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4000萬失能老年人面臨照護難 護理人才缺口大

2020-12-23 環球網

我國超4000萬失能老年人面臨照護難,6部委發文首建「國標」能否改善

據中國之聲報導:癱瘓在床無法自理、需要24小時照護,這是失能老人面臨的困境,對於任何一個家庭,恐怕也都是難以承受之重。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近2.5億,其中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他們面臨的照護難題,是社會的痛點。

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範服務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範管理的通知》,首次為失能老人照護評估和醫療護理員培訓建立了「國標」。通知出臺後,記者走訪多家位於上海的老年護理院,探訪老年照護現狀。未來,誰為失能老人服務?他們又將如何買單?

專業老年醫療護理人才缺口大 6部委發文首建「國標」

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在上海市楊浦區滬東老年護理院,七成以上是失能失智老人。滬東老年護理院黨支部書記李曉琳說,醫院現有護士27人,一半以上是90後,她們長期承擔著護理病區200位高齡患者的重任。

李曉琳:「護士們每天都會在清晨上班前、日常工作間隙、工作結束之後,主動和老人問好、道別,並通過神情、語氣的觀察,關注老人的心情變化。」

像這樣的老年護理院,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經設立了370家,醫療機構內老年醫療護理床位近3.5萬張,新建家庭病床5.4萬張。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淨表示,要持續增加老年護理資源供給,積極推進老年護理專業護士隊伍的培養。

秦淨:「探索「準入-培訓-考核-使用」四位一體的老年專業護士培養模式,基於需求和問題導向,通過集中授課、情景模擬、病房實訓等方式,培訓了1000餘名老年護理專業護士,推進護理員隊伍規範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訓護理員3萬餘名。」

事實上,老年醫療護理人才一直存在著「不願做、留不住、素質不高」的難題。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提出開展醫療護理員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對患者提供輔助護理服務的職業技能並強化職業素質培訓,將職業道德、法律安全意識以及保護服務對象隱私等納入培訓全過程,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照規定落實促進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培訓對象納入職業培訓補貼範圍。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此次還明確規範提供老年護理服務的內容。

焦雅輝:「護理服務的內容包括生活護理類、護理與康復類、心理護理類,我們在評估時不僅關心老年人軀體的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對於心理護理類、中醫護理類都有相應的評估標準,以及針對性地提出護理服務的項目和內容。」

老年照護服務由誰買單?

如何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這需要評估先行。今年我國將在部分省市開展失能老人的評估和健康服務的試點工作。文件提出,將老年患者護理需求分為5個等級,也就是老人失能情況越差,護理等級要求越高。具備合法資質、有評估能力的相關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承擔相關評估工作。秦淨提到,上海此前已有實線,將老年照護評估分為6級。

秦淨:「主要包括老年人自理能力和疾病輕重兩個維度。正常是照護0級,最高的是照護6級,比照護6級更高的就不是照護,而是建議病人到二級以上醫院就診。確定了老年人需要照護的標準,有了照護標準可以根據需求派遣照護人員上門服務。」

老年人對專業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但我國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體系並未建立起來,我國正在研究失能老人照護費用支付機制。也就是服務由誰買單?《關於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範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探索建立老年護理服務收費和保障制度。鼓勵並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護理商業保險,以及與老年護理服務相關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為老年護理服務支付保障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18年年末,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項目約35項,覆蓋人數約4600多萬,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規模約47億元。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關於保險公司經辦長期護理保險業務的規範要求。

劉宏健:「下一步,我們計劃對保險行業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現狀問題開展調研和分析,無論是從政策支持的角度,還是從監管的角度,初步形成推動我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實施意見。」

