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州民歌像一扇窗,供人們尋找民間文化的記憶

2021-01-07 隴上非遺

作者:唐伊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口頭演唱的歌曲,也是中國傳統音樂表現形式中最早出現的一個藝術種類。早在遠古時期,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出現,民歌就以短小精悍、易於傳唱等特點,率先成為先民們抒發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肅州民歌是肅州人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為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和願望的歌曲藝術,它深受人民群眾的熱愛。

酒泉市肅州區自西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以來,這裡就是經濟發達、商貿興盛、文化繁榮的前沿,東西各民族的文化大碰撞大交融,衍生出富含各種地方因子的肅州文化,其中肅州民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它們代代相傳,或傳承或變異,或湮滅或流失,或不斷產生新的民歌。

肅州民歌是肅州的「詩經」,它由肅州人民群眾即興編創、口頭傳唱,反映當地人民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的歌曲藝術。其曲調古樸無華,詼諧風趣,簡爽而不失淳厚,歌詞真切細膩,寓摯烈於含蓄之中,很好地承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尤其在「比」上有其獨到之處,令人反覆詠嘆、餘味無窮。肅州民歌以三弦琴或二胡伴奏,主要分布在農村,流傳在城區以北的果園鄉、銀達鎮、臨水鄉等泉水片和城區以南的屯升鄉、豐樂鄉、西洞鎮等洪水片,因地域各異,南北風俗不同,流行的民歌唱法、內容和形式特點也不同。

存留至今並收集成書的肅州民歌約有數百首,從中可以為肅州移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例證。肅州民歌曲目大多簡單、平緩、單調,旋律起伏不大,然而歌詞段落很多,內容也常常按時間順序,如月份、季節或階段等來安排。肅州民歌具有易唱易記的特點,歌詞內容豐富,樂曲簡單明快,雜糅性、包容性、通俗性、地方性、隨意性、即興性、傳承性、現實性、變異性、群眾性、廣泛性都很強。

肅州民歌按題材大致可以分為勞動類、愛情類和生活類三大類,和有關婚姻題材的歌,在酒泉民歌中佔有很大比重。作品有:《茉莉花》《繡香袋》《小貨郎轉擔》《十杯子酒兒》《大保媒》《檀香女種瓜》《十勸人》《小兒子出兵》《六月花》《嫁女》《老鼠告狀》《十裡亭》《割韭菜》《砸煙燈》《小放牛》《釘缸》《十八摸》《珍珠倒捲簾》《下四川》《大賜福》《姐兒擺燈》《織手巾》《旱船曲》《猜花曲》《花燈》。

現年74歲的孫進仁為肅州民歌的傳承人,他是肅州區東洞鄉石灰窯村七組村民。在過去的歲月裡,孫進仁在農業生產勞動中不忘文藝愛好,慢慢練會了拉二胡,多年來在自娛自樂中拉二胡為唱民歌伴奏。他根據酒泉「肅州民歌」改編創作的歌舞《十朵花》《肅州韻》在許多場合演出,受到廣泛好評,參加酒泉市肅州區文藝調演獲多項獎勵。他還組織人力整理編纂了《肅州民歌》一書,並公開出版發行。

民歌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它就像一扇窗,供人們尋找傳統文化的記憶。古城肅州,祁連雪山的孕育讓這座昔日的絲路重鎮,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遺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民歌,在浩如煙海的歲月變遷中磨礪、沉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相關焦點

