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便利店是與超級市場相對應的社區商店。這種在城市裡的零售店,不同於農貿市場,也通常比超市的營業面積要小些,但是所處的位置、服務項目和經營時間都比超市更有利於附近的居民,所以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在一些西方國家,例如在英國和德國,光顧便利店的人以年輕顧客為主,所以那裡的店主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吸引年輕人的需求上。
可是在日本卻剛好相反,便利店更擅長做老年人的生意,而且成效顯著。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去年便利店市場開拓的銷售市場已經超過該國的百貨業,銷售額創下了10.1718萬億日元的歷史新紀錄,並且有望在不遠的將來,與超市行業一決雌雄。
日本便利店高速發展
從資料看,日本除了擁有傳統的家庭式商店外,還有相當大數量的西式小型社區便利店,其中最大的是從美國購併的Seven-Eleven便利店,現在共有超過17000個銷售點,佔這個公司全球銷售點的13%,還有羅森便利店(超過9500個),全家便利店(超過7600個),以及各地日本品牌的便利店。
一店一個樣
這些便利店無論是歸誰所有,儘管總體管理統一併且嚴格,但是個體店一般擁有營業特許權,獨立性很強,本土化也很徹底,經銷商品和裝潢都根據具體情況掌控,一店一樣,很溫馨和諧。
轉角就能見
門面不是很大的便利店通常就開設在街角,居民樓底層和行人常經過的地方。潛在的購買者無論是刻意還是路過,或是心血來潮都可能走進去花上幾個錢,買些應手和合口的東西,省時省力。
人口密度大
日本便利店的高速發展,首先得益於人口密度,而且日本店主在寸土寸金的小店裡,更顯示出了心思縝密的經營手法。他們謹慎地選擇進貨的品種和數量,在一天中靈活地要求供貨商在不同時段送貨,還注意周圍客戶的性別、年齡、活動規律等等,甚至留心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幾乎是滴水不漏。
產業結構正以老年人為中心重組
日本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也促進了該國的產業結構正在以老年人為中心進行重組。隨時都注重用最佳服務來贏得商業進展的眾多便利店,就在這樣的變革中,率先走在市場大軍的前面。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法新社等媒體已經連續幾年報導日本國內的這一變化。從2006年開始,日本正式進入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20%的超高齡化社會。為了適應老人特殊的需要,便利店裡購置了小型購物車,加寬了購物通道,把老人用品放在較低的貨架上,並委派店員隨時關注老年顧客的情況。
老年人成為人口結構中最有錢階層
另一方面,日本的老年人是整個人口結構中最有錢的階層。據日本總務省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掌握著日本60%的金融資產以及55%的實物資產,他們的資產總額超過了1000萬億日元,所以他們的消費傾向和生活習慣,必定是店主們最關心的事情。
改變
抓住老人的胃:送餐
目光敏銳的店主們,最先把服務眼光投向了對鄰裡老年的餐飲服務上。他們充分利用所處便捷地利的優勢條件,把提供「中食」和送餐上門的業務抓到了手裡。日本人所說的「中食」,實際上是介於自己在家做飯和去外面下館子的中間狀態。店裡所做的,包括為老人準備正餐的食物便當(其中一部分很像我們的盒飯,冷熱都有)和日常零食及搭配,銷售上,既等客人進店購買,也負責送上門去。不僅讓老年顧客在就近有合口的飯菜可供隨時食用,也免除了他們自己做飯的精力和體力不足,或是怕剩飯剩菜等擔憂。另外,便利店還會順便把老人需要的其他生活用品也一同送到家裡,一通電話就能搞定,很受老人以及獨身人士的歡迎。
關心老人身體:保健諮詢
在管飯之餘,老年顧客的健康問題也隨之擺上了便利店的桌面。羅森便利店系統主動與健康管理企業合作,開設專門為老年人提供保健諮詢的窗口,請懂得國家保健福利和專業的醫生回答老年顧客的問題,讓他們無需跑到政府部門或醫院,就能解決自身的困難。店裡的藥劑師保證老人每天24小時都能買到普通藥品,並且在要求訂貨的第二天,就拿到特需的藥。
活動能力變弱的老年人,還有娛樂需求要解決。於是「羅森」和「全家」便利店又特意增加了圖書貨架,顧客們還能夠在店裡或買或借CD、DVD等音像製品。老年顧客在全家便利店裡購買了食品,能用店裡備下的卡拉OK設備,順便高歌一曲,釋放孤獨和壓力。
