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教師節當天,102歲的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收到了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特殊的節日禮物——4件修復完好、神採奕奕的動物標本。
這些標本可是林老先生的牽掛,是老人當年親手製作的教學標本,有些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當天,館方代表正式將這些修復的標本歸還校方,完成了百歲特級教師的心願。
很多人對動物標本的修復感到好奇:動物標本還能修?要怎麼修?真可以恢復如初嗎?
為什麼要製作動物標本?
動物標本的作用是為了還原動物在現實中的生態。作為教學工具,可為科學研究提供實物信息。同時作為博物館展品,可作為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工具。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標本製作師張湯銘表示,標本製作講究還原真實情況。比如:羊日常是什麼樣子,獼猴平日裡會做什麼樣的動作,這些都體現在標本的「姿態把控」上。這個過程不需要藝術誇張,而需要講科學、講現實。
林老先生的標本的保存情況如何?
張湯銘表示,林老師當年製作的這幾件動物標本相當好,均採用了當時先進的製作工藝。但由於年代久遠,標本有一定程度的自然老化和損壞。
首先,工作人員將4件標本進行72小時的超低溫冷凍,這是所有進入自然博物館的標本的必經程序,目的就是殺滅它們身上可能存在的蟲子和蟲卵。隨後,工作人員對標本進行了初步檢查,發現小羊標本的耳朵下垂變形,豹貓的眼睛失去了光澤,獼猴遭到蟲腐,白額雁的羽毛髮生掉落。
張湯銘介紹,當年林老師為豹貓標本選擇了傳統的義眼,這種義眼在長時間存放後會黯淡無光;同時,吻部等地方的光澤也都已經沒有了,其毛髮也呈現出不良狀態。白額雁的喙部以及腳掌的顏色幾乎掉完了,由於蟲蛀導致毛根缺失,羽毛一碰就會往下掉。而獼猴標本由於指骨和部分肌肉沒有去除乾淨,導致手掌和腳掌部分蟲腐非常嚴重。
修舊如舊 修復過程不簡單
在修復標本的過程中,張湯銘表示,白額雁羽毛的回粘是一大困難。工作人員需要為白額雁選擇合適的羽毛,毛的紋理、顏色過渡,都要符合其自然生態,不能選腹部的毛去補背上的毛。為了修舊如舊,工作人員沒有使用新的材料,而是使用了標本本身的羽毛,從其它不是很顯眼的地方移植了一片毛,去掩蓋那些羽毛掉落的地方。
而後是梳理羽毛階段。張湯銘表示,梳理羽毛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正常做一件鳥類標本,在理毛這個程序上要花兩到三天的時間。難度在於要把每片毛都理順,這是一個非常費時間、非常費功夫的活。
張湯銘認為,標本修復就是要修舊如舊。如果把老標本修成像剛剛做好的新標本一樣沒有老的味道,那便失去了意義。
監製:楊超
記者:楊揚
編輯: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