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民歌·印象
信陽民歌廣泛流傳於河南省信陽市境內各縣區,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羅山等縣為主。
作為中國漢族民歌的一朵奇葩,信陽民歌與中國民歌的發展歷史同步。
《遊春》為信陽民歌的代表性作品
原始的信陽民歌源於勞動生活和祭祀等活動,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清末民國時期達到成熟和興盛。
信陽民歌·藝術特點
信陽民歌主要包括小調和勞動歌曲兩大類型,又可細分為情歌、小調、敘事歌、儀式歌、號子、山歌、田歌、燈歌、會歌、兒歌、叫賣歌等十餘個類別。
信陽民歌主要包括小調和勞動歌曲兩大類型
其中小調、情歌多為無伴奏即興演唱;燈歌、會歌往往以管弦或打擊樂伴奏,常用樂器有嗩吶、竹笛、笙、板胡、二胡、琵琶、揚琴、堂鼓、鈸、大小鑼等;水歌、打夯歌等勞動歌曲演唱時則多輔以勞動用具和其他相關器具。
信陽民歌《茶妹子》
信陽民歌題材廣泛,將歷代的社會生活內容都涵蓋在內,風格鮮明,影響深遠。其曲式、調式豐富多樣,旋律以民族五聲調式為主,宮、商、角、徵、羽各調均備。有的歌曲還出現變宮、清角等音,構成六聲、七聲調式。
信陽民歌·現狀
信陽地處河南南部,處於南北民歌過渡地帶,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信陽民歌兼具南北方民歌之長的特點,因而具有剛柔並濟的藝術風格。
有關部門多次組織民歌攝製組赴現場進行拍攝錄製工作
這些民歌反映了信陽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顯示出獨特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目前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民歌生存環境日益窘迫的現狀,導致民歌的娛樂和教育功能不斷弱化,加上信陽當地大批民歌藝人相繼辭世,傳承乏人,古老的信陽民歌已呈岌岌可危之勢,急需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