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然而因年老導致的相對不良健康狀況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難以避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末,中國老年人口達2.5億。聯合國人口署《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預測,中國老年人口到2055年將增至4.9億的峰值,超過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並持續維持高位的比例至本世紀末。
長期護理需求上升
長期護理在中國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一般包括日常生活護理(協助洗澡、穿衣等日常照料)、專業護理(非治療性護理和康復服務)等一系列服務,旨在為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的人提供長期性的支持(在本報告中特指適用於老年人的長期護理)。
老人的健康狀況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惡化,促使因老人增多的長期照顧需求增多。受到下圖所列剛需缺口,諸如失能及半失能老人基數大,全民慢病問題突出等因素驅動,長期護理需求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以醫養結合為核心、高附加值服務護航的「健康+」整合模式勢在必行。
居家養老:平臺服務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90%的老年人傾向於在熟悉環境(家庭)
接受護理服務
在2018年2月1日舉行的國家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表示:「中國人的養老習慣還是大多數人願意在家養老,要推廣居家養老的做法,進一步加大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
受到「孝道」傳統文化驅使,以及缺乏商業和社會基礎設施,95%的長期護理服務仍由家庭成員提供。
未來,非營利機構將成為重要的服務提供者;同時,如北京、杭州等地也在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促進營利機構提供居家服務。
政府正在促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
並鼓勵技術發展
2016年政府開始通過補助和醫保統籌基金結餘劃轉等啟動長護險試點,以減輕家庭護理負擔。
截止2020年5月,15個試點城市參保人數達8854萬人,享受待遇人數42.6萬人,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多元。在試點項目中,長期護理保險支付了50-90%的支出。
同時,政策推動鼓勵信息技術應用於居家養老服務。包括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發展老年電子商務、建設服務網絡平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諮詢等融合服務。
社區養老:服務落地的有效路徑
嵌入式養老機構依託基層社區開展整合、一體化服務
上海自2018年起在全市推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與此同時,基於網格化綜合管理服務片區、綜合服務站等打通管理和服務在基層的「最後一公裡」,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 。通過嵌入式養老模式,長期護理服務基於社區中新建立的管理系統,實現了專業服務從機構到社區和家庭的延伸。
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建成180家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通過整合醫院、養老機構、護理員、存量設施等各類服務資源,配套社區健康服務清單、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智能養老顧問等制度,建立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和「康、醫、養」的聯動機制。
CCRC深挖從服務消費到財富管理的客戶價值
大型企業集團和機構依託主業資源,整合公司內部其他業務板塊的資源,以及尋求外部合作方,通過「平臺+載體+服務」的模式搭建一體化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打造全生態綜合服務體系。
營利性機構和CCRC參與者(以房地產開發商和保險公司為主)與醫療機構和護理提供商(例如歐葆庭和日醫)合作以提供多種級別的護理,按需差異化定價:
通常分護理區和自理區,自理區包含押金、月費和其他費用,押金在100-300萬之間,月費在5000-7200元之間,其他費用包括餐費等其他按需收取的費用;護理區的費用包括押金和護理費,押金在20萬元左右,月費包含了餐費、房費和居家費,價格16000-46000元之間。
泰康之家、燕達國際健康城、金色年華等代表性CCRC項目投資額均達數十億元,床位數在2000張左右,並通過配建醫院或與周邊醫院合作,實現一站式持續照護方案。
CCRC重資產屬性下,僅依靠服務功能嵌入取得運營回報存在投入大、周期長的問題。因此,結合目標人群的退休儲蓄安排,創新推出類年金產品和服務,成為行業核心考量。例如泰康等金融機構在布局中發展出保單+實體、養老消費信託等形式,與會員制類似通過一定的門檻費回收資金和鎖定客群,同時具備資金保值增值功能。
機構養老:社會辦機構佔據半壁江山
社會辦養老機構正以專業化蛻變走向規模化、連鎖化
養老服務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屬性,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政府興辦了一批社會福利院和敬老院等來安置城市中的「三無老人」,公辦養老機構在一定時期內承擔我國大部分機構養老服務。其收費一般較低(每年每床3000~12000元左右),但在「託底」屬性下,往往只提供居住、基本生活照料等服務。
