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伊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口頭演唱的歌曲,也是中國傳統音樂表現形式中最早出現的一個藝術種類。早在遠古時期,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出現,民歌就以短小精悍、易於傳唱等特點,率先成為先民們抒發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肅州民歌是肅州人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為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和願望的歌曲藝術,它深受人民群眾的熱愛。
酒泉市肅州區自西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以來,這裡就是經濟發達、商貿興盛、文化繁榮的前沿,東西各民族的文化大碰撞大交融,衍生出富含各種地方因子的肅州文化,其中肅州民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它們代代相傳,或傳承或變異,或湮滅或流失,或不斷產生新的民歌。
肅州民歌是肅州的「詩經」,它由肅州人民群眾即興編創、口頭傳唱,反映當地人民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的歌曲藝術。其曲調古樸無華,詼諧風趣,簡爽而不失淳厚,歌詞真切細膩,寓摯烈於含蓄之中,很好地承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尤其在「比」上有其獨到之處,令人反覆詠嘆、餘味無窮。肅州民歌以三弦琴或二胡伴奏,主要分布在農村,流傳在城區以北的果園鄉、銀達鎮、臨水鄉等泉水片和城區以南的屯升鄉、豐樂鄉、西洞鎮等洪水片,因地域各異,南北風俗不同,流行的民歌唱法、內容和形式特點也不同。
存留至今並收集成書的肅州民歌約有數百首,從中可以為肅州移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例證。肅州民歌曲目大多簡單、平緩、單調,旋律起伏不大,然而歌詞段落很多,內容也常常按時間順序,如月份、季節或階段等來安排。肅州民歌具有易唱易記的特點,歌詞內容豐富,樂曲簡單明快,雜糅性、包容性、通俗性、地方性、隨意性、即興性、傳承性、現實性、變異性、群眾性、廣泛性都很強。
肅州民歌按題材大致可以分為勞動類、愛情類和生活類三大類,和有關婚姻題材的歌,在酒泉民歌中佔有很大比重。作品有:《茉莉花》《繡香袋》《小貨郎轉擔》《十杯子酒兒》《大保媒》《檀香女種瓜》《十勸人》《小兒子出兵》《六月花》《嫁女》《老鼠告狀》《十裡亭》《割韭菜》《砸煙燈》《小放牛》《釘缸》《十八摸》《珍珠倒捲簾》《下四川》《大賜福》《姐兒擺燈》《織手巾》《旱船曲》《猜花曲》《花燈》。
現年74歲的孫進仁為肅州民歌的傳承人,他是肅州區東洞鄉石灰窯村七組村民。在過去的歲月裡,孫進仁在農業生產勞動中不忘文藝愛好,慢慢練會了拉二胡,多年來在自娛自樂中拉二胡為唱民歌伴奏。他根據酒泉「肅州民歌」改編創作的歌舞《十朵花》《肅州韻》在許多場合演出,受到廣泛好評,參加酒泉市肅州區文藝調演獲多項獎勵。他還組織人力整理編纂了《肅州民歌》一書,並公開出版發行。
民歌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它就像一扇窗,供人們尋找傳統文化的記憶。古城肅州,祁連雪山的孕育讓這座昔日的絲路重鎮,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遺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民歌,在浩如煙海的歲月變遷中磨礪、沉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