  • 開一扇窗,讓美玉走進來
    窗景,如詩窗,是屋舍的眼睛清風,明月,一窗美景四季輪迴玉石,如詞玉,是人們的寄託如果把成功的園林作品比成一首好詩,窗則是它的警詞佳句。窗戶有很多美好寓意,因此人們會在窗戶上雕刻出各種有吉祥寓意的圖案,裝飾的同時也寄託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 一扇窗包納四季美景
    ,蘊涵濃鬱的嶺南海洋文化氣氛。這扇套色福壽窗內竟鑲嵌有紅、黃、藍、綠、紫、金六色玻璃,窗扇的中央裝飾著白底磨砂花卉圖案玻璃畫,四角伴以傳統的蝙蝠紋飾,取增福添壽的寓意。故事:為看四季景,造個四季窗透過一扇扇窗花,還可以看到「四季」,餘蔭山房就有這樣的窗。
  • 一扇窗,三條命!
    一扇窗,三條命!>引發廣泛網友關注(視頻來源:南國早報)發生火災的是一棟六層居民樓的第五層滾滾濃煙從窗戶飄出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抱著一名小孩已經從防盜網的逃生窗爬出窗臺外三人已經全身被燻黑
  • 玉石之美:開一扇窗,讓美玉走進來
    ——宋·歐陽澈《踏莎行》窗景,如詩窗,是屋舍的眼睛清風,明月,一窗美景四季輪迴玉石,如詞玉,是人們的寄託窗戶有很多美好寓意,因此人們會在窗戶上雕刻出各種有吉祥寓意的圖案,裝飾的同時也寄託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 生活需要一扇窗、一座小院、一棵樹,不是田園生活,而是真實生活
    我回答:「需要一扇窗、一座小院、一棵樹。」朋友又問:「那人生需要什麼?」我回答:「也是一扇窗、一座小院、一顆樹。」朋友笑了笑,說:「你這是想過田園生活,還是想過隱居生活呀。」01一扇窗在我看來,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是沒有靈魂的,我的房間裡必須要有一扇窗,還必須是一扇能夠看到風景的窗,不能是一扇面對著牆的窗,因為當你抬頭看窗外時
  • 商南的民歌
    民歌,是民間歌曲、歌謠的總稱和簡稱;用曲調演唱者為歌,無曲誦者為謠。它是民間世代廣泛流傳的歌曲,是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集體智慧的民族傳統文化結晶,是直接表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願望的詩歌,也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文章合時而著,詩歌合時而作」。
  • 每一扇窗都是一個取景框,喜歡的是窗外風景,愛的是窗內的生活
    心中渴望家裡能有一面風景很好的大窗,打開窗戶,可以聞到幸福晴朗的芬芳。小熙覺得,如果每天在家裡也能有美景可欣賞,居家的幸福感應該會大大提升。現實中窗戶每家都不缺,但是卻很難有美景在窗外。不過有人就是有如此幸運,每個房間都有一扇看得見美景的窗,這該是多麼美好的房子呀,一起來看看。
  • 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民間歌曲——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印象 陝北民歌是流行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各類民間歌曲的統稱。 作為陝北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陝北民歌形成時間較早,如民歌信天遊即產生於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形,成為中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 為寧波當代藝術打開一扇窗
    本次群展邀請到四位在寧波出生、工作、生活的青年藝術家,與四位在寧波這座城市有不同程度文化交流與互動的藝術家,共同來闡釋本次展覽的主題——共同經驗。    「畫廊本身就是記錄著的藝術史。」一間畫廊藝術總監、聯合創始人謝聰有一個為當代藝術做檔案的心願。他說:「作為藝術品流通的重要環節,畫廊自身就是一個業態歷史的見證者。」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烏拉特民歌主要流行在幕那山(烏拉山)周圍,包頭境內的蒙古族居住區、牧區,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居住區,烏拉特後旗蒙古族居住區。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 黃河的聲音《九曲》 讓民歌帶我們回家
    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我就想著,就曾經存在過的這些民間音樂呢,在今天,在我們這一代,或者說更年輕的這一代創作者身上還有多少痕跡,或者說它在起著怎樣的作用。 黃河本身也有九曲,正好我們九個現代歌手,來各自演唱他生命中,他生長曆程當中,經歷裡面的,這些地方上給他留下印象的,或者說留下記憶的這種民間的聲音。
