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要賣房帶「自閉症」女兒求醫,心理醫生卻說有病的是她

2020-10-16 輕寒讀書

兒媳要求公公婆婆換房子,並且只寫她的名字。

我店子隔壁開著一家雜貨鋪,店主劉婆婆是和我們老鄉,因此經常到我們店裡來閒聊。最近她十分苦惱。

原來兒媳小亞要求把房子賣掉換一套,並且要寫她的名字,這讓她非常為難。我很理解李婆婆的難處,她和老頭子買下這套房子非常不容易。

他們年輕時生了四個孩子,並把孩子從農村帶到城裡上學,前面三個是女兒,嫁出去時各給了十萬塊錢陪嫁。


最小的是兒子,他們掏空了一生的積蓄買下一套房,寫的是老頭子的名字。打算過世後留給兒子。

他們老兩口沒有沒保險,所以也沒有退休工資,現在快70歲了仍不敢退休。如果再把唯一的一套房子賣了,換成兒媳的名字,以後住在一起有什麼矛盾會不會被趕出家門呢?

作為鄰居我見過小亞幾次,文文靜地。不像是不講理的人,其實房子以後還不是留給他們的,何必現在去搶呢。

劉婆婆這才說起兒媳想賣房是想用賣房的錢換套小房子,再留一筆錢送孫女小米去做治療。說孫女有自閉症。

她這麼一說,我才想起去年她就和我說過,小亞覺得女兒有自閉症,帶著四處去看醫生,有的說沒問題,有的建議她帶去特別的機構治療。收費特別高,要7000元一個月。

我不由得皺眉,她孫女我見過,只比我女兒小一歲,兩個小孩沒到上學年紀時我們都帶到店裡來,小米和我女兒在貨堆上爬上爬下,一起分享零食,看不出和正常小防有什麼區別。

但劉婆婆的兒媳似乎不願意孩子到店裡來玩。說我們店在街邊灰塵大,店裡的貨多有味道,這樣超標那樣超標,總之有點嫌棄的意思。

看著正常的孩子為什麼有「自閉症」?

一有次女兒在店門口看到小米,特意興奮地來給我說小米來了,她回來抱一堆玩具去找小米玩。


我出去看,小米被她媽媽放在推車上。她想下來但是她媽媽不準,說下過雨地上髒,下來取個快遞就回去。

我女兒把玩具遞給小米,小米不接,女兒又屁顛顛回來拿零食,但小米還是不要,依然轉頭看她媽媽。

不一會兒小米就被她媽媽帶回家了,看著快三歲的孩子被放在推車上,覺得有點怪異。

就在那段時間,李婆婆說兒媳「發現」孩子不對勁,說有自閉症。我十分吃驚,因為我弟媳是特殊學校的老師,我去學校找過她,看到過那些孩子,那些有自閉症的孩子表情、動作和小米完全不一樣。小米怎麼看都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啊!

再次聽到劉婆婆說要賣房給小米看病,我覺得很意外。


劉婆婆嘆了口氣,說他兒子也陪著去看過醫生,最後發現問題可能並非出現在小米身上,而是兒媳身上。

單親家庭長大的兒媳有分離焦慮

原來劉婆婆兒媳小亞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她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過世了,爸爸過世後媽媽也沒有再出去工作,一直帶著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

小亞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以至於嫁給劉婆婆兒子後一直不適應。好在兩家隔得近,於是小亞婚後隔三差五就回娘家住。

小亞懷孕了後,說婆婆做的飯不合她的口味,乾脆搬回娘家養胎。生下了小米坐月子也是在娘家。

出了月子小亞帶著小米回來,但只要小米生病或是不舒服,她就帶著回娘家。算下來,小倆口結婚後在家住的時間還不到在娘家住的零頭。

等小亞大點後,劉婆婆兒子又找了一份要經常出差的工作,只要他一出差,小亞就帶著小米回娘家住。

有一次小米過生日,劉婆婆很想孫女,便帶著禮物過去看。

可是小亞居然不讓劉婆婆進門,說外面有細菌,小米身體差最好少接觸外人。劉婆婆執意要看看孫女,小亞只得讓步。


門前用酒精對著劉婆婆全身噴了幾遍,鞋套、頭套、口罩全給她帶上。進屋後看到小米一個人坐在玩具堆裡玩玩具,劉婆婆叫她,她只是轉過頭看看,然後又安靜地玩自己的玩具。

劉婆婆看小米的情況心裡暗自擔憂。

原來小亞爸爸過世後,她媽媽總是沒有安全感,小亞從上小學到高中都一直包接包送,絕不許她和同學有私下接觸。

到小亞上大學時必須住校,於是她在校外租了一套房子,和小亞外婆搬過去同住,讓小亞每天回出租屋吃飯睡覺。

現在小米也被她們這樣保護起來,下雨天她們怕小米冷,晴天她們怕小米曬黑,天氣好的春秋季她們覺得戶外有細菌。祖孫四代人就這樣天天窩在家裡,除了買菜時出去,平時都不出家門。

