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烏拉特民歌——歌聲遠琴聲顫,民族的記憶!

2020-12-23 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

烏拉特民歌

為內蒙古自治區

烏拉特前旗、中旗、後旗民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烏拉特民歌——聚福.mp3

05:30來自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

烏拉特民歌

要從烏拉特蒙古人

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此定居生活講起

1648年,烏拉特蒙古部落受秦朝指令遷徙到現今的烏拉特地區鎮守疆域,從而烏拉特民間文化藝術也將隨著遷徙流傳到西部,成為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烏拉特民歌大部分從東北帶傳過來,並與隔河相居的鄂爾多斯民歌文化長期交流相溶出現了很多相似而相近的民歌。此後直到十八世紀上旬開始,烏拉特民歌以它起源、內容、唱腔、影響力等四種特殊風格與其他蒙古族部落民歌形成不同性質而流傳至今。

攝影/韓哈斯

烏拉特民歌起源

烏拉特古代民歌的八十一首詩歌長調出自於梅力更廟一、二、三世活佛之手,羅布桑黨比扎拉生(1717—1766)是著名的作家,是第三代傳教活佛聖徒,詞曲並編。他們編創的長短調民歌在烏拉特民間乃至內蒙古各地廣泛流傳至今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受鄂爾多斯民歌文化影響形成的老百姓自編自創的民歌。

烏拉特民歌內容

1840年以前的民歌叫古代民歌,長調詩歌的中心思想以佛教意念、祝願、讚揚喇嘛僧徒、達官貴人及父母恩德為主,而且還帶有哲學理念的深遠內涵,這種內容在其它地區民歌裡是罕見的。古代民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民歌、建國後的現代民歌,也就是說生活歌曲、紅火、花歌等,這些一般認為普通歌曲。

烏拉特民歌唱腔

長調民歌結構比較自由,各樂句之間的小節數不盡相同。節奏自由多變,多用徵調、羽調、宮調三個調式。

短調民歌結構較規整,樂句之間大體一致、多用宮、徵羽調、商調次之,歡樂愉悅、剛健有力、敘述性強。長短調民歌都五聲音階為常用。

烏拉特民歌主要流行地區

1、牟那山(烏拉山)周圍,陰山前後牧區,這些地區的民歌叫「牟那山民歌」。

2、包頭境內的蒙古族居住區、牧區,這一代的民歌叫「阿古如太民歌」。

3、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居住區,牧區,這一代的民歌叫「海流圖民歌」。

4、烏拉特後旗蒙古族居住區,這一帶的民歌叫「賽烏蘇民歌」。

這四個地區的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的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但其他演唱規矩都是一樣的。

攝影/溫愛英

嚴肅的酒席場合唱詩歌

以三首歌曲開頭是烏拉特的習慣

以三盅敬酒是地方特點

三三九首歌曲唱完

三三九盅酒也要敬完

烏拉特酒席上什麼時候唱什麼歌都有它固定的嚴格規定。

五組輪迴,一組三首

但開頭和結尾一定要按照規定唱

開頭歌曲就是著名的《三福》長調

是酒席宴會的第一組歌曲

是任何宴席最先唱和必須唱的固定模式

《阿拉騰杭蓋》詩歌是酒席上結尾的歌曲

中間的歌曲有時可以調換但是內容上必須選擇相同的具有說教理念較強的佛學內涵的歌曲,這就是烏拉特民歌不同於其他地區蒙古族歌曲的區別。

攝影/柳志福

烏拉特民歌有著獨特的內容、唱腔、風格,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烏拉特原生態風韻。悠揚高亢的旋律,帶著神秘的宗教色彩,代代流傳至今。