相關焦點

  • 4000萬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照護成社會難題。  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人員超4000萬。
  • 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4000萬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
    (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 李超然)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照護成社會難題。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人員超4000萬。一網約護士市場負責人鄒蘊娟說,經過幾個月的上門護理治療,秦先生褥瘡得到了有效控制,多處皮膚腐爛處已長出紅色肉芽組織,身體的舒爽讓秦先生精神較前明顯好轉,原來意識模糊的他偶爾可以正常溝通。林康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家中的保姆,無論是老人營養的補充還是每日定期服藥,保姆都所無法完成。
  • 構建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體系 築牢幸福養老基準線——江西興國縣...
    蘇區時期,興國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達9.3萬人,80%的青壯年奔赴戰場,為國捐軀5萬多人,留下和回來的不是婦孺就是傷殘。榮光的背後,是一直以來特困供養工作面臨的巨大壓力。受戰爭創傷和相關自然環境影響,興國縣的殘疾、失能人口比重一直很高,截至2018年年底,興國縣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共11.9萬人,佔總人口的13.9%,其中,特困老年人3181人、失能特困老年人119人。
  • 超5000億規模的照護市場 31家護理企業聚焦四大方向
    近日,一名養老從業者發表了這樣的言論:「醫養結合運營的核心,不是治療,而是護理」,這一觀點發人深省。在當前人口老齡化巨大的人口壓力下,統計數據顯示有4000餘萬老人有各種各樣的護理需求,或是失能,或是失智,或是慢病。護理工作服務於人的生老病死全過程,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診療、慢性期康復以及臨終期照顧與關懷的各個階段發揮作用。
  • 北京市全力保障 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服務便利性
    會上,部分失能老人家屬代表就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恢復使用範圍問題反映具體訴求。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對此進行了回應。根據介紹,自2021年1月起,持北京通-養老助殘卡的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將恢復發放到護理補貼帳戶,重度失能老年人可以到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服務單位購買照護服務或照護用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得到照護支持...
    ——老有所護,是當前眾多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的共同訴求。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我省在長護險、夜間照護、喘息服務等領域不斷探索,讓新的養老服務模式更契合1800多萬江蘇老年人的養老實際。  【咱爸咱媽說】  「我想出門透透氣」  家住南通市虹橋新村的姚琴英今年80歲,她每天的日常,就是照顧中風癱瘓在床的老伴邵有才。
  • 急救護理、心理照護樣樣精通 養老照護師這個新職業厲害了!
    9 月 19 日,在南京醫科大學舉辦的 "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 2018 年養老服務師資培訓班 "裡,來自全國各地的37 名養老從業者,正在課堂裡進行老年人清潔照護及實操的培訓。這次的課程中,既有生理上 的,比如說清潔衛生、排洩與睡眠這樣的照護,同時也有心理、精神方面的照護學習,還有急救、用藥等涉及醫學護理的培訓內容。
  • 全國60歲以上人口超2.12億 失能老年人近4000萬
    同時,實現國家分級診療和全科醫生制度,為居家和社區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家庭病床以及其他公共健康服務,使老年人能夠就近就便獲得公共衛生服務,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問題,減少老人在大醫院壓床的現象。  但是,這種醫養結合的服務正面臨尷尬。「社區居民有70%都是老人,他們對醫養服務有需求,對上門服務有需求。
  • 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指什麼?4000萬失能老人護理費有著落
    護理人員幫助失能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新華社資料圖4000萬老人需要長期照護其實,長期護理險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另外,我國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數量已接近4000萬,這部分人則需要被長期照料看護。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的調研報告顯示,全國7%的家庭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目前實際接受的護理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提供,第三方機構服務佔比極低。由於兒女都要忙工作,絕大多數家庭都要依靠養老機構,即使是居家養老,也要僱人看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得到照護支持...
