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上海6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凱)今天,在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主辦的「長期照護保障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教授堀口正放了一段錄像,主人公是日本某知名媒體的退休記者,養老金收入是一般日本民眾的2倍,但在他患了帕金森症後,養老金在支付完一系列費用後所剩無幾,無法僱傭日常的照護服務。
在堀口正教授看來,目前在日本,針對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障的政策效果不理想,而政府有明顯的放棄公共責任的傾向,他認為,政府不能完全推開不管。
實際上,這位日本退休記者遇到的窘境絕非個案,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保障問題早已成為各國亟需解決的問題,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布了《建立老年人長期照顧政策的國際共識》。
事實上,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我國「十三五」戰略規劃的重要內容,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且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呈加速趨勢,同時,家庭規模的日益小型化和家庭結構的日益空巢化,使得家庭照護功能不斷減弱,傳統的家庭照護將難以承擔長期照護老人的責任與重擔,長期照護的社會需求急劇增加,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吳蓓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在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300萬,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近1億,功能障礙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3750萬,失智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810萬,超過1500萬老年人具有長期照護需求。而從全球範圍看,中國、印度作為人口大國的失智老年人口增長最為顯著。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4億多6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有5000萬失智老人。
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唐鈞看來,人口老齡化造成的最大壓力不是生活費用,而是醫療費用。他列舉了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的參保退休人員從2010年的5944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7531萬人,增長27%;醫療保險費用則從2010年的327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7532億元,增長130%;醫療總支出從2010年的2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4萬億元,增長100%。
唐鈞教授介紹,根據美國斯皮爾曼和盧比茲的研究發現,「臨終前短期醫療費用」基本不受壽命長短的影響,一個人不論在70歲、80歲或者90歲去世,其「短期急性治療費用」變化並不大。即便是「臨終前的短期醫療費用」的大幅增加,但主要也還是護理費用的增加。
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醫療床護理相比,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生活照顧,於是便首先將本應屬於臨床護士的工作——基礎護理,即日常生活照料,從醫療服務中剝離出來。接下來,一部分非治療性的護理和康復服務,也被從醫療服務中劃分出來。
「將上述兩項服務合併到一起,就是所謂的長期照護服務」,唐鈞教授說,所謂「非治療的護理和康復服務」,是指其目標不是為了「治癒」,而是為了延緩老年人罹患的慢性病病情發展,並儘可能地維持老人生理機能和精神健康。他比較推崇目前日本比較普及的針對老年人的「介護工作」,即以照顧日常生活起居為基礎、為獨立生活有困難者提供幫助,其基本內涵是「自立生活的支援、正常生活的實現、尊嚴及基本的人權的尊重」。
但很顯然,目前在國內要達到這些要求還很困難,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國內老年人的養老金水平還比較低,而養老機構也就無法提供高標準的服務。
唐鈞教授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只有2200元,天津一家養老機構月收費3954元,盈餘6元,而天津市職工月平均養老金只有2100元;上海一家養老機構月收費4900元,虧損147元,而上海市職工月平均養老金只有3000元。
在唐鈞看來,養老機構應該有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生命力,他測算,一個有200張床位的老年服務機構,入住老人滿額後,如果正常經營,可以獲得5—8%的利潤,如果經營出色,利潤可達12%,「我見過更高的,能達到20%」,但這畢竟是少數。
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認為,基本性保障是面向全體國民普遍建立的,而補充性保障則是由部分社會成員自主自願形成的,因此長期照護在性質上講,應當屬於有需求者的養老保障補充。在籌資模式上,可以是基於互助共濟機制的保險制。
吳蓓教授則表示,現階段,國內85%的長期照護仍是居家照護,因此接受長期照護的人員規模與參與長期照護的人員規模至少是相當的。她認為,中國目前非常有必要制定務實的老年長期照護服務政策,以滿足老年人和照護者雙方的需要,尤其給予照護者更多政策關注。
唐鈞教授則認為,需要把用於籌資的保險、補貼等資金保障手段和用於生活照料和護理、康復的服務保障手段融為一體,統籌考慮。「保障的重點,是要將籌資和服務直接連結,這就需要人社部、民政部、衛計委和財政部等政府部門通力合作。」
唐鈞表示,完全失能的老人的生存期及發生的時間是有規律可尋的,同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是相對穩定而且有限的。有了這些基本條件,就可以嘗試用長期積累的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的方式來提供充裕的資金,最終將潛在需求轉變為有效需求。
何文炯教授表示,長期照護保障是一種技術複雜的風險保障項目,國際上也尚缺成熟經驗,「因此,要以冷靜態度,深入思考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建設相關問題,致力於構建公平、持續、有效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
據悉,2017年,我國長期照護保險在部分城市先行試點,上海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正在積極進行政策設計和實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