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球迷心中,香港足球與內地足球似乎有著「別樣」的火藥味,對於內地足球,香港足球天生有著一種不服氣的感覺。
1、早期發展傲視東亞
拋開政治因素,香港足球的確有不服內地足球的理由。這裡需要提一下中國現代足球的發展史。1908年,香港創立了亞洲首支華人足球隊——香港南華,這也是東亞最早的足球俱樂部。由此可見,國內足球起步較早,早期發展要優於東亞的其他國家。
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的香港可以派出兩支隊伍參加亞運會,主力球員代表的足球隊曾連續奪得兩屆亞運會足球項目的冠軍。
1968年,香港正式建立職業聯賽,這比內地聯賽,以及東亞的其他國家聯賽早了二三十年,完全稱得上是當時的亞洲第一聯賽。儘管地域不大,但是球隊數量眾多,比賽幾乎場場爆滿,球迷排隊買票是尋常不過的事,彼時的香港足球市場一片繁榮。
2、球王的「加持」
而當時最著名的亞洲球王李惠堂,正是在香港出生,並且一直效力於中國國家隊及香港南華隊,幫助球隊獲得過許多榮譽。有數據記錄,他在各項賽事中一共打進了1860個球,迄今為止,世界足壇只有另外四位球員可以做到個人進球在1千以上(其他四位分別為巴西的貝利、裡登雷克、羅馬裡奧,以及德國球星蓋德穆勒)。
3、如今的「苦主」
相信這是目前眾多內地球迷比較認可的觀點,從紙面實力上看,港足的確不如國足,交手次數不少,但港足基本以失敗告終。不過在關鍵比賽上,港足卻總是能讓國足「栽跟頭」。
20世紀80年代中期著名的「5.19」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在86年墨西哥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上,剛剛獲得84年亞洲杯亞軍的國足,只要在與香港隊的比賽中打平,即可小組出線。結果國足卻以1-2的比分爆冷不敵香港隊,痛失小組出線權。球迷不滿的情緒在賽後徹底爆發,繼而演變成大規模的暴力衝突。
到了06年德國世界盃,同樣是亞洲區預選賽,國足再次碰上香港,一場7-0的橫掃看似酣暢淋漓,卻因為比同組的科威特少一個淨勝球,再次遺憾出局。再近一些,就是更多球迷所熟知的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40強賽上,國足主客場均遭香港隊0-0逼平,差點止步40強,這兩場比賽一度讓眾多球迷懷疑國足的實力是否與香港隊相當。
除上述原因之外,香港在足球這項運動的建設與投入上,包括硬體設施及軟實力(客觀的輿論環境)方面,並不遜色於內地,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優於內地。筆者闡述以上觀點,並不是為了強調香港足球勝過內地足球,而是希望內地足球可以從中吸取有用的經驗,更好地將足球這項運動發展起來。