  • 非遺|烏拉特民歌——歌聲遠琴聲顫,民族的記憶!
    >來自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烏拉特民歌要從烏拉特蒙古人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此定居生活講起1648年,烏拉特蒙古部落受秦朝指令遷徙到現今的烏拉特地區鎮守疆域,從而烏拉特民間文化藝術也將隨著遷徙流傳到西部,成為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微電影《啊格呀呀呆》譜寫民歌文化
    本色出演 體會原汁原味民歌魅力  微電影主要講述了羊倌歌王石佔明通過電視了解到《左權民歌匯·2019年國際民歌賽》即將在家鄉左權舉辦,而這引起了本就致力於發展民歌文化事業的石佔明也想為家鄉左權出一份力、為民歌傳承盡一份心的責任感。
  • 非遺文化欄目採編錄製《手扶欄杆》民歌,鄭月英和瞿玉娥演唱
    2019年7月14日早上10時許,電視「非遺文化欄目」在樂清湖廣會館文化驛站採編錄製樂清曾經盛行的民歌《手扶欄杆》,由虹橋民間音樂歌手鄭月英、瞿玉娥演唱。「手扶欄杆」被誤傳「西湖欄杆」,這民歌曾經流行,現可打造精品)的內容。
  • 職業教育為折翼天使打開一扇窗
    職業教育為折翼天使打開一扇窗——安徽亳州特教學校助力特殊群體孩子終身發展本報記者 王志鵬 通訊員 孫雨瑞這是一群折翼的「天使」。有的看不見「雪化後的那片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有的聽不到「燕在梁間呢喃」,有的不知何謂「人間四月天」。
  •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你就得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很早的時候,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同時為你打開一扇窗。」最初覺得這句話說得真好,還蠻有詩意。那個時候也沒有細想,只是想上帝的心腸怎麼那麼好,那麼仁慈寬厚,替人們考慮得那麼周到,無論如何也要給你留一條活路,絕不會置你於死地,一時間感覺幸福滿滿,一副不需要努力奮鬥的樣子。後來不斷地從網絡上讀到這句話,而且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尤其在一些「雞湯文字」中更是屢見不鮮,幾乎就是常客。
  • 【共有家園】「千裡歌路」建設與灕江流域民歌傳統的深度闡揚
    灕江流域的壯族民眾大體上記得先祖的來源,相當一部分村落保留壯族的花神崇拜、莫一大王信仰和傳唱民歌的風俗習慣,許多族譜記載了本宗族的血脈傳承,保留民族的歷史記憶和身份認同。或許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越是在相對封閉的地方,人們越需要一種超越自我而融入主流社會的心理趨向。因此,重構桂林—灕江流域文化體驗旅遊的當務之急是激活當地民眾的文化記憶。      在「千裡歌路」的格局中,灕江流域的漢、壯、苗、瑤各民族的民歌習俗是民歌文化體驗旅遊的取之不盡的資源。
  • 情牽山水間 功夫在歌外 歌唱家雷佳唱響民間歌謠
    事實上,她對這片熱土也有著深沉的愛,對為民族民間聲音立傳,心心念念。近幾年來,她流連於中華大地,輾轉於村寨草原,讓民間歌謠流轉於唇齒心靈。蕩漾山水間,遊吟民歌情,最終為那些人數最少的民族出一套歌曲典藏,是她在中國音樂學院師從彭麗媛教授攻讀聲樂博士,受導師啟發立下的志向。「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就是她近年汲取民間能量煥發出來的成果。
  • 陝北民歌博物館用最嘹亮的歌喉,「聲」情告白榆林大地!
    2008年6月,陝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陝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初次踏進陝北民歌博物館,便被這裡的獨特氣質所吸引。這裡仿佛就是一座承載並珍藏著陝北人文化記憶的寶藏。一幅幅艱難向前行的畫面,一件件古老的捕魚用具,一本本記錄船夫曲的民歌薈萃,不知承載了多少船夫的心酸與困苦,歡樂與難忘。信天遊 信天遊又稱為「順天遊」,也稱「山曲」,是陝北民間生產生活中一種即興歌唱的山歌。
  • 怎樣為孩子打開一扇窗認識世界找對興趣?褚君浩、張文宏這樣說
    今天(8月16日),「智能和戰疫」科學起跑線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談及之所以主編《病菌簡史》分冊,是希望家長幫孩子打開一扇窗,讓孩子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家長冒著高溫帶著孩子來到新書首發現場,就是能希望帶著孩子尋找他們的興趣點,讓孩子知道外面還有哪些風景、哪道風景是孩子自己最喜歡的。哪怕未來沒成就,這也沒關係,哪怕做好最普通、做最簡單的事,也是為社會做貢獻。」張文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