小米就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下長大,除了一堆玩具和電視,她基本沒和別的小朋友玩過,和大人似乎也沒有交流的欲望 ,每天只是獨自一個人玩。

小米要上幼兒園後,老師和小米說話,她完全沒有反應。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玩玩具,一玩就是一整天。餓了渴了想上廁所就哭,老師委婉地提出該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於是小米開始了帶著小亞求醫問藥的過程。

那次從小米外婆家回來,劉婆婆給兒子打電話說小米的情況。她認為是養育方式造成的。劉婆婆兒子聽了也著急。

心理醫生指出問題所在。

他和小米結婚後小米總是找藉口回娘家住。每次孩子生病,小米就抱怨是劉婆婆不愛乾淨,或是把她抱出去接觸了病菌,兒子不好說什麼,怕小米的抱怨想起紛爭。於是孩子一生病他便陪著小米回娘家。

小米媽媽和外婆不但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連他和小米也跟著享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連每天的水果都是削好皮,插上牙籤送到床邊。


小劉在多子女家庭長大,從沒享受過這樣的照顧,還覺得很幸福。今年換工作時,有一份工作需要長期出差,小劉本來有點糾結,但小亞極力鼓勵他去做。

這樣這一來,小劉更是常年不在家,小亞就基本就長住在娘家了。

聽到劉婆婆這麼說,小劉也隱約覺得小亞的教育方式不太對。他回家和小亞一起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沒想到,結果如他所擔心的一樣,問題出在小亞身上。

原來小亞爸爸過世後,小亞媽媽特別害怕失去她,於是把她保護得特別好,她成了媽媽和外婆唯一的寄託。

小亞大學畢業後在外面工作,但換了幾份工作都做不長,她總是焦慮和緊張。在和別人交往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適應,每次遇到問題小亞媽媽便對她說:做得不開心就回來!我們能養活你。

於是小亞的工作也是斷斷續續,直到和小劉結婚並生了小米,她發現只要小米不在她視線範圍內,她就會非常不安,總認為小米會跌倒、會吃東西噎著、會涼著、會感染病菌。

只有把小米放在媽媽和外婆家裡,像她小時候一樣呆在那間房子裡她才會安心。

醫生說小米有分離焦慮症,這緣於她生長的環境,她外婆和媽媽把她保護得太好,以致於她在心理上從來沒有與她們分離。


小亞當了媽媽後看到女兒一天天長大,她的焦慮日益嚴重。她把自己不能離開媽媽和外婆的焦慮轉移到了女兒身上。

於是把女兒也封閉起來,女兒小米並沒有自閉症,只是成長環境太單一,沒有培養出與人交流的能力。

如果小亞不能克服這種焦慮,對小米成長很不利。

爸爸歸位,重建完整家庭

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小劉辭去了工作,換了一份不用出差的。小米的因為父親的缺失而導致心理問題,小劉意識到作為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故事結束了,小米想賣房子搬出去住,其實不見得是壞事,因為要讓她一下子接受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很難,但她同意搬出媽媽和外婆家,這也是一個進步。我安慰劉婆婆,好好和兒子兒媳商量,他們家庭的小船必須駛離溫暖的港口,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世界。相信有了小劉的回歸,小米能很快走向正軌,小亞也能獨立起來,離開外婆和媽媽的守護,成為一個勇敢的媽媽,該放手時放手,讓孩子去成長。

希望廣大爸爸們能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溫尼科特說:「父親們,活下來,活下去,在孩子的童年裡,不死亡,不退場,熬過生活的艱辛,熬過妻子從對你到對孩子的情感轉移,熬過孩子對你的親近和依戀,熬過他們的理想化,熬過他們的憤怒,熬過他們的失望,熬過他們一會把你一會兒視為神,一會兒視為蟲的戲劇性起伏,最終在他們心中成為一個普通的但卻深愛著他們的老男人,你還站在那裡,你還堅韌的存在著,因為你是父親。

