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已成重要社會問題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上海6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凱)今天,在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主辦的「長期照護保障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教授堀口正放了一段錄像,主人公是日本某知名媒體的退休記者,養老金收入是一般日本民眾的2倍,但在他患了帕金森症後,養老金在支付完一系列費用後所剩無幾,無法僱傭日常的照護服務。

  在堀口正教授看來,目前在日本,針對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障的政策效果不理想,而政府有明顯的放棄公共責任的傾向,他認為,政府不能完全推開不管。

  實際上,這位日本退休記者遇到的窘境絕非個案,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保障問題早已成為各國亟需解決的問題,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布了《建立老年人長期照顧政策的國際共識》。

  事實上,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我國「十三五」戰略規劃的重要內容,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且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呈加速趨勢,同時,家庭規模的日益小型化和家庭結構的日益空巢化,使得家庭照護功能不斷減弱,傳統的家庭照護將難以承擔長期照護老人的責任與重擔,長期照護的社會需求急劇增加,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吳蓓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在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300萬,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近1億,功能障礙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3750萬,失智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810萬,超過1500萬老年人具有長期照護需求。而從全球範圍看,中國、印度作為人口大國的失智老年人口增長最為顯著。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4億多6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有5000萬失智老人。

  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唐鈞看來,人口老齡化造成的最大壓力不是生活費用,而是醫療費用。他列舉了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的參保退休人員從2010年的5944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7531萬人,增長27%;醫療保險費用則從2010年的327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7532億元,增長130%;醫療總支出從2010年的2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4萬億元,增長100%。

  唐鈞教授介紹,根據美國斯皮爾曼和盧比茲的研究發現,「臨終前短期醫療費用」基本不受壽命長短的影響,一個人不論在70歲、80歲或者90歲去世,其「短期急性治療費用」變化並不大。即便是「臨終前的短期醫療費用」的大幅增加,但主要也還是護理費用的增加。

  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醫療床護理相比,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生活照顧,於是便首先將本應屬於臨床護士的工作——基礎護理,即日常生活照料,從醫療服務中剝離出來。接下來,一部分非治療性的護理和康復服務,也被從醫療服務中劃分出來。

  「將上述兩項服務合併到一起,就是所謂的長期照護服務」,唐鈞教授說,所謂「非治療的護理和康復服務」,是指其目標不是為了「治癒」,而是為了延緩老年人罹患的慢性病病情發展,並儘可能地維持老人生理機能和精神健康。他比較推崇目前日本比較普及的針對老年人的「介護工作」,即以照顧日常生活起居為基礎、為獨立生活有困難者提供幫助,其基本內涵是「自立生活的支援、正常生活的實現、尊嚴及基本的人權的尊重」。

  但很顯然,目前在國內要達到這些要求還很困難,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國內老年人的養老金水平還比較低,而養老機構也就無法提供高標準的服務。

  唐鈞教授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只有2200元,天津一家養老機構月收費3954元,盈餘6元,而天津市職工月平均養老金只有2100元;上海一家養老機構月收費4900元,虧損147元,而上海市職工月平均養老金只有3000元。

  在唐鈞看來,養老機構應該有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生命力,他測算,一個有200張床位的老年服務機構,入住老人滿額後,如果正常經營,可以獲得5—8%的利潤,如果經營出色,利潤可達12%,「我見過更高的,能達到20%」,但這畢竟是少數。

  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認為,基本性保障是面向全體國民普遍建立的,而補充性保障則是由部分社會成員自主自願形成的,因此長期照護在性質上講,應當屬於有需求者的養老保障補充。在籌資模式上,可以是基於互助共濟機制的保險制。

  吳蓓教授則表示,現階段,國內85%的長期照護仍是居家照護,因此接受長期照護的人員規模與參與長期照護的人員規模至少是相當的。她認為,中國目前非常有必要制定務實的老年長期照護服務政策,以滿足老年人和照護者雙方的需要,尤其給予照護者更多政策關注。

  唐鈞教授則認為,需要把用於籌資的保險、補貼等資金保障手段和用於生活照料和護理、康復的服務保障手段融為一體,統籌考慮。「保障的重點,是要將籌資和服務直接連結,這就需要人社部、民政部、衛計委和財政部等政府部門通力合作。」

