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得到照護支持...

2020-12-24 中國網新聞中心

  「照顧不動老伴了,我想喘口氣!」——老有所護,是當前眾多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的共同訴求。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我省在長護險、夜間照護、喘息服務等領域不斷探索,讓新的養老服務模式更契合1800多萬江蘇老年人的養老實際。

  【咱爸咱媽說】

  「我想出門透透氣」

  家住南通市虹橋新村的姚琴英今年80歲,她每天的日常,就是照顧中風癱瘓在床的老伴邵有才。「老伴82歲,人高馬大,我和女兒兩個人都搬不動,全天在家都覺得忙不過來。由於康復不當,老伴語言功能退化,身上還長了褥瘡。」姚琴英說,這幾年,就羨慕別人能出門散散步,能去公園透透氣。

  常熟市古裡鎮吳雪良、陶惠媛夫婦臥病在床10多年。吳雪良因患癌症,幾年前做了人工造瘻手術,每天護理程序十分複雜。老伴陶慧媛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兩位老人都處於失能狀態。吳雪良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照顧他們的長女吳梅芬睡個安穩覺。

  「我自己也有小家庭要照料,但照顧父母是我的責任,為了專心照顧他們,我辭掉了工作,住到父母家,全家各種開銷都落在了我愛人一個人身上。」吳梅芬說,給父母一日三餐餵飯,日夜護理,從來不敢睡踏實,還要自學各種護理技能,這些年對自己身心都是煎熬。

  【心願達成度】

  給這些家庭「喘息」機會

  經過5年探索,長期照護險已覆蓋到南通全市720萬名參保人員,2.57萬人享受到居家、護理院服務,專業照護給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帶來希望。

  如今,只要天氣好,姚琴英都會用輪椅推著老伴到附近的虹橋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以前沒時間來公園,是長護險讓我有了喘息機會。」姚琴英告訴記者,經評定,老伴邵有才為半失能狀態,可以申請居家照護。現在申請到的護工每周兩次上門服務。

  南通在國內率先推行長期照護保險,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參保人個人每年繳納30元,醫保基金和公共財政補助70元。護工主要提供洗澡、指導康復、理髮等服務。如今,記者眼前的老夫妻倆樂觀開朗,恢復了語言能力的邵有才說:「政府給了這麼好的政策,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生活。」

  蘇州今年推出家庭養老夜間照護床位政策後,吳雪良夫婦也順利獲得護理資格,每月可獲得夜間陪護8-10次。女兒吳梅芬的「夜班」終於有人替換了。

  「你放心去睡吧,有我呢!」當地居家養老服務站安康通的護理員陸玉芬介入護理的第一天,對吳梅芬說道。

  「那天是我這麼久以來第一次一覺睡到天亮。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不能理解,這麼多年除了希望父母好好活下去,我唯一的心願就是有人能替替我,睡個踏實覺。」吳梅芬覺得政府推出的這項政策,比發錢更貼心更珍貴。

  如今,通過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像安康通這樣的護理服務機構接到的夜間護理訂單越來越多。

  【願景路徑】

  多方探索攻堅「老有所護」

  國家醫保局等部門日前發布的《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助力解決「老有所護」難題。

  作為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江蘇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更為迫切。省醫保局副局長相伯偉介紹,目前長護險已在南通、蘇州、徐州、無錫、常州、揚州、泰州等地推行,試點地區基本形成「覆蓋全民、多元籌資、差別待遇、商保經辦」的長護險模式。

  在籌資模式上,各地建立個人繳費、醫保基金和財政共同負擔的機制。同時鼓勵慈善、福利彩票等社會資本對長護險及殘疾人參保進行補貼。今年上半年,7個試點城市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達2326.2萬人,7.01萬人享受待遇。

  蘇州市民政局出臺「家庭養老夜間照護床位」試運行管理辦法後,已有95家單位成為首批籤約機構,設置12個養老服務夜間照護創新觀察點,籤約服務對象1726人。

  頤養天年,需要政府多部門和社會力量的綜合投入。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834.2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3.34%。其中高齡失能、空巢獨居、農村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佔比在逐年提升。他們的多元訴求,對養老服務的多樣化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7月1日,南京市養老服務領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南京市養老服務條例》實施,將護理照料假制度、「喘息服務」、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間銀行等內容都列入其中。截至目前,南京已累計為2000多名居家重度失能老人家屬提供喘息服務。此外,屬於政府養老扶助對象的老年人,半失能的每戶每月享受不少於36小時,失智、失能的每戶每月享受不少於48小時免費生活照料服務。