相關焦點

  • 避坑指南 | 帶孩子求醫看診自閉症,過來人總結的3要3不要
    文/子夏媽媽在讀心理學教育碩士,育有8歲自閉娃子夏,曾在高中任教,為了子夏上學調任到小學擔任科學老師和心理輔導老師。在大米和小米已發表《開學在即!近日,一位同住合肥的新家長通過大米和小米微信公眾號聯繫到我,與她聊天的過程中,我聽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孩子3歲,上幼兒園被老師反映不聽指令坐不住,帶去當地一家三甲醫院兒科檢查,據家長描述,不到1分鐘被診斷為自閉症。
  • 14歲女兒每晚尿床,媽媽說她有病,醫生檢查後偷偷報了警!
    這裡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裡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裡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如果一個孩子14歲了每晚還尿床,相信大家一定認為她有病。因為正常孩子5歲以後就很少會尿床,爸媽更加是無法忍受,因為每天要換洗被子。今年14歲的女孩笑笑,怎麼也不可能去鎮上讀初中了,因為那是要住校,尿床了會被同學知道嘲笑。
  • 17歲女兒"打雞血"成績飆升,父母臉上笑開了花,醫生卻說有病
    17歲女兒&34;成績飆升,父母臉上笑開了花,醫生卻說有病現代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都面臨著生活的重壓。其實不僅是成年人需要承受很重的生活壓力,孩子也需要承擔繁重的學習壓力,這種壓力在孩子上小學之後就很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壓力不減反增,導致很多孩子叫苦連天。
  • 孩子確診自閉症後,有的家長也病了
    ,帶著女兒去國外做一種叫「幹細胞移植」的手術,花了幾百萬;一個家長說自家買了一臺77萬的治療儀器;還有一個家長聽了某醫生的話,帶孩子去打丙球蛋白針,一針幾千塊,每周都要打。這3種藥每天要吃3次,每次3顆。因為女兒不配合,每次宋銘都得把藥切成小塊,混在粥裡硬灌。女兒拼命反抗,剛灌進去就吐出來,斷食已經使她胃裡的食物很少,一吐全是酸水。
  • 山西一單親媽媽帶女兒求醫4年,曾無奈流落街頭,孩子爸:活該!
    我叫孫嬌嬌,來自山西臨汾,今年是我帶女兒果果求醫的第四年。在這四年中,我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各種心酸歷程。當醫生問我們要不要住院時,果兒爸爸卻說:「不住,我們先回家,跟家裡商量一下。」「為什麼不讓孩子住院?」「這個病咱治不起,大不了以後再生一個,行不?」 直到後來,我翻看了他手機的來電顯示,原來果兒被確診後,他給他爸爸媽媽打了電話。我有時還在懷疑,這還是那個山盟海誓都要跟我在一起的人嗎?這還是那個把孩子舉得高高的,鬍子扎得孩子哇哇大哭的父親嗎?
  • 孩子確診自閉症後,有的家長也病了(轉)
    曾經,自閉症家長群裡有個媽媽講起自己向醫生諮詢孩子上學的經歷,那個醫生直截了當地回她:「你還想著孩子上幼兒園?你孩子能學會擦屁股就不錯了。」果果所在的這家機構,孩子上課是不準許家長旁觀的,家長們就聚在一起聊天,也會互相打探消息。
  • 暴躁易怒可能是心理有問題,別等「病了」才求醫
    看心理醫生都應注意哪些問題生活不順,暴躁易怒可能是你的心理有問題!別等有了「心病」才求醫現實中,心病不算病的觀念還很有市場,不到萬不得已,人們似乎還不願與心理醫生打交道。傾訴要有節制人在激動時易失控,一肚子的煩惱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來,若心理求助者時間有限,那麼傾訴儘量要挑主要的內容說。要害問題別迴避「有問必答」比「拐彎抹角」更利於溝通。
  • 三歲女兒讓婆婆帶了三個月得了自閉症,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遇到她想要的東西,她會主動和要說,如果我說不能要,換個別的玩具,她一般也不會哭鬧,而是接受了新的玩具。婆婆也比較疼孩子,但是她認為零食比自己做的飯有營養,火腿腸,雪餅,油炸薯片,牛奶,飲料什麼的都往家裡買。然後拿給女兒吃。
  • 三歲女兒讓婆婆帶了三個月得了自閉症: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遇到她想要的東西,她會主動和要說,如果我說不能要,換個別的玩具,她一般也不會哭鬧,而是接受了新的玩具。婆婆也比較疼孩子,但是她認為零食比自己做的飯有營養,火腿腸,雪餅,油炸薯片,牛奶,飲料什麼的都往家裡買。然後拿給女兒吃。
  • 媽媽獨創懶人帶娃法,「火星語」自閉症女兒也有多彩人生
    「我女兒叫美麗,因為她很愛美。這不,上面這張照片就是她穿我的漢服照的。」美麗媽媽邊翻女兒的照片,邊說著女兒身上的小特點。小吃包、運動精靈、炸毛大王……在她眼裡,眼前6歲的自閉症女兒雖然沒有什麼語言,只能表達一點點不願意、不幹的詞,精細、模仿能力很弱,但依然有很多可愛的「閃光點」。美麗2歲多確診自閉症,5歲突發癲癇,幹預路上有波折也有失望,但美麗媽媽的心態卻越來越平和,她獨創「懶人帶娃法」,讓孩子接觸足球、非洲鼓,還到處遊玩帶女兒遇見更大的世界。