自2013年以來,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推動養老市場開放,吸引多元化投資者和有實力的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發展,以滿足具備一定消費實力的老年群體對優質服務和綜合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
儘管這一細分市場仍相對分散且規模較小,但越來越多來自國有/私營企業和海外的投資者已在一、二線城市布局,取得先發優勢。入住機構的老年人通常年齡偏大,普遍超過70歲,醫療護理成為剛需,醫保和長期護理保險導向下
醫養結合成為普遍趨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披露信息,截止2019年9月,全國共有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籤約合作關係的超過2萬家。以認知症等老年慢性疾病護理為核心的特殊病種照護機構也在上海等地推進建設。
以長效激勵制度促進養老護理人才建設
行業瓶頸:護理人才短缺,未形成系統分類(基礎護理人員,醫療護理、康復治療、健康管理等專業人才),難以滿足中國市場激增長期護理服務需求。
在醫養結合導向下,中國通過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開設有養老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從2013年的30所增開到2019年的217所,畢業生從3,638名增加到6,000名。
「十三五」養老體系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35%以上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病科。
2019年9月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聯合頒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
伴隨被照護老人的消費理念的升級,未來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將不僅僅局限於日常生活護理上,還應關注多元化的增值服務能力建設,包括:
護理:非治療性護理和康復服務
社會工作:心理輔導與幹預
營養師:老年營養配餐
娛樂和運動指導:健康管理、文娛活動安排
技術應用:可穿戴設備,護理機器人
積極引入JCI和CARF等國際認證體系,並結合中國國情,以提升服務質量,使人員的專業價值得到最佳體現。
康復服務:高附加值服務賦能健康持續改善
未來失能、半失能老人將成為康復服務的重點人群
從供給端看,目前我國康復行業的供給能力不足:
1、 康復床位缺口巨大,地區分布不均:近年來我國康復床位數量快速增加,但仍有將近 60 萬的康復病床的缺口,並且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之間康復床位資源配置不均衡;
2、康復行業醫務人員短缺:我國康復醫學科執業醫師的數量逐漸增加, 但康復醫師、康復助理醫師佔整體執業醫師比重未發生明顯變化,目前存在近30萬的康復行業醫務人員缺口;
3、 康復行業服務能力不足:目前我國無論綜合醫院還是社區都面臨康復科建設不足、康復項目開展不足、服務項目集中而單一的問題。
從需求端看,目前我國康復需求旺盛,規模保持穩定增長:
1、我國患慢性病、老年病及殘疾人群基數大、增幅高,每年共計有1億人存在康復需求;
2、 針對老年疾病康復主要涉及有對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下降的緩解(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綜合症等);因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等)、事故(摔傷等)引發的身體功能修復。
康復醫學與現代新技術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壁壘突破,未來將為康復行業帶來新機遇,物聯網技術、康復機器人、VR訓練、新興材料等結合將更加緊密。
未來之道:智慧康養提升服務可及性
技術重塑中國健康產業
政策規範:國務院辦公廳於2018年4月25日發布《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建議》;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19年2月12日發布《關於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
政策導向下,醫療機構等有望使用網際網路平臺等擴大醫療健康服務範圍,並建立涵蓋診斷前,診斷中和診斷後三個階段的線上-線下集成醫療服務模型。
智能健康管理為老年護理服務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工信部聯合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17和2018年組織開展了兩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工作,共創建了79
家智慧健康養老示範企業,聚焦智慧健康養老產品、服務、系統平臺等。例如,第一個家庭保健服務平臺吸引了超過3000萬註冊護士,使老年人能夠與附近的護士預約,在家中進行醫療服務。
隨著市場的成熟,行業熱點將把重點從單一產品或服務轉移到全面解決方案上。相比傳統養老服務,智慧養老藉助電子商務平臺等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豐富產品供應,並通過信息與服務的充分融合,實現養老服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