功能全:複印機+提款機
要「圈」住更多日本老年人的錢,該國的便利店所做的事情遠不止小商品的實物銷售,他們把「便利」二字進行得非常徹底。
在便利店裡附設的辦公室設備有讓人「驚豔」的感覺。日本的電子設備小巧有效,需要的話,老年人可以就近在店裡的多功能複印機上,進行文件列印和複印、做掃描、發電子傳真、印製數碼照片,涵蓋了大多數日常所需的文件處理,給已經離開職場的退休人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在便利店裡付帳,買大宗貨物都接受信用卡交易。不過店裡也會安裝自動提款機,老人需要零錢就不用跑銀行了。而要訂遊樂場所的門票,買火車票、郵票、電話卡,在便利店裡也可以統統做到。由於日本的社會安全,犯罪較少,所以他們的便利店開門營業的時段特別長,持續到深夜或全天候接納顧客的店家很多。
便利店加賣新鮮食品
美國傳統意義上的便利店,因為人手少和生意不固定,所以店主較少願意經營較易腐爛變質的食品,如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等。所以大多數人都要到食品超市去集中購買青菜和生肉類,只在便利店裡買一些包裝熟食和瓶裝飲料。
可是從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很多中型食品超市和連鎖店企業因為銷售縮水,所以進行了相當大的關停並轉類的調整,導致原來居民依靠的超市消失,消費者需要到更遠的地方,才能採購到每天需要的食品。另一方面,地區政府部門稅收大減,停開和少開的公交車線路不在少數,使得大量沒有自備車輛,和因年齡和健康限制不能開車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出行變得非常困難。
在美國的一些小城市和鄉村裡,公交車數小時一趟,甚至一天一趟的情況很常見,老年人如果遠道買菜,要花一天才能往返讓他們視為畏途。因此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只能把需求轉向街區裡的小小便利店了。
為此,便利店順應新的變化,開始更多地進老人們喜歡的新鮮麵包、奶酪、用微波爐簡單加熱就可以食用的電視晚餐和能夠用來做菜的豆類、蔬菜類和肉類罐頭,以及營養和賣相更佳的速凍袋裝蔬菜和水果。在經過幾年的嘗試後,部分便利店還為老人購進少量時令鮮果和鮮菜,比如容易保存的蘋果、橘子、菜花、洋蔥等,或是按照老人的預訂給他們代購。這樣做,一方面讓附近的老顧客們能吃上健康的食物和喜歡的口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盈利,兩全其美。
韓國
老年人創業便利店
從便利店天堂日本得出的經營經驗,在韓國和其他周邊國家也得到了採用。一些韓國的退休老人閒不住,就接手辦一個便利店,以至於現在韓國,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個便利店為他們服務。
在首爾57歲的安先生,曾經在銀行任職,手下管理過80多個員工。可是在該國1997年遇到財政危機時,他不得不提前離崗。現在他成為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店主人,忙而不亂地指揮著職工,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傍晚是安先生最集中精力的時候。晚上9時30分,大型送貨卡車到了,安先生和司機核對了貨單,然後親自和年輕員工們一起卸貨和上架。店裡乾淨整潔,沒有任何令人不爽的氣味。過了午夜,安先生逐一檢查食品的保質期,凡是過期的貨物都整理下架,並且處理掉。他剛整理完,突然一大群大學學生湧進店來,吵吵嚷嚷地買了大箱的啤酒、下酒小吃和飲料。安先生和值夜班的店員接待了他們,還不忘在道別時說聲謝謝。
後半夜,安先生利用難得的安靜時間整理帳目,清點貨物,他一般要忙到凌晨才回家,第二天不到中午就又要到店裡來訂貨和打理其他事務了。
另一個便利店的女員工姓洪,她54歲了。她是原店主的朋友,在這個店轉手後,她留了下來,為新老闆工作了很多年。她很重視自己的這份工作,雖然幹起來並不輕鬆,但是她認為每天能與社區裡的老朋友見面,邊工作邊和他們談談天,是她最快樂的事情:「我肯定沒有那些年輕收銀員漂亮,可是一想到我到這個歲數還能工作,心裡覺得很踏實。」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溫玉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