  • 生下兩個自閉症娃,輕度自閉症媽媽低谷奮起戰勝三大挑戰
    珍妮弗是諾福克州立大學的英語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自閉症女性,當她的女兒也被確診自閉症,丈夫顯然難以接受。「為什麼你要帶她來醫院,」他責問道,「你為什麼不能讓女兒做一個普通孩子?」女兒霍莉2歲還不會開口,在社交互動中存在困難,並且有重複性日常行為,興趣狹窄固定,且存在感覺方面的問題,醫生最初認為她患有語言障礙,但珍妮弗翻閱了大量的兒童發育相關醫療文獻後,發現女兒的表現更符合自閉症的症狀。隨後,珍妮弗意識到,「不僅她是自閉症患者,我也是」。
  • 女兒得了自閉症
    女兒一五年五一出生。現在快四歲了。滿月能笑,百天豎頭,一歲兩月能走,一切似乎正常。現在不得不說下電視上得兒歌。大概在女兒半歲的時候,老公覺得家裡太安靜,要給女兒音樂薰陶,然後開始給女兒看貝瓦兒歌,從那天開始,過了大概十天,女兒有癮了,對什麼都不再注意,看著兒歌哈哈笑,不開電視就鬧,一開兒歌就乖了。然後我輕鬆了,做飯,玩手機,她都不會打攪我。
  • 4歲孩子只喜歡自己玩,就是自閉症嗎?聽聽心理醫生怎麼說
    這段時間沒有開學,她就帶著孩子去小區裡玩,發現別的小朋友和女兒溝通時,女兒扭臉就跑開了。這位媽媽有一個不祥的預感:「我的女兒不會就是傳說的『自閉症』吧?」為了解答她的問題,也給別的寶媽一些有用的建議,我找到了在臨床做兒童心理諮詢的研究生同學,和大家聊聊「星星的孩子」(自閉症兒童)這個話題。
  • 把自閉症女兒培養成鋼琴公主,這位媽媽只做了1件事
    她的媽媽叫陳習珍,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是編輯、記者、作家、詩人。一切原本已經恢復平靜美好,但命運在16年前又來了一個大反轉。小夢緣5歲時,被醫生診斷為重度自閉症;而也是在這一年,夢緣媽媽被診斷骨癌(嵴椎腫瘤),醫生宣布她活不過3個月。
  • 害怕「長大」 自閉症患者孤獨成長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王鑫/攝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暫的幸福時光在濟南自閉症家長圈子裡,大家都喊她「廣振媽媽」。1997年,她有了廣振,看著懷抱中滿是奶香味的小寶,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 女兒得了抑鬱症,我單身一人帶她,就怕她出事!有什麼辦法嗎?
    單身母親更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要求她做這個,不讓她做那個。」女兒只好在母親的思維圈子裡,提心弔膽地過日子。 孩子的思維被禁錮了,她已經無奈地習慣了「不做、必須做、必須達到」這種壓抑的生活,媽媽看到女兒這種生活狀態又著急了。 第一要做的,就是打開給她的禁錮圈,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媽媽認為應該做的事。
  • 醫生能診斷自閉症,為何不負責治療?為何患兒要去康復機構訓練?
    她是一位「自閉症」患兒的媽媽,最早在中國開辦自閉症康復機構,是該領域在中國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5個月時出國留學,兩年以後回國,發現孩子不會喊媽媽,然後孩子被確定為自閉症。現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現為永久殘障。一位年輕人提問,您的孩子患自閉症,有沒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離所致?這位女士果斷說不是,因為「自閉症的基因圖都可以畫出來,是多因素致病」。
  • 自閉症患者孤獨長大,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暫的幸福時光在濟南自閉症家長圈子裡,大家都喊她「廣振媽媽」。1997年,她有了廣振,看著懷抱中滿是奶香味的小寶,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 5歲身高不足90cm,媽媽心急求醫,醫生:這病我可看不了
    導讀:5歲身高不足90cm,媽媽心急求醫,醫生:這病我可看不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5歲身高不足90cm,媽媽心急求醫,醫生:這病我可看不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帶姐姐看病,3歲妹妹卻查出血癌,媽媽扇自己耳光:我耽誤了女兒
    2019年12月底,上4年級的大女兒說,「媽媽,我上課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這麼小的孩子就近視了?我當時心裡頓時疑惑不解,可再三確認後,發現孩子確實視力模糊了。正準備帶她去武漢檢查的時候,小女兒彤彤卻突然發起了燒,當地醫生說是流感。為了給小女兒看病,大女兒去武漢檢查的事就擱置了下來。可我怎麼也沒想到,這次的耽擱讓我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