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間故事」,就是在民間流傳著的故事。
它不是某一個或兩個大文豪寫出來的,而是許多老百姓共同創造出來的故事,是全體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這些故事往往年代久遠,而且通常是口頭流傳,沒有固定的文本,所以時至今日,會出現同一個故事有多個版本的情況。
這些故事,或是記錄新器物的來歷,或是想像日常事物可能擁有的奇遇,或是勸誡後人勤勉生活,寄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在他們誇張生動的講述中,原本單調枯燥的事物充滿了奇妙的幻想與無限的活力。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了解中國民間故事呢?
因為在中國的民間故事中,包含了專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這些故事會告訴我們一些早就奉為習慣的傳統習俗的來歷,比如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臘八粥是怎麼來的?
即便是平常最常見的事物,也蘊含著勞動人民的酸甜苦辣:第一根油條是怎麼做出來的?雨傘有著什麼樣的來歷?
通過這些民間故事,我們能夠更了解我們的先祖在過去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對於日常生活有著怎樣的想像。
還有一些故事涉及少數民族的文化,能夠讓我們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比如:蒙古族的馬頭琴是怎麼來的?傣族為什麼要過潑水節呢?五十六個民族風情迥異的獨特生活會帶給我們新鮮感。
這些故事同時還是寓言,教會我們許多實用的道理。比如:在土地裡挖到的「一罐銀子」是勤勞的真諦;王獻之練字用十八缸水,能讓你看到做事持之以恆的果實。
所以,閱讀這些民間故事,我們能夠擁有這些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了解不同的文化,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許多大文學家都是浸泡在民間故事裡長大,比如魯迅,魯迅的童年是在百草園裡度過的,在那片小小的園地中,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椹,都是小魯迅的「好夥伴」;而藏在泥牆根生長著的何首烏,和吃了它能成仙的神奇故事,更是勾起了小魯迅的無限好奇。
小魯迅常常纏著外婆講故事,那些充滿著想像趣味、生動活潑的故事滋養了魯迅的心靈,帶給他許多創作的靈感。
如果說什麼是魯迅文學創作的起點,那一定是幼年時的這些民間故事。
所以,閱讀民間故事同樣會在我們的心中種下一顆文學的種子,讓我們可以徜徉在文學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