供稿:巴彥淖爾市文化旅遊廣電局

責任編輯:海日罕

相關焦點

  • 「魅力烏拉特」中國·西部民歌會開幕
    悠揚動聽的《鴻雁》、聯唱《歌聲飄過七十年》、山曲《誇河套》、歌舞《天賦大河套》等不同曲種精彩紛呈,將傳統深厚的民族文化與現代的藝術表達形式完美結合,生動展示了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由哈斯馬頭琴文藝輕騎隊和巴彥淖爾市民族歌舞劇院聯袂奉獻的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仿佛讓現場觀眾置身於茫茫的草原之中,近距離聆聽駿馬的嘶鳴聲。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烏拉特民歌主要流行在幕那山(烏拉山)周圍,包頭境內的蒙古族居住區、牧區,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居住區,烏拉特後旗蒙古族居住區。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 湖南一師學子三下鄉:聆聽「活態」非遺之聲,探尋桑植民歌傳承路
    ,保護非遺文化對於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如今,桑植民歌依舊照亮、指引著新時代有志向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人的新徵程,煥發著新的光彩。農耕地裡唱民歌民歌就是農耕時代的流行歌,流行於鄉土之間。桑植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也與當地的農耕生產緊密相連。「我們這一輩的在地裡種田幹活,累的時候總要唱幾首。邊幹活邊聽著自個嘹亮的歌聲,心情舒暢了,幹活也輕鬆了!」
  • 李宏峰: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因
    適逢第二屆西部民歌展演系列活動期間,為了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愛好者有更多研究、學習民歌保護傳承的專業意見,本期講堂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宏峰以「非遺視野下民歌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為題,為大家講解了我國民歌的歷史沿革及保護措施。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生命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識,承載著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生命密碼。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0個項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官山鎮:「非遺」民歌唱出廉政「好聲音」
    在黨風廉政建設宣教活動中,丹江口市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呂家河民歌為「切入點」,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以民歌中廉潔、向善、孝親、正義等元素為「興奮點」,以「非遺」文化根植於群眾、百姓喜聞樂見為「共鳴點」,讓民歌唱出廉政「好聲音」。
  • 【非遺故事】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原標題:延安非遺故事 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陝北,北起毛烏素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子午嶺,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文化概念。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黃河、長城和黃帝陵,奇妙地相聚在陝北的黃土高原。陝北民歌,就生長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陝北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民歌裡。
  • 長沙學院三下鄉遍訪通道民歌 學習與傳承優秀民族音樂文化
    探訪非遺傳承人,認真記錄、整理與學習7月15日—21日,師生們先後造訪了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喉路歌、侗族大歌、花苗山歌、四裡侗山歌、?礁琛⒏滷?降確且糯?腥耍?私飧髏窀柚擲嗟牟??敕⒄骨榭觶?莆掌湟衾址綹裼胙莩?氐恪Mü?鎏?竇湟杖說難莩??浞衷擻靡衾盅ёㄒ鄧?В?晗訃鍬加胝?碭棖?
  • 物言非遺|旋律以民族五聲調式為主,剛柔並濟——河南信陽民歌
    信陽民歌·印象信陽民歌廣泛流傳於河南省信陽市境內各縣區,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羅山等縣為主。作為中國漢族民歌的一朵奇葩,信陽民歌與中國民歌的發展歷史同步。《遊春》為信陽民歌的代表性作品原始的信陽民歌源於勞動生活和祭祀等活動,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清末民國時期達到成熟和興盛。
  • 魅力非遺 童音唱響——傳遞全椒民歌接力棒
    全椒民歌你方唱罷我登場,繼第八屆全椒民歌大賽成人組圓滿落幕後,學生組大賽經過3個多月的精心籌備,也如期而至。8月15日,一場熱鬧緊張的學生組民歌大賽在全椒縣文化館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共全椒縣委宣傳部、全椒縣文化和旅遊局、全椒縣教育體育局主辦,全椒縣文化館、全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
  • [內蒙古新聞聯播]烏拉特西部民歌會獲2017年全國文化館優秀群眾...
    [內蒙古新聞聯播]烏拉特西部民歌會獲2017年全國文化館優秀群眾文化品牌 烏拉特西部民歌會獲2017年全國文化館優秀群眾文化品牌。
  • 展區域民族特色 「嬌阿依」民歌會彭水開唱
    華龍網7月8日19時30分訊(記者 歐武夷 實習生 劉溪涵)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延綿不絕的象徵。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今(8)日,「嬌阿依」民歌會作為首屆渝東南生態民族旅遊文化節開幕後的第一場活動,在彭水自治縣蚩尤九黎城景區正式開唱。
  • 大別山民歌走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5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難忘中國之聲》啟動國家級非遺傳承大型系列採訪活動走進六安,大別山民歌專家管亞偉接受專訪。管亞偉就大別山民歌源流、特點、演變、傳承意義、面臨的現狀以及困境進行了詳細論述,其間除正解了掙頸紅的定義,大別山民歌的地域界限,《八段錦》的前世今生,還不時舉例範唱《太陽一出遍地金》、《十二月花》、《八段錦》、《十二點紅》等傳承曲目,全方位展示了大別山民歌的魅力。
  • 天下民歌匯左權 左權民歌響天下——2020年左權民歌匯總決賽 暨...
    用最嘹亮的歌喉唱響左權民歌,用最堅決的態度辦好左權民歌匯。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左權民歌匯選手,年齡跨度、地域分布、民族構成及涵蓋國家都更為廣泛,吸引了來自五大洲 13 個國家,國內 32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 個民族,共3266名選手報名參賽,參賽人數相比去年增長了57.1%,入圍選手也從去年的70組增加到100組。
  • 非遺文化欄目採編錄製《手扶欄杆》民歌,鄭月英和瞿玉娥演唱
    2019年7月14日早上10時許,電視「非遺文化欄目」在樂清湖廣會館文化驛站採編錄製樂清曾經盛行的民歌《手扶欄杆》,由虹橋民間音樂歌手鄭月英、瞿玉娥演唱。「手扶欄杆」被誤傳「西湖欄杆」,這民歌曾經流行,現可打造精品)的內容。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那一聲聲信天遊,響徹在廣漠無垠、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上」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創作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經久不息而代代相傳。陝北民歌新生代代表人物洋芋疙蛋——賀2019年春節即將到來之前洋芋疙蛋——賀東一首獨創新聲代歌曲《過年啦》給全國人民送去祝福,以簡單樸實的詞曲生動的描繪出春節前後濃鬱的年味!
  • 歌曲欣賞:《鴻雁》令人嘆為觀止的蒙古族民歌,唱的讓人滴血心痛
    《鴻雁》是一首淵遠流傳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曾作為熱播劇《東歸英雄傳》的主題曲,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先生填詞並製作。歌曲首唱呼斯楞:當我們聽到呼斯楞清澈的嗓音演繹下的《鴻雁》,不禁產生共鳴,他的歌聲裡有你的鄉愁,有你的成長,於是家鄉就成了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回憶。同時,這也是一個寄情於草原的男人自語。一個人,一杯酒,獨對蒼天,想一想曾經的過往,用力的遙望未來,那裡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掛在天堂。
  • 陝北民歌博物館用最嘹亮的歌喉,「聲」情告白榆林大地!
    「你知道陝北民歌的特點嗎?」「那你聆聽到來自榆林的聲音嗎?」在群山溝壑間,在艱難無助之際,陝北人向來以歌聲作為自己的精神慰藉。這歌聲裡,帶著濃厚的黃土氣息,蘊藏著蒼涼悲壯但又大氣樂觀的精神情愫。2008年6月,陝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陝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初次踏進陝北民歌博物館,便被這裡的獨特氣質所吸引。這裡仿佛就是一座承載並珍藏著陝北人文化記憶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