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長期護理保險是什麼?它能起到什麼作用?很多人對此都很好奇。
其實,長期護理險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2017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就印發過《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公布了15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城市名單,並強調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1.5億,已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老齡化壓力日益加重。另外,我國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數量已接近4000萬,這部分人則需要被長期照料看護。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的調研報告顯示,全國7%的家庭有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目前實際接受的護理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提供,第三方機構服務佔比極低。
由於兒女都要忙工作,絕大多數家庭都要依靠養老機構,即使是居家養老,也要僱人看護。養老護理服務的價格不菲,在北京,如果養老機構,價格大多在每月4000元以上,六七千月很常見,高端的上萬元也不新鮮;如果僱傭家政服務員,價格也在四五千元以上。可是,企業退休職工的月平均養老金也才勉勉強強剛到4000元。養老成為眾多家庭的沉重負擔。即使是願意花錢,養老機構和養老護理員的數量也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
如果有一種保險,像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一樣,集眾人之力,建立一種保險制度,大家平時都交一點點錢,形成一個基金池子,如果其中哪位因為年老體衰,需要長期照護,發生了一些護理費用,則由這個保險基金支付,這顯然能夠實現風險共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養老負擔,也能讓其他年輕的參保人對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更有信心。
而這種保險,就是被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長期護理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
既然是一種保險,對參保人來說,最關注的兩點就是費用情況和享受的待遇。與商業保險不同的是,由政府主導的長期護理險,不是全部由個人掏錢參保,而是多方籌資,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分攤。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研究暨石景山區試點模式探索報告》披露,從已經試點的城市情況來看,籌資標準主要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按比例籌資,有上海、承德、成都等城市。以寧波市為例,根據該市城鄉居民上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確定繳費總比例,細化後用人單位繳費比例為0.2%,在職職工個人繳費比例為0.1%,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人員繳費比例為0.3%,退休人員繳費比例為0.1%,並同步相應調低市區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比例和個人帳戶計入比例。另一種是定額籌資,有廣州、南通、上饒等城市。依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地的人年均籌資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比如說,廣州市每人年繳費130元、上饒和南通市100元、安慶市30元。
從保障人群上來看,縱觀國內各試點城市,長期護理保險的待遇享受人群基本都遵循了「重度失能」優先的原則,同時根據本地區具體情況做出限定和適當擴延。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人群:一是保障重度失能人員。例如,長春、南通、承德、荊門、安慶、成都、石河子、齊齊哈爾、寧波,大都規定「因疾病、傷殘等原因長年臥床達到或預期達到6個月以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基本穩定者」為保障對象。二是界定年齡標準,保障失能老年人。例如,上海市規定60歲以上、評估失能程度達到二至六級且在評估有效期內的老年人為保障對象。 三是將失智人員同時納入,主要有青島和上饒。青島《關於將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範圍並實行「失智專區」管理的試點意見》將60歲以上重度失智老人納入保障範圍,而上饒將失智造成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員也納入保障對象。四是將中度和短期失能人員納入保障範圍,長春市「有條件的統籌地區可以探索將長期中度失能的老年人納入保障範圍」, 而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重點保障長期處於失能或半失能狀態的參保人員日常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服務費用」。
至於支付標準,各地政策不同。有的直接規定一個報銷比例,有的跟繳費年限掛鈎。總來的來說,報銷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高的可以達到90%,甚至100%。
那麼,試點地區試行長期護理險的效果如何呢?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超過4400萬,當年受益7.5萬餘人,賠付護理保險金大約5.7億元。在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帶動試點地區相關產業投資近70億元,直接拉動就業超過4萬人次,有力推動了護理服務市場的發展。
以長春市為例,這個城市開展試點兩年來,全市53家定點服務機構共發生醫療照護費用總額7974元,享受護理保險待遇5235人,平均補償比例達到80.4%。長春市一對80多歲的失能夫妻,分別患有老年痴呆和腦出血後遺症,58歲的女兒照顧二老8年。2015年2月,女兒因身體願意不得不將父母送到養老院,每月7000多元費用對於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長期護理險制度試點後,經過失能程度鑑定,兩位老人搬進了定點機構,除了夥食費需要自理外,護理費用能報銷90%,每人每月僅需350元就夠用了。
而北京市的老齡化情況也比較嚴重。目前,市內16.5萬失能老人中大多數是居家失能老年人。記者了解到,2018年4月北京市在石景山區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
參保人群包括石景山區範圍內參加北京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所有用人單位及其在職職工、退休人員和參加北京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暫不含學生、兒童)。
主要通過政府、單位和個人繳費的方式籌集資金,籌資比例為4:4:2,同時接受社會捐助。籌資標準暫按每人每年160元的標準確定。
保障對象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經過不少於6個月的治療(康復)並經失能等級評估,失能程度達到重度失能的參保人員。
保障內容以失能人員日常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所需的服務為保障內容,以實物形式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基金支付範圍包括為參保人員提供的符合規定的護理服務所發生的費用,購買第三方相關服務的費用。
對於護理服務,在機構享受符合規定的護理服務的,每天支付標準為70元,其中基金支付70%,個人支付30%。
由機構提供符合規定的居家護理服務的,每小時支付標準為85元,其中基金支付76%,個人支付24%,每月限支付30小時。
由親屬(家政護理員)提供符合規定的居家護理服務的,每小時支付標準為50元,其中基金支付64%,個人支付36%,每月限支付30小時。
目前,在石景山的試點已經初步構建了三個體系。一是建立了從參保到支付全流程全要素的收支體系;二是構建了待遇申請受理、失能評估、護理服務提供、經辦服務支撐等服務提供體系;三是形成了參保人員管理、帳務管理、護理服務和監管三大信息系統支撐體系。試點工作已實現對八角街道等三個街道所有社區重度失能人員的全覆蓋,受理待遇申請228件,符合重度失能條件210人,享受待遇共計182人。
不過,在近一年的試點工作中也發現了諸多需要破解和完善的問題,比如說,政府財政投入有限、護理服務供給不足、因職住不平衡導致的待遇差異化問題等等。
下一步,北京將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範圍。一是對長期護理保險開展系統性重點課題研究,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調研、分析和評估,為進一步完善試點方案提供支撐。二是繼續穩步推進石景山區試點,年底前試點工作在區內全面推開,從而實現全區的費用徵繳、支付、服務體系建設和基金監管;完善護理服務模式,不斷完善護理服務標準,逐步提高護理服務包的技術含量。三是全面跟蹤石景山區試點進展情況,加強指導,對試點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總結梳理試點問題,逐步完善相關試點政策,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四是加強與國家醫保局的溝通,在國家醫保局的總體部署下,做好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