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超4000萬失能老年人面臨照護難,6部委發文首建「國標」能否改善
據中國之聲報導:癱瘓在床無法自理、需要24小時照護,這是失能老人面臨的困境,對於任何一個家庭,恐怕也都是難以承受之重。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近2.5億,其中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他們面臨的照護難題,是社會的痛點。
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範服務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範管理的通知》,首次為失能老人照護評估和醫療護理員培訓建立了「國標」。通知出臺後,記者走訪多家位於上海的老年護理院,探訪老年照護現狀。未來,誰為失能老人服務?他們又將如何買單?
專業老年醫療護理人才缺口大 6部委發文首建「國標」
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在上海市楊浦區滬東老年護理院,七成以上是失能失智老人。滬東老年護理院黨支部書記李曉琳說,醫院現有護士27人,一半以上是90後,她們長期承擔著護理病區200位高齡患者的重任。
李曉琳:「護士們每天都會在清晨上班前、日常工作間隙、工作結束之後,主動和老人問好、道別,並通過神情、語氣的觀察,關注老人的心情變化。」
像這樣的老年護理院,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經設立了370家,醫療機構內老年醫療護理床位近3.5萬張,新建家庭病床5.4萬張。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淨表示,要持續增加老年護理資源供給,積極推進老年護理專業護士隊伍的培養。
秦淨:「探索「準入-培訓-考核-使用」四位一體的老年專業護士培養模式,基於需求和問題導向,通過集中授課、情景模擬、病房實訓等方式,培訓了1000餘名老年護理專業護士,推進護理員隊伍規範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訓護理員3萬餘名。」
事實上,老年醫療護理人才一直存在著「不願做、留不住、素質不高」的難題。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提出開展醫療護理員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對患者提供輔助護理服務的職業技能並強化職業素質培訓,將職業道德、法律安全意識以及保護服務對象隱私等納入培訓全過程,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照規定落實促進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培訓對象納入職業培訓補貼範圍。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此次還明確規範提供老年護理服務的內容。
焦雅輝:「護理服務的內容包括生活護理類、護理與康復類、心理護理類,我們在評估時不僅關心老年人軀體的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對於心理護理類、中醫護理類都有相應的評估標準,以及針對性地提出護理服務的項目和內容。」
老年照護服務由誰買單?
如何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這需要評估先行。今年我國將在部分省市開展失能老人的評估和健康服務的試點工作。文件提出,將老年患者護理需求分為5個等級,也就是老人失能情況越差,護理等級要求越高。具備合法資質、有評估能力的相關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承擔相關評估工作。秦淨提到,上海此前已有實線,將老年照護評估分為6級。
秦淨:「主要包括老年人自理能力和疾病輕重兩個維度。正常是照護0級,最高的是照護6級,比照護6級更高的就不是照護,而是建議病人到二級以上醫院就診。確定了老年人需要照護的標準,有了照護標準可以根據需求派遣照護人員上門服務。」
老年人對專業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但我國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體系並未建立起來,我國正在研究失能老人照護費用支付機制。也就是服務由誰買單?《關於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範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探索建立老年護理服務收費和保障制度。鼓勵並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護理商業保險,以及與老年護理服務相關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為老年護理服務支付保障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18年年末,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項目約35項,覆蓋人數約4600多萬,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規模約47億元。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關於保險公司經辦長期護理保險業務的規範要求。
劉宏健:「下一步,我們計劃對保險行業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現狀問題開展調研和分析,無論是從政策支持的角度,還是從監管的角度,初步形成推動我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