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前學習困擾課堂,特級教師各放大招
不管從前,還是現在,老師們有句口頭禪一直改不掉:「記住了沒?」希望學生把課堂上教的東西都記下來。但是上周末,在丁杭纓名師智慧空間站教學展示活動中,居然有老師反其道而行之——省特級教師俞正強,鄭重其事拜託一群三年級小學生:「請大家把之前學過的東西忘掉。」
到底出了啥事?杭州長江實驗小學校長、省特級教師丁杭纓,一邊聽課,一邊向錢報記者解釋:「俞老師今天要講『認識平均數』,結果全班超過半數同學,都能一下報出計算平均數的公式。因為之前在課外培訓機構學過了。」
類似的超前學習如今相當普遍,已經給校內課堂教學造成了困擾。面對一半啥都知道的學生,和另一半仍是一張白紙的孩子,該怎麼教?這是老師們這些年來遇到的新問題。丁杭纓發起此次活動的目的,正是和同行們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
俞老師琢磨出的方法是「歸零」,讓上過培訓班的孩子忘掉公式和解題方法,重新認識平均數。他這麼做的理由是:「以數學為例,培訓機構往往只將公式與解題方法一股腦灌輸給孩子,卻忽略了最本質的概念。前兩者是模仿,後者才是創新的關鍵。小學教育決定未來,長此以往,未來中國很難出現傑出科學家和發明家。所以我認為,學校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把概念講透。比如,在讓孩子們求平均數前,應該先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平均數。」
作為數學特級老師,丁杭纓放的大招是「溫故而知新」。活動現場,她給四年級小學生上了一堂「三角形的認識」,一開始講的卻是之前已經教過的平行四邊形。「因為知識有連續性,數學概念本身就是一環套一環的。要追蹤數學概念是怎麼來的,老師勢必要從源頭開始講。」她解釋說。
她的徒弟,長江實驗小學數學老師金宏用的辦法是「數學魔術」——讀心術,根據兩個數的「和」猜到這兩個是什麼圖形。張老師的課,沒有教學生怎麼變魔術,而是帶著學生去破解魔術的秘密,為什麼能根據兩個數的「和」猜到這兩個是什麼圖形?它們之間有什麼規律可循?
「數學魔術背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讓學生分析、比較、概括、推理,不僅有趣,而且大家是同一起跑線,包括上過培訓班的孩子。」丁杭纓透露,目前該校已經開始推廣包括數學魔術在內的數學拓展類課程,像有趣的數學閱讀、數學遊戲等等,作為小學數學學習的一種拓展,效果不錯。
除了在學習內容上進行拓展,長江實驗小學的數學老師們還對學習方式、學習地點做拓展。比如,張園老師的全景課堂,就用pad來上課;又比如,學校建了「π空間站」,有時讓學生們換個地方上課,他們都會覺得數學是有趣的。(記者沈蒙和)
(責編:鍾鑫(實習生)、熊旭)
教育部今年將完成對直屬高校直屬單位巡視全覆蓋教育部日前印發的《2017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要點及直屬機關任務分工方案》顯示,教育部黨組今年將對9所直屬高校和5家直屬單位進行巡視,在十九大召開之前完成對直屬單位、直屬高校巡視全覆蓋。【詳細】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 根據《意見》實施改革後,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採取聯合評審的方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