    ——老有所護,是當前眾多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的共同訴求。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我省在長護險、夜間照護、喘息服務等領域不斷探索,讓新的養老服務模式更契合1800多萬江蘇老年人的養老實際。吳梅芬說,給父母一日三餐餵飯,日夜護理,從來不敢睡踏實,還要自學各種護理技能,這些年對自己身心都是煎熬。【心願達成度】給這些家庭「喘息」機會經過5年探索,長期照護險已覆蓋到南通全市720萬名參保人員,2.57萬人享受到居家、護理院服務,專業照護給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帶來希望。
  • 中國60歲以上老人超2億 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達千萬
    養老護理人員缺口 達千萬級別  王悅  「在市場上,有醫療經驗的退休醫護人員被養老機構回聘時幾乎都可以做到管理層,在現階段,主要的養老機構人才需求是來自於酒店管理、護士以及地產行業。」一家提供養老諮詢管理的美資企業負責人韓易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 中山市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照護補助申請指南
    經濟困難失能照護補貼一、補貼名稱:經濟困難失能照護補貼二、補貼依據中山市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照護補助暫行辦法三、補貼對象具有本市戶籍的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本辦法所稱的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下稱「對象」),是指被評定為中、重度失能且生活困難的低保、低收入家庭60周歲以上老年人(不含由政府供養的「三無」、「五保」等特困老年人)。
  • 2019年內蒙古民政廳項目之失能老人照護服務項目
    ;失能老人照護試點服務,主要為轄區內60歲以上的失能老人購買助浴、保潔、護理等照護服務;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主要為社區居民提供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心理援助等服務,促進家庭和諧,推動和諧社區建設;國貧旗縣社會工作服務,主要為國家級貧困旗縣的社會救助對象、殘疾人、社區矯正人員、優撫對象和受災群眾等特殊群體,購買包括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係調適等社會工作服務;社會組織孵化基地運營服務,主要為盟市
  • 融媒體訪談|侯學元:建立長期「照護險」解決失能老人看護難題
    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接受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高齡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格外需要關注,「除了要增加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床位數量外,建議從國家層面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緩解老人及其家庭護理費用過重的問題。」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其中失能 老人近4000萬。
  • 老人失能失智不能失保障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如何補養老護理員的巨大缺口?
    【寧夏事業單位面試熱點背景】   據相關媒體報導我國目前有2.49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養老護理員巨大缺口巨大。   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我國目前有2.49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反差極大的三個數字揭示了養老護理人員目前的巨大缺口。而除了數量少,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專業能力有限、流動性大等也成為困擾這個行業發展的難題。
  • 失智失能老人照護:「關懷」是護理工作的基礎
    老人上了年紀,會漸漸出現行動不便、記憶喪失等狀況,在大多數人口中,將此籠統地稱為失能失智,但是從更嚴苛的角度來講述,失能失智的範圍則更廣泛。面對家裡的失能失智老人,很多時候家庭的成員都在努力去照顧,但久而久之也讓家人感到無奈和為難,有的家庭選擇將家裡老人送往養老機構進行照料,有的家庭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還是選擇將老人放在家裡照料。不過,老年人護理工作表面看似簡單,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東西。
  • 給失能老人更多護理和關愛
    據《2009年民政事業統計報告》顯示:護理費用高昂難承受。我國尚未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政府補貼主要集中在高齡老人和「三無」以及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群體,對全體失能老人的政策尚有缺失。
  • 中國式長期護理——定義中國長期護理模式
    受到下圖所列剛需缺口,諸如失能及半失能老人基數大,全民慢病問題突出等因素驅動,長期護理需求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以醫養結合為核心、高附加值服務護航的「健康+」整合模式勢在必行。 入住機構的老年人通常年齡偏大,普遍超過70歲,醫療護理成為剛需,醫保和長期護理保險導向下 醫養結合成為普遍趨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披露信息,截止2019年9月,全國共有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籤約合作關係的超過2萬家。以認知症等老年慢性疾病護理為核心的特殊病種照護機構也在上海等地推進建設。
  • 服務失能老人,商業長期護理險未來的發展重點是什麼?
    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這部分人群是長期照護的剛需人群,需要有「人力」為其提供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部分「人力」由醫院內的醫護所擔任,隨之而來出現了醫療資源被大量佔用、醫院床位積壓、醫保費支出成本增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