  目前,全省有各類養老床位69.9萬張,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8萬個、街道日間照料中心589個、社區老年人助餐點7374個。除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外,全省還建成護理型養老床位26.69萬張。為深化養老服務「放管服」改革,江蘇通過對民辦、公辦養老機構實施同等補貼政策,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推動連鎖化、品牌化養老服務企業發展,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床位數達到47.88萬張,佔比68.5%。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公共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目前國內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平均水平只有3000多元,而照顧老人的護理院月均支出一般都要4000元以上。我國大約70%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為此,江蘇還將持續深入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今年,全省要按照每千名戶籍老年人40張床位的要求補齊養老床位缺口。民政部門正在向3萬戶經濟困難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適老化改造。

  記者 黃紅芳 唐 悅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得到照護支持...
    ——老有所護,是當前眾多失能失智重病老人家庭的共同訴求。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我省在長護險、夜間照護、喘息服務等領域不斷探索,讓新的養老服務模式更契合1800多萬江蘇老年人的養老實際。【心願達成度】給這些家庭「喘息」機會經過5年探索,長期照護險已覆蓋到南通全市720萬名參保人員,2.57萬人享受到居家、護理院服務,專業照護給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帶來希望。
  • 失智失能老人照護:「關懷」是護理工作的基礎
    老人上了年紀,會漸漸出現行動不便、記憶喪失等狀況,在大多數人口中,將此籠統地稱為失能失智,但是從更嚴苛的角度來講述,失能失智的範圍則更廣泛。面對家裡的失能失智老人,很多時候家庭的成員都在努力去照顧,但久而久之也讓家人感到無奈和為難,有的家庭選擇將家裡老人送往養老機構進行照料,有的家庭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還是選擇將老人放在家裡照料。不過,老年人護理工作表面看似簡單,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東西。
  • 孝德智慧養老:讓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庭走出照護困局
    失能失智老人長期照護 成家庭難以承受之痛中國有超過4000萬失能老人和1000萬失智老人,90%以上的失能失智老人由家人照顧,中國每年有50萬失智老人走失。據不完全統計,45.9%的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鬱症狀,家人20%患有憂鬱症,65%有抑鬱傾向。
  • 老人失能失智不能失保障
    同時,日常活動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均重度依賴的老年人佔比達到25.4%,即有1/4的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團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失能失智人口快速發生、照護需求快速增長和家庭結構變遷的現實下,化解風險的長期照護政策選擇和制度設計已經刻不容緩。
  • ...衛生機構新設醫養結合專區 收治家庭照護困難的失能、失智老人
    (記者劉晶晶、通訊員蔣慶良)8月6日,記者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市康復醫院(市一醫院康復分院)、市優撫醫院和城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設的醫養結合專區近日全面投入運行,共計新增醫養結合床位近百張,主要收治家庭照護困難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
  • 鄭悅、黃晨熹: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生活質量幹預項目的開發——基於壓力應對理論
    以子女、配偶為主的家庭照顧者是失能失智老人照顧的主力。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照顧壓力會造成家庭照顧者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出現虐待老人的現象。以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為主要幹預對象,以改善照顧者生活質量為著眼點,設計幹預項目,具有必要性。基於壓力應對理論,可以選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作為中介變量,設計提升照顧者生活質量的幹預項目。
  • 失能失智老人服務「最後一公裡」,何時才能打通?
    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照護失能失智老年人,如何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已經成為養老服務中亟待解決的痛點。家庭負擔重、子女苦不堪言、養老機構供不應求等問題,已經成為很多家庭面臨的現實。 家住青島市市北區海岸路的張芸,今年50歲,但是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一些,兩鬢已經出現了不少白髮,她目前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去老年公寓陪伴母親。
  • 面對失能失智的老人,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失智老人特殊護理單元公共活動空間中,空間布局、家具細節、空間氛圍、物理環境等方面對老人的空間利用、交流行為、活動開展等行為均會產生影響。與此同時,老人身心狀態、照護支持環境與老人行為也有相互作用,並會間接作用於環境因素對老人行為的影響。
  • 失智失能老人誰照護?科技基礎研究怎麼展開?科創板如何完善?全國...
    這兩件提案,就是希望:每位老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國際金融報》:人口加速老齡化,我國養老面臨嚴峻挑戰。您認為哪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如何積極應對老齡化?曹阿民:我國人口正在老齡化,並同時發生老齡人群快速邁入高齡化,對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帶來新挑戰。「一人失智失能,全家焦慮不安」。
