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02:37
2020年9月10日教師節,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收到了特殊的教師節禮物——4件修復完好、神採奕奕的動物標本。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剪輯 鄒橋(02:37)
四件「高齡」標本——豹貓、白額雁、獼猴和羊——煥然一新回到課堂。
9月10日教師節,102歲的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收到了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的特殊的節日禮物——4件修復完好、神採奕奕的動物標本。
白額雁標本修復前後對比。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這些標本是林有禹的牽掛,是他當年親手製作的教學標本,有些已經有60多年歷史。
當天,館方代表正式將這些標本歸還校方,並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蝴蝶標本製作體驗課,完成了林有禹的心願。
2020年7月初正值超長梅雨季,林有禹十分惦記學校裡他親手製作的「高齡」教具標本,他通過媒體呼籲專業人士能夠加入到動物標本修復中,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自然科學。
上海自然博物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派標本師赴上海市實驗小學查看標本現狀,並表示將無償修復部分標本,還百歲特級教師心願。
經過充分討論,上海自然博物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決定對豹貓、白額雁、獼猴、羊四件標本進行無償修復,前三件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他們針對每個標本的不同情況,制定了庫房冷凍、防蟲防黴、毛色還原、面部修整等一系列專業的修複方案。
羊標本修復前後對比。
經歷了整整36天,標本師們進行精細化的清理與修復工作。以小羊的耳部塑形為例,經歷了雨季的標本嚴重發黴,耳朵折損。
標本師對這件標本進行「洗剪吹」服務,去黴清洗吹乾,然後用溼棉花塞在耳根部,再用溼紗布包住全耳,反覆溼潤數次將其軟化,再用事先裁剪好的塑料片和夾子給耳部「凹造型」,數日後即可乾燥固定。經過修復,小羊垂下去的耳朵重新立了起來。
而白額雁的主要問題是掉毛和褪色,由於蟲蛀腹部部分毛根掉落,標本師將雁毛一根一根粘回,並用鑷子將羽毛層層捋順,還原鳥類羽毛原有的紋路。在褪色嚴重的嘴部和腳蹼,標本師為其添上了新色彩,使白額雁整體看來富有生機。
修復難度最大的要數獼猴,由於當時技術所限,猴子手掌腳掌蟲蛀嚴重,標本師們只能「修舊如舊」,盡最大的努力還原獼猴原有的特徵。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這些標本是面向孩子的教學用具,自博館在修復中使用的防黴劑、增亮劑、顏料等全都是環保新材料,對人體和環境沒有毒害。
標本修復交接儀式
在簡短的標本移交儀式上,林有禹通過視頻表達了對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感謝。在校方看來,修復這些當年林有禹親手製作的教學標本,是一種精神的傳承,為的是讓年輕教師學習老前輩的敬業精神,熱愛教育立德樹人,也讓更多的孩子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和科學的魅力。
5年級的中隊長邵依馨說,以前只覺得標本看著很像,經過了這個別開生面的教師節活動,感覺到了標本讓自己更好地認識動物,一些圖片沒有的細節都能在標本裡學習到。
活動最後,上海自然博物館還為16名小學高年級學生帶來了一堂標本製作體驗課。
課程全面介紹了動物標本的分類和製作方法,平時深藏在背後辛勞的標本修復師成了講臺上的老師,並以蝴蝶標本為例指導同學們動手操作。孩子們通過近距離地觀賞和製作,激發了對大自然的好奇心,也了解到博物館採集、收藏、研究、展示等工作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鄭浩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