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通訊員梁寶泉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解決失能失智人員長期照護難題的制度安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家庭月護理成本最高達1926元。當前,由於農村地區傳統觀念、受教育程度等原因,長期護理保險服務觸角在農村地區延伸力度不足,特別是目前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增多的現實情況加劇了照護需求缺口,膠州市通過推動農村長護市場發展,有效解決了失能失智人員「養老機構不能醫、醫療機構不能養、家庭成員無力護」的困局,全年提供長護服務達5萬小時。
組織化建構解決「怎麼管」
護理服務越來越規範
「長期護理保險管理鏈條長,作為主管部門,我們必須先考慮怎麼去管理這些長護服務機構,尤其要考慮農村護理機構管理半徑長的問題,做到未雨綢繆,既不浪費醫保基金,又讓群眾得實惠。」膠州市社會保險服務中心主任翟長關介紹道。
為此,膠州市從長期護理服務路逕入手,建立「一中心一平臺」,全面提升監管水平:「一中心」即為長護服務待遇準入中心,實行專家評審申請人病歷和評分量表,嚴把準入關;「一平臺」即為長護服務動態監管平臺,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對護理情況的實時監管,嚴把操作關。
記者隨護理人員來到膠州市裡岔鎮南樓村,鎮衛生院劉曉敏護士到村民王聯福家示範指導防褥瘡氣墊使用,耐心叮囑用藥規範,並將護理過程通過手機終端實時上傳。王聯福因腦卒中後遺症長期臥病在床,妻子王延貞起初根本不知道怎麼照顧生病的丈夫,申請長期護理服務後,鎮衛生院的醫生和護士定期上門提供護理服務,極大解決了照護難題。
結構化準入解決「誰來幹」
醫養機構越來越成熟
管理公開透明,社會化醫養機構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今年,膠州市共準入37家定點護理機構,在準入結構上,我們充分考慮農村照護需求,78%的護理機構服務半徑輻射農村社區,護理服務逐漸由城市社區向農村社區延伸。」翟長關說道。
膠州市向全市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印發《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協議管理辦法》,鼓勵相關機構根據功能定位,申請院護、家護、巡護、長期照護、短期照護、日間照護等業務。
為充分滿足農村社區照護需求,膠州市更加注重護理服務供給側結構化調整,優先推動農村巡護服務發展,建立考核機制,採取正向賦分的辦法鼓勵基層衛生機構開展巡護業務。「我們明確了定點護理機構的申請條件、申請方式、受理流程、監督機制等內容,醫養結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在這些機構裡,失能失智人員能夠得到康復治療和生活照料,特別是農村社區的失能失智人員享受待遇人數同比增長83%。」膠州市醫療保障局長期護理保險科科長劉波告訴記者。
標準化引領解決「怎麼幹」
服務路徑越來越清晰
護理機構建起來了,如何才能提升服務質量?膠州市建立護理服務培訓體系,指導護理機構照護服務隊伍建設,以技術性較強或者家庭照料者不能完成的事項為主,對17項生活照料項目、15項功能維護項目進行系統培訓,有效提升了護理機構的照護水平。
「我們打造了3家院護示範單位、3家巡護示範單位,並且試點建設智能服務平臺,以點帶面,引導全市護理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質量,構築長期護理保險工作城鄉一體化格局,實現了以較低支付成本購買較高醫療護理服務的目標。」劉波說。
在膠州市某醫養結合機構,記者見到了前來探望父親的劉秀芹女士,劉女士目前還沒有退休,父親生病後在老家沒人照顧,在徵得父親同意後,劉女士將父親送到了這裡。
「開始我爸還有點不適應,但是這邊的老人多,跟別人熟了,就住得下了,老哥兒幾個在一起打牌很開心。這裡有大夫給看病,三餐都不錯,無論是醫療費用還是生活費用,長期護理保險都能報銷,我們也很放心。」劉女士如是說道。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