  • 定義失能失智長者照護新標準!融創中國首家國際康養中心開業
    這是目前我國失能失智長者數量,超過30萬!這是目前青島市失能失智長者數量。權威數據顯示:我國90%以上的失能失智長者均居住在家,由家人照護。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居家照護帶來的健康管理、環境不適、病情惡化等問題,是每一個失能失智長者家庭的重大挑戰。
  • 【上海2月10日-12日】日本失能失智症照護管理培訓班
    ◤培訓目標◢引進日本30年積累下來的先進介護理念與技術實務,構建本土化培訓服務體系緩解我國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隊伍人員不足的困境,培養優秀的管理護理人才搭建本土化、專業化、國際化學習平臺,優化失能失智症護理隊伍專業化水平培訓失智症老人照護的實務工作者,強化其失智症的照護能力,提升照護水平 ◤培訓對象◢
  • 「讓媽媽記住我們」!這場公益宣傳活動關愛失智失能老人
    上午九點,上海市柏萬青志願者工作室和靜安區靜安寺街道老年協會在靜安公園廣場,特別舉辦了一場以「讓媽媽記住我們」為主題的紀念「世界阿爾茲海默症日」公益諮詢宣傳活動,呼籲全社會給予失智失能老人更多關愛,關注老年人群腦健康。
  • 關注身邊的「蘇大強」:失能失智老人生活境況亟待改善
    在重陽節活動現場,通過實體裝備體驗,讓年輕人也感受到了深受老年病困擾的老人,在生活中是多麼的不方便。申冉 攝據「江蘇省201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統計,江蘇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800餘萬人,佔總人口數近23%,其中有10%屬於失能半失能老人;此外,在中國60歲以上人群中,認知症(俗稱「失智症」)患病率為7.2%,越來越多的「失能失智」老人亟待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援助。
  • 上海將改造認知障礙照料床位2000張,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復服務
    1月13日,上海市政府向社會公布2020年上海市政府要完成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項目。實事項目涵蓋養老、教育、就業、體育健康、城市設施等十方面,27項目標任務。其中,在養老方面,為了加快建立認知障礙老人的照護服務體系,向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專業照護、康復服務,2020年,上海市將改造認知障礙照料床位實事項目的指標,翻倍至2000張。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葛健透露,截至2019年初,上海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503.28萬,佔戶籍總人口的34.4%。
  • 膠州市全面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向基層延伸 失能失智群眾享長護...
    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通訊員梁寶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解決失能失智人員長期照護難題的制度安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家庭月護理成本最高達1926元。當前,由於農村地區傳統觀念、受教育程度等原因,長期護理保險服務觸角在農村地區延伸力度不足,特別是目前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增多的現實情況加劇了照護需求缺口,膠州市通過推動農村長護市場發展,有效解決了失能失智人員「養老機構不能醫、醫療機構不能養、家庭成員無力護」的困局,全年提供長護服務達5萬小時。
  • 濰坊有專業的失智老人照護中心,兒女們終於不用發愁了!
    近日,濰坊晚報刊發了《失智老人漸多,該到何處安度晚年》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失智老人走失的情況屢見不鮮,對於一些家庭來說,如何照護失智老人成為一大難題。照護難度大,普通養老機構拒收失智老人?你還在苦苦尋找專業的照護中心嗎?
  • 蚌山區:試點建設家庭照護床位,提升養老服務滿意度
    為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讓廣大老年人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保障居家特殊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蚌山區燕山鄉民政事務所在轄區城市居民範圍內開展家庭照護床位建設試點工作。試點期間由龍湖生態老年公寓(燕山鄉養老服務中心)承接全鄉家庭照護床位上門服務工作,試點老人將享受每周定期上門服務,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個人護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為做好家庭照護床位試點的前期摸底工作,鄉民政所聯合龍湖生態老年公寓專業護理人員走訪失能失智獨居老人家庭,摸清老人的意願和需求。
  • 專門收住失能失智老人,觀海衛這家養老院每天都有針灸、推拿、按摩
    「大媽,你先躺下,我給你按摩一下,身子會比較舒服點」「好的,謝謝儂哦,每天給我們老人按摩洗腳,真是告代不過」……話音剛落,健康護理員黃玲就將老人扶著躺上床,然後開始熟練地為其按摩雙腿、後背,並囑咐一定要多活動活動筋骨,身體活絡了,酸脹疼痛也就緩解了。這是記者近日在觀海衛鎮海地養老院看到的一幕。
  • 何偉委員:將失能失智失獨老人醫養結合服務納入醫保
    全國政協委員何偉呼籲,將設施完備、功能完整的醫養結合機構優先納入醫保定點範圍,重點將失智、失獨、失能老人醫養結合服務項目和診療費用逐步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有計劃地增加失智、失獨、失能人員納入基本醫保支付範圍的醫療康復項目。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超過1.8億名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
  • 專訪清華大學教授裴曉梅:長期照護體系亟待建成
    「老有所養」是所有人的美好期望,但有一些老人的養老之路卻異常坎坷。比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逐漸遺忘這個世界,甚至把自己弄丟,養老對於他們本人及其親屬都是一件難事。他們需要治療,更需要長期照護。然而,大多數養老機構不具備接受失智、失能老人的能力,家庭的照護也面臨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