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失能老人護理難題長期護理保險亟待加快發展腳步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全國現有失能失智老年人口已超4000萬,直接影響約1億戶家庭,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也因此成為社會養老服務中的「最痛點」。發展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制度措施之一,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今年兩會上,有多位代表委員就長護險提交建議提案,呼籲加快立法、建設統一等級標準和制度、加大商業性長護險優惠力度。本期《保險周刊》聚焦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現狀及如何解決其在全國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發展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制度措施之一,備受社會關注。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專門為失能老人設計的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應對老齡化壓力的重要舉措之一。除了2016年6月啟動的15個國家級試點城市之外,目前全國有40多個自願跟進試點的城市,此外,還有14個新增試點城市正在為國家第二批試點作準備。今年兩會上,有多位代表委員就長護險提交建議提案,呼籲加快立法、建設統一等級標準和制度、加大商業性長護險優惠力度。

直面民生「痛點」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是老百姓最希望改善的民生領域。其中,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更是受到了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最近幾年相關的建議和提案為數不少。

長期護理險是指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失能,為長期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是獨立於其他社會保險的一個新險種。

2016年,根據國家醫保局的部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第一批共有15個試點城市。這些城市一方面人口老齡化較嚴重,同時財政實力較強。試點地區都有較為完善的制度安排,包括護理保險的服務項目、待遇的支付標準、失能等級的認定標準等,但各地的具體標準不同。

四年後,國家醫療保障局近日就《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獨立險種的政策地位,並擬從原先15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增加了14個擴大試點城市,原則上每個省份1個試點城市,試點期限為兩年。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孫潔認為,逐步擴大試點範圍是比較穩妥的。第二批試點城市定為14個,大體和第一批試點城市相當,說明政府希望穩步推進長護險的試點是合理的。但由於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大,人口多,因此,繼續進行試點很有必要,但不宜操之過急,在實踐和總結的基礎上,更好地匹配供給和需求,提升制度執行的各個層面的協同性,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同時,還應建立多層次的長護險體系,推動商業長期護理險的發展。

出於職業關係,孫潔一直關注著長護險的發展。去年兩會,孫潔建議,應該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用人單位20%的繳費中劃撥1%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理由是基本養老保險屬於強制社會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雙方共同繳費進行籌資、建立統籌基金。用人單位養老保險繳費劃轉直接體現用人單位的繳費責任。

今年兩會,孫潔建議,建立社保商業保險共享的長期護理資料庫。她認為,商業長期護理險的發展,依賴於長期經驗數據的積累、模型驗證和產品的迭代,成功的商業模式短期內很難建立。若想得到更準確、客觀的保險分析數據,各家公司自身積累的數據明顯是不充分的。由此,她建議政府牽頭,組織保險行業協同建立長期護理資料庫及共享機制,助力商業保險機構進入長護險領域。

產品少需求大

「家有一個失能老人,壓垮一家人」,這句話形象地反映了失能老人的照料問題給家庭帶來的巨大壓力。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養老服務中的「最痛點」。據統計,我國現有失能失智老年人口超4000萬,直接影響約1億戶家庭。家庭負擔極重、子女贍養壓力大、養老院供不應求,成為這些家庭的常態。隨著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成為剛需。

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體制轉換、社會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時期,同時也是面對老齡化非常關鍵的時期,而長護險是適應老齡社會發展趨勢的保險產品,致力於解決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問題,緩解家庭個人經濟壓力和國家金融壓力,完善與產業發展高度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但從市場試點的情況看,長護險還處於萌芽階段。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在我國的保險市場上推出長護險產品,但無論是條件還是保險的各個方面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根據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方案規定,年滿60周歲,職工醫保人員中已按照規定辦理申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手續的人員和居民醫保人員,可自願申請老年照護。長護險不僅緩解了試點地區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問題,同時也節省了醫保基金。長護險試點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據統計,南通市在試行三年間,失能人員享受長護險前後的醫療費用由1.62億元降低到9970萬元。

雖然長護險試點無論是社會效應還是經濟效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現階段所有失能老人都能享受到這項服務。目前,長護險試點都是只保重度失能群體、保基本需求,成本可控。但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和有限的供給相比較,造成長護險受益人群目前還比較少。

據記者了解,長護險試點的城市主要是通過三個原則來挑選:一是失能風險已經產生的城市,這不是以老齡化為指標而是要以失能率為指標;二是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比較好的地區;三是地方財政有能力支持的城市可以優先考慮。

