展心理,還有一個是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最近真的太忙啦,文章發的有點慢,望小可愛們體諒)
中學生的發展心理:
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關係,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內容,知覺的選擇性,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如何在教學中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想像,情感和情緒的關係,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壓力產生的來源,流體智力,晶體智力,多元智力理論對教育的意義,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重點看遺傳與營養),人格的特徵,氣質的四種類型,針對學生的氣質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良好的性格培養方法,氣質與性格的關係,認知差異的教育意義,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班集體的概念,班集體的基本特徵,有效的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的方法,社會助長,非正式群體的影響,成功的師生溝通中,教師應該遵循的心理學原則,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課堂問題行為的性質,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教師威信的作用,教師微信形成的主觀條件,建立教師微信的途徑,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師成長曆程。
中學課程內容相對較少,今天給大家把選擇題考點奉上!!!(第二章)
1,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
學生中心課程基本主張:經驗論,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論(一切學習都要通過做,由做而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主動作業論,課程組織的心理順序論。局限性是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限制了學生主體的發展。
2,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要素主義課程理論,永恆主義課程理論)
活動課程理論是和結構主義理論相對立的一種課程理論。
3,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兒童發展,社會需求,學科特徵。
4,學科課程的概念。
5,活動課程也稱經驗課程,是以學生的主體性經驗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杜威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三中心:兒童,活動,經驗。
6,綜合課程的形式: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
7,地方課程
地方課程是一種為突出地方特色與地方文化,滿足地方發展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具有區域性、本土性的特點。
8,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選擇題出題的話會讓你判斷,給出一種情況,讓你選屬於哪種課程,要把隱性課程的表現形式搞清楚)
杜威的附帶學習(連帶學習),搞清楚定義
9、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
10、課程內容: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學過程中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的問題,它規定以什麼樣的教育內容來培養新一代,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的文本形式依次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與教科書。
11、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12、教材的組織和編排方式(螺旋式排列:重複出現,逐步擴展,螺旋式上升的排列方式)
13、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廣義的課程資源包括形成課程的直接要素來源和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14、課程目標
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理論:認知,情感,動作技能領域。
15、課程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泰勒
16、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17、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
18、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19、高中階段以分科課程為主,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部分組成。
複習的時候還要廣泛涉獵喲!考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