  唐鈞表示,完全失能的老人的生存期及發生的時間是有規律可尋的,同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是相對穩定而且有限的。有了這些基本條件,就可以嘗試用長期積累的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的方式來提供充裕的資金,最終將潛在需求轉變為有效需求。

  何文炯教授表示,長期照護保障是一種技術複雜的風險保障項目,國際上也尚缺成熟經驗,「因此,要以冷靜態度,深入思考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建設相關問題,致力於構建公平、持續、有效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

  據悉,2017年,我國長期照護保險在部分城市先行試點,上海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正在積極進行政策設計和實施的探索。

相關焦點

  • 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綜合評估體系
    持續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失能人口規模的擴張,老年人的長期照料需求日益增加。長期照護是緩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料負擔、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關鍵性措施。對長期照護制度的探索和嘗試已經成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大戰略舉措。
  • 全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與專業社會工作戰略角色研討會
    、吉林省生命關懷協會、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北京禮韻天誠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全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與社會工作戰略角色」研討會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舉行。我協會李建華理事長在致辭中指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老年人長期照護制度建設,在「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的趨勢下,如何加強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已成為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
  • 長期照護保險:國際經驗和模式選擇
    [5] 在《國內外老年人長期照護制度研究綜述》一文中,施巍巍指出: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雖然日臻完善,但也無法解決老年人的照護問題,甚至由於長期照護制度的缺失,反倒會使這兩種保險的收支出現嚴重的危機,進而影響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
  • 深圳老年人照護補貼怎麼發?你的意見很重要……
    深圳市民政局發布關於公開徵求《深圳市老年人照護補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告深圳市民政局關於公開徵求《深圳市老年人照護補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告為更好地滿足我市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高文件草擬質量,現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及建議。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可在2019年9月30日前,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反饋:(一)通過信函方式將意見寄至:深圳市羅湖區筍崗東路3012號中民時代廣場養老服務和兒童福利處收(郵編:518023),並請在信封上註明「規範性文件徵求意見」字樣。
  • 推廣喘息服務,讓長期照護老人的家庭喘口氣兒
    家中老人需要長期看護,看護者也渴望得到定期「呵護」。據報導,北京市豐臺區近日啟動第二期「喘息服務」,預計將為1000名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服務。早在2018年11月,北京市民政局就推出「喘息服務」的惠民舉措,由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老年人提供短期託養服務,讓長期照護老人的家庭成員「喘口氣兒」。從豐臺試點來看,家庭看護人一個月可以獲得4天「喘息」機會,看似短暫,卻十分必要,因而受到歡迎。數據顯示,在我國的老年人口中,獨生子女父母大約佔1/3。
  • 【雨花視角】陽旭東: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政策: 回顧、評價及啟示
    明確長期照護制度中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的多元互動與合作關係,明確政府的責任邊界。借鑑成功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構建適合大陸的政府、社會、企業、個人資金來源多元化的風險責任共擔的籌資機制,保障長期照護制度的永續發展。       啟示三: 建立長期照護人力資源隊伍      臺灣長期照護體系發展過程中長期照護人員短缺一直是一個沒有解決的緊迫性問題。
  • 如何做好老年人醫療照護 國家衛健委:重點解決4方面問題
    下一步要如何做好老年護理和老年照護呢,焦雅輝表示,重點要解決4方面問題:  一是解決誰來照顧的問題。按照「十三五」護理規劃,到2020年,全國護士隊伍將達到450萬。下一步要把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延伸到家庭。大力發展護士隊伍數量的同時,加強老年護理員的隊伍建設。  第二要解決照顧誰的問題。
  • 讓老年人享受到長期照護,政府、個人皆應承擔責任
    這些成果包括:15個試點城市均按社會保險原則搭建了制度框架,已完成政策出臺,並均已啟動實施;有25萬多長期、重度失能人員受益,在生命力最薄弱階段感受到了政府關心和社會照顧,活得尊嚴,走得體面。 此外,受需求端購買力提升的刺激,試點地區養老服務市場正在形成,20多年一直推而難動的養老服務業正在快速崛起(見表)。
  • 我國老年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構建的幾點思考——以照護需求評估為焦點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老年照護模式。然而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城市家庭結構發生改變,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動,因此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由家庭完全承載老年長期照護的能力已十分脆弱。同時,我國失智老人已超過500萬人,且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失智老人增多帶來照護難度的加大,給照護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工作帶來沉重負擔,家庭養老機制已難以承擔,解決老年照護問題已刻不容緩。