數據顯示,未來我國農村的人口老齡化,在速度、程度方面均會超過城市,農村失能老人的養老照護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局長於魯明提出,在試點中應充分考慮到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和增速都顯著高於城市人口的實際,並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在政策框架設計上致力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參照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做法,在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中同步試點,不在制度建設上留下盲區。

對於目前長護險試點擴圍速度較慢,於魯明表示,每一種制度政策,都要先行試點,再穩步推進,這樣才能實事求是,才能行穩致遠,才能利國利民。國家此前在推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時,採取的也是這樣的思路。

籌資難題亟待破解

業界普遍認為,商業長護險目前不能在全國推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實時數據。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由於缺乏風險評估、護理服務等方面具體的數據,使得保險公司難以為產品制定準確的價格。同時,政策和法規的不完善也不利於保險公司發展長護險,並且居民的總體保險意識仍然相對較低。在長護險領域,商業保險仍在不斷尋求改進。

《徵求意見稿》稱,長期護理保險是一種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要堅持獨立運行,著眼於建立獨立險種,獨立設計、獨立推進,同時,在基金管理上也提出要單獨建帳單獨核算。其中,就籌資渠道而言,《徵求意見稿》明確,要以單位和個人為主,在有條件的地區可探索通過財政等其他籌資渠道,對特殊困難退休職工繳費給予適當資助。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教授張琳表示,制約長期護理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籌資問題。長期護理保險以基本醫療保險的形式難以持續開展下去,需要全方位的籌資體系,商業保險公司必須儘快參與進來並成為主要提供者,以減輕基本醫療保險的負擔。

對此,張琳建議:一是對於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稅收優惠;二是建議政府推動民政部、衛健委、醫保局等相關部門,共同成立課題組,制定統一的長期護理等級標準指導意見;三是將民政部下發的養老服務補貼和津貼進行歸集,允許為老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四是對於能夠承擔基本醫療保險繳費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在基本醫療保險中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帳戶。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相關焦點

