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去過博物館,看到櫥窗裡展示的栩栩如生的標本,大家是不是都會忍不住發出感嘆:簡直就像活的一樣!
同時也不免產生疑問:這些仿佛下一秒就會動起來的標本,究竟是如何製作的呢?
標本一直是博物館展櫃中的重要角色,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小編就帶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製作標本。(不只是活物標本,還有一些是我們平時在家就能製作的標本哦~)
家裡也能做的「植物標本」
對於熱愛植物的小夥伴而言,製作植物乾燥標本絕對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製作植物標本不僅可以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保存下來,還能收穫一個高顏值的裝飾品。
植物乾燥標本的製作過程比較簡單,想嘗試的小夥伴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葉子,比如常見的楓葉、銀杏葉、桉葉等。
新鮮的植物通常含有較多的水分,所以需要對它們進行乾燥處理。
用吸水的紙張或紗布將植物夾在中間,放到平整的重物之下,大概5~6天後取出。
為了避免標本被蟲子蛀蝕破壞,還需要對乾燥的植物進行消毒:將經過乾燥處理的標本放在消毒室內,利用氣燻法殺蟲。
最後將植物固定到臺紙上根據需要做好標註,或者直接將植物的葉片塑封成型,也可以將標本置於裱框內,方便展示。
除了最基本的植物乾燥標本之外,還有一種可以完整保留樹葉脈絡的葉脈標本,這種葉脈標本不僅可以觀察葉脈走形,還能將做好的葉脈標本製成高顏值的工藝品。
製作葉脈標本需要選擇葉片較厚、葉脈較粗的葉片。
將葉片放到1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煮到水的顏色變深,在水流下用牙刷輕刷,葉脈周圍的葉肉會變得容易脫落,而強韌的葉脈部分可以得到保留。
之後,將松香、顏料和調漆水調勻後塗到葉脈上,晾乾後就可以得到一個好看的葉脈標本了。
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標本用作書籤或者裝飾,絕對獨特又顏值爆表。
日本的藝術家還把葉脈標本做成各種碗形的藝術品,為原本普通的器具賦予了「生命」。
簡單又漂亮的「昆蟲針插標本」
自然科學課上,大家都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過昆蟲標本,針插法是昆蟲標本中最常用的製作方法。
製作好的昆蟲標本還可以與植物乾燥標本一起組成昆蟲生態景箱,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用針插法製作昆蟲標本,首先要根據昆蟲的大小選擇合適的昆蟲針,常見的蝴蝶一般選用3號針,小型的昆蟲如蚊子只要0號針就可以了。
插針的位置一般選在昆蟲中胸右側,插入深度一般以針長的1/3穿過蟲身為宜。
插針固定完成後,還要對昆蟲進行展翅或者姿勢調整。將翅膀和身體各部位調整到理想位置之後,再用展翅板或整姿板進行壓制固定。
上述操作完成後,將標本放入50℃的定溫箱中烘1個星期左右就可以了。想在家中嘗試製作的朋友如果沒有定溫箱也可以用日曬法或者烘衣機代替。
把做好的標本放入標本盒中,在通風乾燥的環境下保存,就能長時間地欣賞了。
最受研究者歡迎的「浸制標本」
浸制標本是利用保存液來進行防腐的標本,它能夠清晰地顯示生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和生物學領域。
製作標本時,為了避免器官因保存液不能及時滲入而腐敗,可以先用注射器注入10%的福馬林進行防腐處理。
然後注射乙酸乙酯,排空血管中的血液。在水中向器官內注射自凝的粉劑,借用水的浮力使器官保持自然形狀。
接下來可以用強酸腐蝕掉不需要的組織,只保留需要部分的鑄型標本。
最後,將標本的各部用細線固定並放到合適的標本瓶中,再導入保存液(通常為5%的工業甲醛)就完成啦!
栩栩如生的「剝製標本」
我們經常在各種動物博物館中看到這樣的動物標本,動物死後,標本製作師將它們的皮剝下,並進行處理,最後讓它們重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要製作剝製標本,首先要對剛剛死去的小動物進行仔細的清潔。
接下來要對動物的屍體進行解剖,將皮膚與軀體分離。然後用鞣製液浸泡皮膚,同時塗抹防腐劑。
最後用石膏或雕塑土重塑動物的軀體,將鞣製好的動物皮膚套到重塑的動物模型上,乾燥一段時間後,再對標本的形態進行最後的調整。
剝製標本的製作過程看似簡單,但對標本製作師的要求極高,他們必須對動物生前的生活狀態十分了解,才能把一塊塊皮膚還原成我們看到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變成標本界的「泥石流」。
圖為1731年一名從未見過活獅子的標本師為瑞典國王製作的獅子標本
神秘的「骨骼染色標本」
動物的透明骨骼標本中,骨骼會因為成分的不同而呈現出紅藍兩色,它原本是生物學領域用來研究動物骨骼構造、功能形態、親緣關係和演化過程的工具。
近年來,骨骼染色標本所具有的那份神秘又特殊的美感使它們越來越受到普通大眾的歡迎。那麼,這種兼具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標本是如何製作的呢?
透明骨骼標本只能用動物的胚胎、幼體或者亞成體製作,已經成年的動物骨骼無法染色或者非常難染色,肌肉也很難進行透明處理,製作成功率非常低。
圖片來源於書籍《透視·魚》
首先,用10%的福馬林將動物屍體浸泡約1周的時間,再對其進行脫水固定。洗掉福馬林之後,用0.1%的雙氧水對屍體進行脫色處理。
然後用亞裡西安藍染劑浸泡標本,對軟骨進行染色。接下來,用胰蛋白酶將標本處理至稍見骨骼後,加入硬骨染劑,此時標本呈現紅藍交替的半透明感。
染色完成後,還需要用氫氧化鉀甘油溶液對標本進行染劑脫色和肌肉透明化處理。
最後,將標本浸泡在純甘油中進行長期保存。
美到逆天的「玻璃標本模型」
最後要向大家介紹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標本,因為它們全都是用玻璃製作的。
但是它們卻憑藉著準確的細節在歷史上發揮了生物學教具的功能,而且每一件都是絕美的藝術品。
早在1887-1936年間,一對從事精細玻璃製品加工的德國父子Leopold Blaschka與Rudolf Blaschka就開始製造玻璃仿真生物了,它們還受邀為當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愛好植物學的貴族製造了植物和海洋生物的仿真模型。
玻璃標本模型的製作需要人工吹制,然後在透明的玻璃模型上用顏料上色,這樣做不僅可以很好地呈現生物的三維形態,顏色和形態也比實物標本保持得更久。
直到現在,也依然有藝術家偏愛玻璃的質感,熱衷於用玻璃製作各種海洋生物的仿真模型,只不過這些作品的生物學教具作用已經逐漸淡化,更像是借用玻璃體現生命之美的藝術品了。
在我們的前期文章中,還為大家介紹過樹脂標本的製作,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翻閱往期文章。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是不是對各類標本的製作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如果你不能親手製作標本,不如就去附近的博物館和它們來個美麗的「約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