  • 唐鈞:關於建立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思考和建議
    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布一個重要文獻《建立老年人長期照顧政策的國際共識》(以下簡稱《國際共識》),在這個文獻的中文版中,將「Long-term Care」譯成「長期照顧」,可見這個詞從來都與「長期護理」無緣。
  • 構建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體系 築牢幸福養老基準線——江西興國縣...
    保障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是堅持共享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應有之義,也是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必然要求。作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薄弱的一環,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體系的構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下應對弱勢群體可能引發社會風險構築的一道安全網。如何兜住這條底線,保障特困失能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已然成為加快養老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答好的一個課題。
  • 中國超4000萬失能老年人面臨照護難 護理人才缺口大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近2.5億,其中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他們面臨的照護難題,是社會的痛點。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範服務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範管理的通知》,首次為失能老人照護評估和醫療護理員培訓建立了「國標」。
  • 《讓我們一起照護好家裡的老小孩》:老年人居家養老必備寶典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速,老年人的整體壽命在不斷延長,如何讓大部分選擇居家養老的健康老人,亦或是失智、失能老人有質量地享受晚年生活,讓照護者不那麼艱辛和無助?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老年護理團隊蘇偉、羅菁、花佩、陳慧、李明、沈軍、張瓊、喬燕等共同編撰的《讓我們一起照護好家裡的老小孩》一書於8月16日在2020上海書展(上海展覽中心)上正式發布。
  • 《珠海市高齡重度失能長者長期照護定點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
    監督管理服務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民政部門應當責令改正,追回已發放長期照護服務補貼;情節嚴重的,還應與其終止服務協議;涉及其他行政部門職責的,移交相關部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一)未按照規定核驗長期照護服務申請人相關材料或發現冒用、偽造、變造、失效的材料,仍為其提供服務,並代為申請長期照護服務補貼的
  • 上海聚集多方資源建立認知障礙老人照護服務體系 回應社會痛點和...
    葛健介紹說,認知障礙與失能雖有重疊,但從預防、幹預到照護都有完全不同的路徑,給認知障礙老人照護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上海雖然在認知障礙照護實踐方面已起步,但相對於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仍任重道遠。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明確將認知障礙老年照護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點內容,全力予以推進。
  • 何文炯:老年照護服務補助制度與成本分析
    編者按: 進入21世紀,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2013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佔總人口的比重大約是14.8%,中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因此,構建、完善中國的養老體系,已成為一項十分艱巨的緊迫任務。
  • 姜春力: 老齡化不可逆轉 老年醫養照護體系很關鍵
    目前,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全球總人口的8.5%,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7%,2100年則上升至38%。在全球範圍內,人口老齡化將貫穿整個21世紀,已成為難以逆轉的大趨勢。(二)積極應對老齡化已成全球共識全球應對老齡化達成主要共識有兩點:一是人口老齡化是長期的,21世紀將持續存在。
  • 北京市全力保障 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服務便利性
    會上,部分失能老人家屬代表就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恢復使用範圍問題反映具體訴求。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對此進行了回應。根據介紹,自2021年1月起,持北京通-養老助殘卡的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將恢復發放到護理補貼帳戶,重度失能老年人可以到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服務單位購買照護服務或照護用品。
  • 深入解讀老年人遠程照護設計方案
    英國政府將遠程照護定義為「一種服務,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和更脆弱的個體,能夠在家中獨立、安全地生活。它包括個人和環境傳感器,使人們在家中更安全、更獨立。24小時監控,確保有緊急事件發生時,這些信息能夠及時傳回並且給用戶以最及時有效的回應。
  • 南通市長期照護保險五周年工作座談會順利召開
    會上,副市長徐新民代表市政府致辭,他指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共享發展改革成果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希望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對我市試點工作多作指導,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市更好地完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體系,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讓後來人都有一個可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