  • 服務失能老人,商業長期護理險未來的發展重點是什麼?
    在上海市未開展長期護理險時,由於經濟等原因,一直由82歲的陳爺爺在家中照顧。但陳爺爺也一直飽受腰痛的折磨,陳爺爺要一邊照顧吳奶奶,一邊自己吃藥緩解腰痛,幾度累倒。在長期護理險開展以後,二位經過評估成為了長期護理保險的服務對象,並接受福壽康·上海康普護理站的每天早晚各一個小時的居家上門護理服務。
  • 長期護理保險,居家老人護理服務費最高可享受90%報銷
    「長護險」就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指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對經評估達到一定護理需求等級的長期失能人員,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長護險試點工作開展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老年人群體的日益龐大,如何讓失能、失智老人體面養老,已然成為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面對這一課題,政府對長護險試點方案開啟加速。
  • 義烏推長期護理保險 讓失能老人安心養老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梅琳 89歲的吳老先生,現在是義烏市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怡樂新村養老服務中心的一位成員。他2011年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同年,老伴因病離世。在獲悉義烏市委市政府出臺長護險後,家人將其送到了這裡,成為首批享受該政策的失能老人之一。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護險制度試點。作為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先行區的浙江省,一直在探索如何通過保險機制助力政府共同破解人口老齡化問題,在義烏等地先行先試,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和社會口碑。
  • 深圳申請成為長期護理險試點城市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
    我市已向國家申請作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以更好破解「老有所護」的難題,讓失能老人體面養老。市政府關於六屆人大七次會議代表建議辦理情況的報告中透露了這一好消息。據統計,我市戶籍老人中,60至79歲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居家老人有8500多人,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近4萬人。
  • 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受關注 人保健康推商業護理險
    同時,在全國兩會期間,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更是受到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多項議案、提案呼籲加快長期護理險立法,建議商業保險公司推出更多的護理保險產品,以緩解失能老人護理難題。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下稱「人保健康」)5月28日推出「美好今生護理保險」,為客戶提供殘障護理保險金、老年護理保險金、疾病身故保險金、殘障護理豁免保險費、健康管理等保障與服務,通過產品創新進一步豐富商業護理保險產品市場供給,滿足客戶長期護理保障需求。
  • 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指什麼?4000萬失能老人護理費有著落
    2017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就印發過《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公布了15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城市名單,並強調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1.5億,已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老齡化壓力日益加重。
  • 關愛失能人員 北京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日前,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市財政局印發了《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擴大試點方案》。《方案》明確,在石景山區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率先為重度失能人員提供護理服務。
  • 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長期護理保險在商業人身險中購買率最低...
    報告以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為調查框架,居住於當地主城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群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群像」、成年人對失能風險的認知偏差及護理規劃意願等問題,為政府、相關金融行業、養老產業鏈等各領域了解老年人服務需要,預測成年人養老金融產品需求,精準定位相關政策及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 給失能老人更多護理和關愛
    據《2009年民政事業統計報告》顯示:護理費用高昂難承受。我國尚未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政府補貼主要集中在高齡老人和「三無」以及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群體,對全體失能老人的政策尚有缺失。
  • 融媒體訪談|侯學元:建立長期「照護險」解決失能老人看護難題
    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接受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高齡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格外需要關注,「除了要增加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床位數量外,建議從國家層面探索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緩解老人及其家庭護理費用過重的問題。」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其中失能 老人近4000萬。
  • 《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長期護理險在各險種中購買率...
    據保險業協會介紹,報告以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為調查框架,居住於當地主城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群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群像」、成年人對失能風險的認知偏差及護理規劃意願等問題,為政府、相關金融行業、養老產業鏈等各領域了解老年人服務需要,預測成年人養老金融產品需求,精準定位相關政策及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 社保第六險是什麼 長期護理保險參保辦法及繳費範圍
    這每個階段都無法掌控,只有過程我們有能力改變,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5項社會保險之外,一項新的社會保險——長期護理保險,正在中國逐步推開,為失能老人體面養老提供保障。  從今年1月1日起,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已在全市鋪開。那麼哪些人可以申請長期護理保險?收費標準是什麼?服務計劃如何制定?
  • 膠州市全面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向基層延伸 失能失智群眾享長護...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通訊員梁寶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解決失能失智人員長期照護難題的制度安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家庭月護理成本最高達1926元。當前,由於農村地區傳統觀念、受教育程度等原因,長期護理保險服務觸角在農村地區延伸力度不足,特別是目前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增多的現實情況加劇了照護需求缺口,膠州市通過推動農村長護市場發展,有效解決了失能失智人員「養老機構不能醫、醫療機構不能養、家庭成員無力護」的困局,全年提供長護服務達5萬小時。
  • 《湘潭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實施方案》解讀
    12月16日,湘潭市正式發布《湘潭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實施方案》,以長期處於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護理保障需求,預計2021年1月開始,湘潭市就可以進行參保繳費。為何出臺試點方案?截至2019年底,湘潭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61.1萬人,佔常住人口21.2%。
  • 數千萬失能老人怎麼照料?大小便護理床解決養護難題!
    中國當前有約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幫助這些家庭緩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現實困境,長壽老人全自動大小便護理床,以滿足失能老年人對專業醫療護理和照護服務的剛性需求。首先,我們要了解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他們對護理的需求是什麼和護理人員或照顧人員想要的是什麼,再逐一進行滿足需求。第一點: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需要長期臥床,部分老人大小便很不方便。第二點:防止褥瘡形成是長期臥床老人特別重視的一點,也是護理人員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 「長期護理保險」 在試點中溫暖走來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道出無數失能人員家庭的壓力。作為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下稱「長護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是老齡化時代一個特殊的「緩衝墊」。長護病房裡護士為失能老人餵水。 全媒體記者 查燦華 攝  2017年,安慶市被確定為國家第一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
  • 關注重度失能人員 補足民生保障短板|石景山區擴大長期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率先為重度失能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作為全市唯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石景山區堅持「以人為本、獨立運行、保障基本、責任共擔、機制創新、統籌協調」的基本原則,成立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領導小組,完善工作機制,深化部門聯動,制定出臺了《北京市石景山區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實施方案》《北京市石景山區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實施細則》和相關管理辦法、考核辦法,標誌著石景山區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實現了全流程
  • 中國首個老年護理標準出臺 加快發展老年護理服務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其護理需求明顯高於全體人群平均水平,對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加快發展老年護理服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客觀要求,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 《2018-2019 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出爐 保險能解決晚年護理問題...
    調查顯示,27.4%的成年人、19%的老年人願意接受「以房換護理」模式。這表明,以住房資產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產品、保險產品還有發展空間。1中度失能老人中度失能老人中有93%接受過一種以上護理服務,最重要的服務提供者依次是子女、老伴和保姆,使用專業服務的很少,即便使用了,經濟負擔也比較大,並且這一負擔主要由子女和本人承擔,基本醫療保險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商業保險的作用很小。2重度失能老人重度失能老人中有 95.4%接受過一種以上護理服務。
  • 昆明萬名重度失能人員有望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
    昆明市長期護理保險有望在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屆時,將有1.1至1.3萬重度失能人員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也就是1.1至1.3萬個家庭享受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政策紅利。按照制度設計,昆明市長期護理月最高支付標準將達28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